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學情境引導道德自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道德之真要存乎人的自覺自律”[1],道德自覺是主體將內在對道德的認知、理解、認同逐漸轉化為外在主動、自愿的行為實踐,并在生活中持續自主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過程。個體道德提升的根本是道德自覺,所以學校道德教育的本質在于培育青少年的道德自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逐漸將內化的道德知識外化為行為實踐。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教學情境 道德自覺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89-01
德是做人的根本,而自覺是道德的真義及其本質所在。廣大青少年能否主動的進行行為調整,將道德知識落實在實際行動中,能否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到他們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也關系到整個社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立德樹人的關鍵在于培育青少年的道德自覺。
一、道德自覺的內涵
自覺,《辭?!分羞@樣解釋:一是自己有所覺察,二是人們認識并掌握一定客觀規律時的一種活動,這是人們有計劃,有遠大目的的一種活動。人們對自己活動結果有一定對預期,為了獲得預期的效果,避免不好的結果而主動的調整自己行為的一種活動。而道德自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道德中的人對于自身應該具備的道德具有“自知之明”,既明白道德要求對人的價值,也明白道德的實踐意義,表現能夠自覺維護,自覺遵守道德規范。[2]所以,道德自覺是一種將內在的道德認知與認同外化為主動、自愿的行為實踐。
二、創設教學情境之于道德自覺
1.學科趣味性需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高年級相比知識性不突出,在課堂中以創新教學情境,比如,游戲情境,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去理解其規則的意義,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更容易融入課堂,讓原本枯燥的說教轉變成為生動形象的歡樂課堂。
2.道德品行養成需要。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在創造人。”道德的學習和培養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設定教學情境針對需要注意的言行在課堂中進行放大,進而讓學生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以達到及時修正的效果。
三、教學情境中道德自覺的培養策略
1.情境導入,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道德情境。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可以瞬間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習的興趣。剛進入學校的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如果以游戲比賽、情景再現、舞蹈表演等形式開始一節課的導入環節,學生會非常感興趣。通過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使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導入環節是一節課程的開始,在開始為整個課程打下情感基礎,與思想基礎,使之成為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的催化劑。
2.情境引入,促進探究,體驗知識的情感升華,提升道德認知。
學生在進行道德學習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目的、有計劃的去進行。當前核心素養的提出,學生在教學中不僅要學到知識,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探究知識的過程,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教師要從價值灌輸轉向價值探究。在教學情境設計上要注重探究過程,讓學生在價值探究的過程中,豐富情感體驗,提升道德認知。只有教師為學生搭建起自主道德學習的“支架”,即教師根據課堂需要進行教學情境的設計,在教學情境中加強對學生價值探究過程的培養,在過程中內化對道德的認知,學生才能提升道德自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情境展開,以生為本,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處理道德兩難問題。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我們國家的基本方略,道德與法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道德強調自律,內化于心,而法律則是顯性的。但是道德與法律有時在特定情況下相互沖突,出現了“合法未必合理,合情理未必合法”的現象,怎樣用“道”與“法”去審視公平和正義,成為一個不小的挑戰。應對道德兩難問題時,教師應以學生生活中的情境為依托,加深兩難沖突,引導學生找到解決道德兩難問題的辦法。學生通過情境學會了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時通過對兩難問題的解決加深對道德的理解,在沖突中引導學生想出合情合理辦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4.情境應用,深化實踐,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效,形成道德意識。
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道德知識,只有落實到實際才能起到提升自己道德素質的目的,這也是學校道德教育的關鍵。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重視對學生正確行為的落實,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以達到塑造學生行為的目的。例如:在進行的道德與法治課(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這一節,用大量的事例生動形象的讓學生明白排隊讓生活更加有秩序,最后在結尾處設計了一個環節,根據學生的表現上臺領取獎章的活動,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意在鞏固學習成果的同時加強他們自覺排隊的意識,通過排隊情境的設計讓學生明白怎么做才是守規則的,從而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面對當前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多的對學生的道德選擇產生干擾,道德自覺能使他們具備一定的道德辨析能力,并在道德情感、意志等的共同作用下自主調整,不斷趨向道德思想及行為的完善。而在學校教育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進行道德辨析能力培養的主陣地,在教師的情境設計下學生不斷深化對道德的理性認識,促進自我道德的覺醒。如此,當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境況時,學生才能依然保持自覺向上的高尚品質。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人心與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2.
[2]戴呁.儒家道德自覺初探[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6):46-4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