從求成到求證,從情趣到理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之一是探究性。它要求學生嘗試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積累科學探究的經驗,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在探究的指導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思維越位、思維模糊、思維定式等情況。只有關注學生理性思維的建構,從思維環境的鋪陳,思維節點的設置,思維變式的多元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落實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究性”,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關鍵詞】探究性 理性思維 求證 理趣
考察探究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方式之一??疾焯骄渴菍W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茖W探究需要學生具備科學的理性探究意識,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把握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與習慣。
一、現實困境:被“求成心切”擠走的“求證心理”
1.放大的情趣:求證意識被求成心切擠走
綜合實踐活動重過程輕結果,它關注的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習得”與“多元收獲”。然而現實中,學生的表現常常為“重結果輕過程”。
例如,在“誰的餐巾紙力量大”的活動中,用餐巾紙“拎”重物這個環節,要求用手拎住餐巾紙的兩個末端,但不能用手指夾緊袋子。但在實驗時筆者發現,學生對于比賽結果看得過重,只追求“拎起來”。因此好幾個組,把餐巾紙反復對折,直到它短得無法對折為止,于是,拎重物的時候,主要靠兩手夾緊的力量,無法達到研究餐巾紙的目的。筆者當場進行了調整,重申實驗目標是研究餐巾紙兩條邊的力量,筆者讓各組學生思考討論,改進實驗的方法。但是學生沉浸在拎起全部課本的重大喜悅之中,“勝利”讓他們無法靜下心來理性思考。
2.竊來的理趣:求證過程被他人經驗替代
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方式是多樣的,學生可以通過采訪他人、調查分析、上網搜集、實驗研究、實地考察等方式,完成研究任務。但實際活動中,學生經常會不自覺地把他人經驗當作自我經驗,從而漠視了求證過程。
例如,在“自制泡泡液”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在網上搜到的若干泡泡液配方中,選擇原料準備最方便的一種,調配出泡泡液,成功吹出泡泡后,就覺得研究已經完成。他們完全沒有進一步思考:不同的配方吹出來的泡泡的異同點在哪里?如何調整這些原料的比例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還有哪些原料可以調配出泡泡液……
二、深度追問:影響學生求證思維的因素分析
活動后的反思,讓筆者認識到學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對課堂的影響。筆者也開始進一步深入思考:這個班級已經五年級了,在綜合實踐課上已經開展過很多探究活動,而其他學科,如科學課每個學期都會進行多種實驗,數學課上也常常有驗證公式、定理等活動。為何學生的求證意識還是如此經不起考驗呢?
1.思維追求的越位:求勝心理的迫切
小學生年齡使然,他們好勝,追求成功的感覺。在餐巾紙拎重物的探究過程中,他們過度關注比賽的結果,而漠視實驗的科學性、規范性,學生“求勝心切”阻礙了他們的科學“求證意識”,擠走了他們的理性思維。課堂上,為激發各組學生投入到活動中,任務前的“溫馨提示”,以及教師語言中的暗示,都會大力渲染獲勝小組可以得到的獎勵。于是各組學生追求勝利的心情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急迫的他們甚至忽視實驗的規則,只追求成功的結果,或者說只關注小組能否獲勝。而相似的現象并不少見,如在“紅包大變身”中,學生在創意環節,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勝,他們拋棄之前特別富有創意的設計,而轉為選擇簡單容易操作的項目,雖然創意制作的結果及時呈現出來了,但是制作的背后缺乏了靈動、創意。
2.思維要求不清晰:模糊規則的制訂
求證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的思維過程,需要在探究活動中,有明確的指向,有清晰的實驗規則。在上述課堂中,筆者對于實驗提出了要求“手拎住紙的兩個末端,手不能碰到袋子,也不能靠手指夾緊袋子”,但是細細品讀這要求,是不夠規范的,因為反復對折餐巾紙是增強餐巾紙力量的最簡單、最有效方法。所以,學生其實并沒有完全“犯規”。他們不是故意用手去夾緊袋子,而是餐巾紙實在折得太短了。課堂上,活動要求不明確,自然就無法約束、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3.思維定式的忽視:慣性導致的僵化
思維定式使得學生對于探究的方向、發展的過程沒有清晰、深刻的感知與理解,僅僅停留在操作表面以及表象的概括上,他們不能在具體的表象之上深入思考,從而形成抽象的概念或結論。淺嘗輒止的小組實踐活動,看似熱鬧,實際作為思維主體的學生,未能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以至徒有科學探究的“形”,不具科學探究的“神”。思維定式的慣性,使得學生停留在體驗、感受之上,唯獨缺少“最后一步”的深度思考。如四年級的“廢紙變形計”活動,最后成果展示環節是結合家長會開展的,在前期活動的基礎上,家長和學生在班級內現場制作,并進行班級評比、年級評比。盡管是學生和家長一起動手,但創意幾乎都來自家長,動手的主角也是家長,學生們就是打打下手罷了。在家長如此強勢的干擾下,學生的思維必定僵化。
