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格證書為導向的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曾憲基
摘要: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從事實際會計工作的能力,目前在教學中存在不相適應的問題,文章做了詳細分析,提出了以資格證書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vocational teaching profession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the capacity of the actual accounting, there is current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e article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presented to t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oriented Reform of Accounting of specific measures.
關鍵詞:資格證書 高職會計專業 教學改革
Key words: qualifications Higher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作者簡介:曾憲基(1972-11 ),男,漢族,廣西融安人,會計學專業本科,柳州師范高等??茖W校財經系講師,主要研究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根據自身的師資條件、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生實踐能力考核方法和標準,各自為戰,沒有對應會計職業資格考核體系設置課程和培養方案。一些院校組織參加會計職業資格考試還需專門培訓,浪費了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以資格證書為導向推進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將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有效結合,培養市場真正所需的人才,已成為會計專業教學改革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雙證書”教材
相當一批已出版的高職教材深受普通高校本科型課程教學體系的影響,知識結構陳舊,沒能充分反映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發展,特別是加強實訓的教材尤為稀缺。
(二)課程設置體系不合理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同證書培訓教材相脫節,這類教材不能按照實際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組織教學,會計專業課程在理論課結束后,缺少為鞏固會計理論知識而進行的課程實踐環節,使學生學習的會計理論知識無法與會計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學生往往學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動手能力較差。
(三)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
職業教育最顯著的特點是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和鑒定的核心內容也是技能操作,二者之間本有很好的“接軌”緣分,但職業院校因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學生成績考評基本上沿用傳統的閉卷、筆試形式的期末考試評價方式,僅以一次成績作為成績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
(四)“雙師型”教師短缺
有的教師沒有實際會計、審計工作經歷,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不能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有的指導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業或某一崗位的會計工作,不能滿足全面實踐環節的要求;有的教師雖然具有會計師資格證書,但也只是具備資格而已。
二、以資格證書為導向推進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修訂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雙證書”教材
高職院校應將會計崗位能力進行分解,明確其中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確定各個會計業務處理程序的知識含量與操作技能,規定其崗位技術或技能,進而列出相應的課程名稱。就業方向性課程可設計為兩個模塊,第一是理論課程教學設計模塊,包括:職業基礎課(數據庫、統計學原理、財務會計、稅法等課程)、職業技術課與職業認證課(基礎會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出納與往來會計、存貨會計、對外投資核算會計等課程)、可持續發展課(計算機基礎、管理學基礎、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公共關系等課程)。第二是實訓課程教學設計模塊,包括基礎會計實訓、出納與往來會計實訓、存貨會計實訓、對外投資會計實訓、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會計實訓等實訓課程。
(二)修訂教學計劃,融入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
例如,初級會計資格考試的《初級會計實務》包含高職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兩門專業主干課的基本內容,這兩門課程的教師上課時可以《初級會計實務》的相關內容為主線進行講授;而初級會計資格考試的《經濟法基礎》包括《法律基礎》、《經濟法》和《稅法》的相關內容,由于教學計劃中這三門課的開設時間跨度較長。所以教學計劃中應將《經濟法基礎》在考前單設,以匯總鞏固相關內容;而會計電算化證的考試內容包括高職教學計劃中《計算機基礎》和《會計電算化》兩門課的相關內容,這兩門課都已經包含在教學計劃中,只要求這兩門課在講授時參考會計電算化證考試用書的相關內容。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
針對當前專業教師師資隊伍普遍缺乏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情況,一方面可以采用“請進來”的方法,每學期從企業聘任有豐富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任專業課并開設專題講座,以此改變原有的專業教師結構;另一方面還可以采用“走出去”的辦法,利用寒暑假等時間安排會計教師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業單位財會部門兼職,通過掛職頂崗、合作研發等多種形式強化其實踐技能。
(四)注重建立并充實實訓、實習基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
可以在校內建立工廠化的實訓基地,通過校內具有雙師資格、具有實踐經驗的會計教師,聘請相關企業的會計師、會計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內代理記賬公司,爭取一定數量的企事業單位的支持,獲得會計代理業務。代理記賬公司可接納教師兼職頂崗工作,接受學生頂崗實踐。
(五)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
高職院校應通過人才需求狀況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評價標準,以此為導向,改革考核評價制度。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應將教師和學生列為評價的主體,同時聘請學院教學董事會董事與合作單位的專家學者,及時淘汰或更新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內容,保證課程教學內容的前沿性。改變教學工作量只與課時相關而與質量不相關的評價方法,力爭使每位教師自覺地成為課程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參考文獻:
[1]王耀,等.高職高專會計專業“雙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蔣志強.校企合作構建“雙證融通”的高職課程體系[J].職業教育研究,2007(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90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