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學是為了用,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應該讓學生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從生活出發,把生活中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單純依靠教材內容,很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課堂效率不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筆者從日常生活中入手,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中發現現實生活中蘊含的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并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究,筆者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大大發展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從生活中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
  照本宣科地進行數學教學,學生容易覺得枯燥無味,覺得與自己的生活無關而喪失學習興趣。教師應從實際生活入手,引入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
  1.創設生活情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而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買文具”內容時,筆者根據學生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這段時間表現真好,老師要獎勵大家,你們說要什么獎勵呢?老師可以滿足你們的愿望哦。”同學們聽了可高興了,開始說自己想要的獎勵。有的要棒棒糖,有的要筆,有的要本子,有的要餅干,有的要小玩具……筆者故作為難,說:“同學們要的東西各色各樣,老師非常為難,同學們能想一個好辦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嗎?”學生都開始安靜下來思考,很快就有人想出辦法了:“老師,同學們要的獎勵都是用錢買的,可以把要的獎勵換成錢,再用錢去買就行了?!痹趯W習元角分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熟悉元角分兌換、找錢的辦法,我又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情境:把棒棒糖、餅干、鉛筆、本子、小汽車玩具、積木等東西擺出來,分別標出它們的價錢,把錢分給學生,模擬超市購物的流程,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切身體驗“購物”場景。學生在“購物”活動中玩得不亦樂乎,不但熟練掌握了元角分兌換、找錢方法,而且還理解了購物流程,積累了生活經驗。
  2.將游戲帶進課堂?!皭弁媸呛⒆拥奶煨浴?,將生活中學生愛玩的游戲引入數學課堂中,從中發現數學問題,進而去探究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小節“圓的認識(一)”時,筆者給學生帶去了一份裝在紙盒里的神秘禮物,把禮物放在教室前面,說:“這是我送給你們的禮物,但禮物只有一份,給誰好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說:“給我?!惫P者故作為難:“老師也不知給誰好。這樣吧,請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上來,站在不同的位置,輪流往禮物套圈,且只能套一次,套中禮物的同學所在的小組就能得到禮物?!北毁x予“重任”的7名同學走上來,都爭著占領離紙盒最近的位置,筆者叫停了他們,問大家:“為什么大家都想占領離禮物最近的位置?”“因為離禮物的距離越短越容易套中禮物啊?!薄澳悄銈兡懿荒芟氤鲆环N公平的辦法,讓他們無論站在哪個位置上,到禮物的距離都一樣呢?”在通過一番思考討論之后,學生都覺得讓7名同學以禮物為中心,圍成一個圓圈來套圈是公平的法子。筆者趁機提問:“為什么你們這么認為呢?”有學生就說:“因為他們每個人到禮物的距離是一樣的。”筆者追問:“你確定嗎?要不要動手量一下呢?”學生動手測量,果然如此。在游戲中,學生就深刻理解了:“圓上任意一點到中心的距離都相等?!?
  二、到生活中去,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一位外國哲人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敝挥凶寣W生動手去操作,親自去經歷,他們才能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數學課堂上,筆者經常讓學生動動手,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比如,學了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三小節“長方形的面積”后,就讓學生動手去測量一下教室地板的面積,讓他們想一想有幾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最快速。學生聽了后就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來,動起手來。有的小組用卷尺把教室的長和寬量出來,長是80分米,寬是64分米,根據剛學的長方形面積公式,算出教室地板的面積:80×64=5120(平方分米)。有的小組量出了一個地板磚的邊長是80厘米,教室的長是10個地板磚的邊長,也是80×10=800(厘米)=80(分米),教室的寬是80×8=640(厘米)=64(分米),教室的面積是80×64=5120(平方分米)。有的小組量出一個地板磚的邊長是8分米,再數出教室的地板磚一共有80塊,先計算出一塊地板磚的面積是8×8=64(平方分米),再計算出所有地板磚即整個教室的面積:64×80=5120(平方分米)。在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長方形面積的理解,又找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不同方法。
  活動并沒有到此結束,在學生都說出各自的解決辦法后,筆者根據最后一個小組的解決方案,接著拋出問題:教室的地板磚如果全換成邊長為6分米的地板磚,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板磚呢?由于前面的解決方法中已經知道地板磚塊數與教室面積的關系,學生不用花很長時間,就計算出答案了:6×6=36(平方分米),5120÷36=142(塊)……8有的說要142塊地板磚,因為有余數不夠1塊;更多的說要143塊地板磚,因為買地板磚是論塊買的,不夠1塊地板磚的地方就要將1塊地板磚切割開來。在學生的交流中,他們學會了把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筆者提示他們:“理論上講,143塊地板磚是夠了。但你們觀察一下,現在教室的地板磚是邊長為8分米的地板磚,不論教室的長還是寬都剛好夠整塊的。但如果換成邊長為6分米的地板磚還是這樣嗎?”
  看學生似懂非懂的樣子,筆者便以長為24分米,寬為16分米的長方形為例,鋪上邊長為8分米的地板磚,需要幾塊?請畫出圖來。學生邊畫圖邊算,說6塊就可以了。筆者接著問:“如果是鋪上邊長為6分米的地板磚,又需要多少塊呢?請小組合作,可借助畫圖來計算?!睂W生討論交流后,知道了要用到8整塊,還要加上只用到部分的地板磚4塊,共12塊。筆者及時肯定了他們的發現與思考,說:“所以鋪地板磚要考慮教室的長與地板磚邊長的關系,寬與地板磚邊長的關系。很多時候鋪地板磚不可能都是整塊能鋪完的,用到部分時,要考慮到如何充分利用,不要浪費。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時,要靈活變通才行?!?
  看學生恍然大悟的樣子,筆者鼓勵他們:“請你們課后再合作探究一下,畫畫圖,或動手測量一下,如果把我們的教室都鋪上邊長為6分米的地板磚,至少需要多少塊呢?看誰能為大家想出最好的答案?!睂τ趯W生來說,這道題的難度相當大??晒P者的目的不是得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是為了用,可在實際生活中,要懂得靈活變通才行。新時代的數學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才行。
  總而言之,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側重于教會學生抽象的數學知識,教給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導致學生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得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應用。而將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大大改變學生這種“高分低能”的現象,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從而為學生學好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簡祈山.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和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4(09):80-81.
  [2]賀曉非.新課程標準下關于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4903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