4.思維價值未體現:評價泛化的使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過程評價為主,評價方式倡導“多元評價”,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綜合能力的評價,是一種以自我為參照的評價。因為評價“重過程輕結果”,使得在綜合實踐課堂上,評價方式關注的點過多、過散,從小組秩序,到小組分工、組員表現,再到組際比賽結果等。過多的關注點,使得在探究活動中,最關鍵的“思維發現”“思維結果”被淡化。評價的泛化,使學生思維價值得不到體現。 三、模式建構:學生求證思維的實證探索
求成:顧名思義,即想獲得成功,它期待的是成功的結果。求證:用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去驗證某個結論,它注重的是驗證過程、思維過程。
毋庸置疑,求證思維必然是未來創新型人才的必備。培養具備高品質思維的人,是學校,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目標。而在人的培養中,0~12歲是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因此,建構學生優質思維是所有學科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那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放長線釣大魚,逐步培養學生的“求證思維”呢?
1.思維運作情境的鋪陳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的天性為這種教學提供了必然。教師不要把自己制造的教學任務強加給學生,而要努力創設問題的氛圍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此把教學任務轉化為學生的探究愿望。
(1)活動前置,為理性思維鋪墊基礎。所謂前置,意指活動前期所作的準備、鋪墊工作。如在“探究雙眼皮遺傳的奧秘”主題活動中,學生前期先對自己和爸爸媽媽單雙眼皮進行觀察與記錄,記錄結果第一次在班級匯總后發現,整個班級只調查到四十多組家庭,這點數據遠遠不能說明問題。于是,學生開始擴大調查范圍,從鄰居到親友,每個學生最少統計了10組家庭,其中有一個學生統計了30多組家庭。很多學生在匯報時介紹,他們在觀察記錄的時候,已經對遺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幾百組家庭的調查結果放在一起時,自然對學生后續的探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透過數據,開始理性思考這些數據背后隱藏的科學奧秘。確實,理性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學生只有掌握充足的“證據”,才能進行正確“推理”。
(2)評價“貫”穿,為求證思維保駕護航。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關注過程,要注重多元評價。但對于某個節點,某個環節來說,評價還應該是有針對性的,而非所有的活動都泛泛而評。在探究類活動和創意類活動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創意水平、創新能力等。如在“百變柳條”的創意設計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小組創意的金點子數目與創意的發散性。在平時的綜合實踐常態活動中,教師也要時刻注重對學生理性思維的關注。每月最后一周的綜合實踐課,各組匯報一個月來發現的問題,教師要從提出的角度、研究的價值兩方面進行點評,并給予相應星數,頒發“發現大王”“思考大王”等獎項。兩個多月的實踐,學生從問題記錄到問題發布,到問題點評,發現力、思考力都得到顯著提升。在評價的有效引領下,學生開始關注周邊環境,養成有所察必有所想,有所聞必有所思的習慣。
生活世界是學生存在的場域,評價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可以激發興趣,調動探究熱情,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目的。
(3)活動后拓展,為求證思維無限延展。指活動后,要有進一步的活動安排,或是平行的探究活動,或是提高要求開展更高層面的活動。例如,在“泡泡的秘密”主題活動中,課上學生三次層層遞進的實驗,分別用三角形、自選形狀、自創形狀的工具來吹泡泡,從而發現泡泡在空氣中始終是圓球形這個特征。課后的拓展活動,教師設置了多選活動,學生們可以探究泡泡液的組成,可以自制各式泡泡液,可以研究泡中泡的吹奏訣竅,還可以探究超大泡泡的產生……多重的拓展活動,讓學生有選擇的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探究的內容,在連續的探究活動中給理性思維無限發展的空間。
2.思維關鍵節點的調控
探究學習要讓能力的提高伴隨豐富的理性思維,讓方法的滲透伴隨理性精神的培育。
