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中遇見“閱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前,在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傾向,認為閱讀只是語文教學的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僅注意知識的獲取,而忽略對數學教材的閱讀與理解。從一些研究機構對學生教材閱讀意識與閱讀行為方式、教師引導指導學生閱讀的意識與行為方式的調查研究、統計分析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閱讀意識,他們認為閱讀課本是語文、英語學科的作業,即使六年級學生都不知道數學書怎樣閱讀。大部分數學教師也只是布置作業時讓學生用一下數學書。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本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4-0019-01
1.原因探究—看透問題的本質
?。?)觀念落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仍有不少教師只重視教師講授,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討論、匯報、交流,以練習為主,不重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因此,學生對教材不會讀、不愛讀,數學課本對他們只是起到習題集的作用,對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能通過閱讀教材來解決,而是通過直接問家長、老師或“救助”網絡來解決。
?。?)方法不足。數學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往往是經過高度提煉概括而成的,由于數學語言的簡潔性、符號化、邏輯化、嚴謹性和抽象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閱讀必須與勤思多想、讀寫結合、舉一反三等密不可分。這對小學生而言,不是輕易能做到的,必須借助于老師的指導,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的能力。新課程教材對問題的呈現方式作了變化,由原來單一的小情境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學生面對這么多的數據,分不清有用和沒用的信息,往往不知道應該從何入手,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住本質的東西。
?。?)學生心理。學生不愿看書,不重視看書,除了書本上的練習題不得不看以外,其余一般都不理會。許多學生閱讀數學教材是一種被動式閱讀(或吸收式閱讀),往往是一目十行、跳躍式的,這種閱讀僅僅停留在閱讀文字表層,對數學知識不加思考,缺乏理解。學生對于閱讀本身這一活動的態度很不穩定,常常隨著興趣的變化而變化,不會根據閱讀的要求自選方法,更不善于根據閱讀的目的來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閱讀的自我意識淡薄。
2.理論引領—建構實踐的體系
?。?)概念界定。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閱讀過程是一種完整的心理過程,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包含對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理活動因素。
?。?)心理理論。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激發活動。學生的閱讀活動產生于閱讀活動的需要,而閱讀活動的需要又為閱讀的目標所制約。閱讀前幫助學生擬定閱讀訓練的目標,可以有效地動員學生知、情、意的活動。一旦學生了解了閱讀的目的、意義、價值和掌握閱讀方法的必要性,閱讀教學就會成為學生能動的心理活動過程。
?。?)名家觀點?!皩W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閱讀是對學生,尤其是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保ㄌK霍姆林斯基)說過: “閱讀是教育的核心,學校中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
?。?)課標精神?!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是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
3.實踐研究—行動中尋求突破
?。?)問題導讀。數學課本中沒有曲折生動的情節,只有簡潔精練的文字,抽象概括的法則,因此學生對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不濃。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懸念、帶著急于找到解題方法的急切心情去閱讀課本。充分調動起學生閱讀課本的激情。我們可以從已有的知識、生活實際、畫圖實踐、趣味性問題等出發,巧設問題,讓學生帶著“怎么辦?”“為什么?”去閱讀教材,激發興趣。
?。?)方法引領。一是數學概念、法則、公式,要引導學生一字一句地推敲、比較。閱讀中讓學生將書上省略了的步驟和有關的推理一一講清楚,對教材中出現的諸如“通?!薄耙话恪薄翱梢酝瞥觥钡仍~語要進行研討,比如“一般”中有無特殊等等。讓學生理解數學用語言簡意賅,字字包含重要內容。二是在閱讀中進行聯想和對比,融會貫通,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新舊知識之間總保持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三是數學教材圖文并茂,編者引入這些圖表的初衷是為了直觀凸顯知識,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這些知識,但事與愿違,這些圖表常常被學生視而不見。特別注意閱讀課本中的“圖”和“文”,展開思考,并作好筆記。思考插圖的教學意義,思考文中有那些知識點,那些地方不理解,作好“批”“劃”記錄,待課內解惑,這樣,上課時,師生就抓住了教學的重點。
?。?)實際應用。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例分析,很自然地把數學融入實際生活。例如在“數據與分析”中提出“通過調查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整理、描述、分析,有助于我們做出合理的推斷,對于從各種媒體獲取的數據,要同時關注與它相關的資料,這樣才能不被數據誤導。這個問題關系到學生在現實中對某些問題做出怎樣的推斷和決策。
在問題導讀、方法引導、實際應用的同時,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閱讀教材的同時,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在閱讀時對規律、標題、例題、矛盾處進行質疑,使學生在閱讀中“有疑一釋疑”進行閱讀。另外學生在閱讀相關內容時,不僅要從教材里找相關解讀,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通過動手操作,用實踐體驗印證相關定理和公式。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有趣的、有一定難度的數學閱讀資料,有計劃地布置課外閱讀任務,開展一些探究性閱讀。
“數學課本”應成為學生的朋友,“閱讀課本”應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性,掌握閱讀的要點,把握閱讀的方法,就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價值,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