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效率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從筆者小學語文的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一系列優化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模式的策略,希望能夠為其他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理解教學和小學生提高閱讀理解技能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理解 現代資源 思維導圖 自主分析
閱讀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程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提煉、理解、分析能力的工具,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然而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理解部分的教學時,教師應當對采取多樣化措施,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1]
一、借用現代教育手段,優化講解模式
隨著電子計算機產業的不斷發展,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應用現代教學資源中的微課進行教學模式的優化,進而實現小學閱讀理解教學效率的提升。[2]
例如,在進行《詹天佑》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應用微課的形式進行本節課閱讀理解知識的教學。從新課程改革標準對小學語文課堂的要求,以及教材中對本節課內容的安排,教師將“有關詹天佑的基本情況介紹”“詹天佑克服京張鐵路修建中困難的描寫”等內容濃縮在15分鐘左右的視頻當中,這與當前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注意力維持程度相一致,之后,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投放在公共網絡空間當中。教師在正式進行《詹天佑》這節課的現場教學之前,引導學生在家長的輔助下,以檢索關鍵詞“詹天佑”“京張鐵路”的形式找到教師所制作的微課視頻,并進行自主觀看。這樣一來上課之前學生就對《詹天佑》這節課中的相關背景知識有所了解,也明確了自己在本節課內容還有什么困惑和不理解,上課時老師可以針對性地教、學生針對性地學,從而實現《詹天佑》這節課的高效教學。[3]
二、應用思維導圖,理清文章脈絡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教學要求,而思維導圖模式的應用,能幫助教師實現閱讀理解教學模式的優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思維導圖與學生的腦神經結構相似,教師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閱讀文章進行解讀,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文章脈絡的梳理,從而實現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當然,閱讀教學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也不應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開展《山中訪友》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能夠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教學。《山中訪友》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等,文章的結構順序是“走進樹林→走進山谷→品味自然”。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從“山中訪友”的主題詞出發,形成三條線路,分別是“走進樹林”“走進山谷”“品味自然”,在每一條分支中,繼續進行細化。就拿“走進樹林”這部分來說,就可以細化為“古橋”“鳥兒”“露珠”“樹”等內容。在三條分支分別完成細化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將細化的部分進行整合,歸納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心思想中,從而使得學生在刻畫整個思維導圖的同時,實現文章信息檢索與歸納整合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山中訪友》這節閱讀課的教學效率。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游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三、使用問題引導,促進自主分析
問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互的形式,教師往往會用問題檢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情況,然而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在日常的教學中,提問并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也會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向教師表達自己的疑惑,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在自主分析文章的過程中,實現閱讀理解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北京的春節》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文中寫北京的春節是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呢?”“在臘八的時候,人們會做些什么事情呢?”“在《北京的春節》這節課當中描寫到正月初一和除夕的氣氛有什么不同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在對上述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實現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同時,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分析,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北京的春節》這節課的有效教學。
總而言之,對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變化教學形式,逐步提高閱讀理解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董維妍.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105.
[2]王文霞.試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中國新通信,2018,20(17):193.
[3] 張德成. 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的見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2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