(1)正視思維起點,讓求證內容陌生化:亞里士多德說過“給平常的事物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這是很好的;人們喜歡被不平常的東西所打動”。是的,新奇的東西能喚起人們的興趣,能在新的視角、新的層面上發掘出自我本質力量的新的層次并進而保持它,“陌生化”正是化熟悉為新奇的利器。餐巾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之一,要探究它的纖維走向與力量的關系,必須使探究內容“陌生化”。在第二次執教“誰的餐巾紙力量大”時,上課伊始,筆者直接拋出問題“餐巾紙縱橫兩條邊的力量是不同的,你相信嗎?”學生的探究趣味一下子被激發了。與第一次執教相比,學生的思維關注點產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次活動,學生只關心誰能成為小組的獲勝者,他們要經過無數次實驗,也許才能偶然發現兩邊的力量有所不同;第二次活動,學生直奔探究的核心問題,他們的實驗目標指向“探究餐巾紙兩邊的力量”,以及這力量背后隱藏的玄機。這一小小的改動,關鍵在于思維起點的設置,教師開門見山地把探究主題拋到學生眼前,并且讓探究內容產生一種與生活經驗脫離的“陌生化”,從而催發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2)激活思維沸點,讓求證過程漸進化:探究活動注重實踐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而如果過分注重操作,全然忽略實踐活動中思考的質與度,忽略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則本末倒置,活動所得必然是膚淺的,缺乏深度的。關于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又無法直接傳授駕馭思維的妙招,只能傳授相關的經驗,思維的啟迪主要靠適度、適時的點撥。在“不落的紙飛機”活動中,試飛環節要求學生邊實踐、邊觀察、邊交流,不斷摸索紙飛機前進的秘訣。此環節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養成玩中不忘學、玩中反復思的習慣。試飛后的交流環節,根據學生的探討分享,教師適時點撥,在思維碰撞中完成板書,形成一張紙飛機沖浪原理的思維導圖。在學生以為自己基本掌握飛機沖浪的秘訣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步驟圖下面的說明文字,以及圖紙反面的紙飛機調整方式,讓學生在驚嘆中感知探究的層層深入。教師在活動中要不斷推進任務的驅動,激活學生的思維沸點。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直覺體驗—圖像建構—概念抽象”的認知建構過程,并不僅僅是參與和體驗,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將自己的原有知識經驗整合成新的認知結構,其中包含著方法、策略、態度等默會性知識的習得。這習得的過程,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思維深度開發的方式
面對學生思維上的定式、惰性,教師要智慧地加以引領。思維定式往往伴隨產生思維的惰性、依賴性、呆板性,妨礙學生積極而深入地思考。變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走出思維定式的樊籠。
(1)比較變式,為了思維的深刻。思維的深刻表現在對現象的洞悉,是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不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生動有趣、變化多樣、耐人尋味的比較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達到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如在“身邊的靜電”探究活動中,相同條件下,干燥的手與濕潤的手同時進行靜電的感知實驗;在“巧撕紙條”的探究活動中,同樣大小的紙,相同時間內,用直線式、螺旋式、折疊式同時撕開,比較三種方法結果的異同;在“配置泡泡液”的活動中,用同樣容量的洗潔精與洗衣液、洗手液,兌入同樣容量的自來水,進行對比實驗的探究。如“烏鴉真的能喝到水嗎”主題活動中,通過不同的敞口瓶,放不同的石子進行對比實驗。
(2)跟進變式,為了思維的創新。思維的創新要求發展地看待問題,在動態之中把握問題的本質,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重點進行分析研究。變式活動,可以對研究的問題進行跟進。如在“烏鴉真的能喝到水嗎”主題活動中,通過不同的瓶子,放不同的石子進行對比實驗后,還可以跟進實驗,先放大石子再放小石子;先放小石子再放大石子;大小石子輪流放等。如在“哪種飲料解渴”活動中,要進行“土豆喝水”實驗,取一個大的生土豆,一切為二,每一份土豆上都挖一個大小一致的洞,導入相同容量的白開水和雪碧。一定時間后,比較白開水與雪碧在土豆洞內的變化。在發現白開水下降,雪碧升高后(模擬表示人體能很快吸收白開水,而雪碧反而會吸取身體內的水分),可以跟進實驗,把生土豆分別放在白開水與其他飲料內(不淹沒),觀察一周,記錄土豆在不同液體里的生長情況。如此,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更新實驗的方式,在實驗跟進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
從“求成”到“求證”,其實就是給學生鋪設一條獨立研究、深入研究的大道。在“求成”到“求證”的變化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奇跡發生——兒童的思維品質得以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得以重視。讓我們用情境催化思維,用探究強化思維,實現從情趣到理趣,從無意到自覺的學習方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2]楊九俊,董洪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