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無公害茶葉種植與管理技術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097-01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志碼: B
摘 要:主要分析了綠色無公害茶葉種植的基本要求,并對相關技術要點進行了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無公害;茶葉種植;管理技術;高效種植
由于綠色食品的概念被不斷普及,在我國茶葉的重要產區,其茶葉的質量對其銷量和信譽都非常重要。在如今茶葉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必須要在發展綠色無公害茶葉的技術與管理方面多下工夫,將栽培作業的流程科學化、規范化,要在真正意義上達到綠色無公害的標準,使綠色無公害茶葉在市場中占據優勢。
1 高效種植綠色無公害茶葉所需的基本要求
1.1 對地質土壤的要求
綠色無公害茶葉的高效種植方法類似于普通茶葉,也需要良好的地質及土壤條件,所以選擇在適合的土壤中進行無公害茶葉的栽培是高效種植的重要條件。首先,要選擇水質清澈并且空氣質量好的環境條件。與此同時,坡度對于茶樹的種植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要求坡度控制在15°~30°之間,并保證在茶樹的生長期間可以提供足夠的水分。另外,良好的透水性也是保證茶樹良好生長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
茶樹的種植中,土壤的酸堿度也很重要。一般情況下,茶樹種植所需要的pH值為4.5~5.5,要求土壤松軟且沒有樹根,可以進一步保證綠色無公害茶樹的健康生長。
在茶樹的生長期間,也需要通過具體的情況及時對茶樹進行施肥,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質,同時提高土壤的活力以及有機質,進一步為茶葉的產量和質量提供保證。
1.2 改善茶園的設計
首先,設計好茶園的整體布局是種植的必要條件。科學的布局并且同時適應高效茶葉種植的規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產量和質量提供保證。一般情況下,主道5 m、其他分支道在4~4.5 m,是綠色無公害種植園的整體設計與布局框架。除此以外,茶園里的小道應控制在3 m以下,保持人工的工作區域在3 m以內,步道的設計一般在1.5 m左右。根據種植園的東西方向和地理位置的高低來進行分廂,同時可以實現梯田作業化的要求。另外,可以在茶園選擇地勢較低的地方設計一些水池,高度保持4~7 m左右,達到有效收集雨水的目的,有利于優化灌溉體系并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1]。
2 高效的綠色無公害茶葉種植技術
2.1 選擇種植優質品種的茶樹
精心選擇優良的茶樹品種是實現高效種植的必要因素。茶樹品種的選擇應該遵循穩定、高產并且具有高抗特點的原則,同時還應該結合當地的種植地理條件來進行綜合分析。紅茶是本地區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而得來的最適宜的茶樹種植品種,所以應選用通過國家審核和檢驗的紅茶品種,在種植時也要根據相關標準進行科學種植。
2.2 種植茶樹的相關技巧
2.2.1 挖溝及茶樹的培育
茶樹出苗后一定要按時澆水,從根本上防止茶樹的嫩苗由于沒有充足的水分而導致干旱情況的發生。除此之外,在種植時必須要對茶樹進行間苗、定苗以及補苗,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要對整個園區生長較好的茶苗進行精心管理,將園中長勢不好的茶苗剔除,使每窩的茶苗保持在2~3個。通過人工或者機器在茶園挖溝,一般溝寬40 cm、深30 cm,并且茶樹的樹窩不能低于深30 cm、寬20 cm的標準[2]。
2.2.2 茶樹的移栽與施肥
將有機肥以及餅肥放置在挖好的樹溝和樹窩的底部,同時根據茶樹所占據的面積施加適當的底肥,完成后要覆蓋4~7 cm厚的土并進行攪拌,然后將茶樹移植。根據實際工作中的移栽密度以及土壤的條件,對整塊茶園最后的茶樹數量進行估算,可以得出在茶園栽培中,茶樹的栽種量為4 500~7 500株/1 000 m2,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茶樹的生長條件,并同時提高茶樹移植的成活率,對茶樹的培育和生長有很重要的意義。
2.2.3 茶樹的種植距離
茶樹的種植距離要根據實際種植面積進行區分,一般情況下不超過1 000 m2,同時茶行要保持在50 m左右,并且一個樹窩中栽種的茶苗不能超過兩株,茶苗的距離應該保持在3~4 m,一個廂內種植兩行茶樹。通過這些標準可以得出一套完整的科學種植體系,在實際的種植中要嚴格按照種植要求,并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茶樹的高產量和高質量種植,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茶葉市場的銷量。
3 總結
茶葉的發展要滿足社會的要求,就必須發展綠色無公害的栽培技術。對于茶樹的栽培來說,要達到綠色無公害的要求,還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尋求更為有效科學的辦法,通過上述的高效種植基本條件以及對茶園的設計,還有技術方面的相關建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茶葉的高效種植提供理論基礎,確保種植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 1 ] 王芳.綠色無公害茶葉種植與管理技術淺析[J].農技服務,2015(06).
[ 2 ] 周遠明.淺析無公害茶葉高效種植技術[J].科學種養,2016(05).
?。ㄊ崭迦掌冢?019-03-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