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小學美育對人生完整性的奠定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美育的意識和實踐在中西方古已有之,席勒等思想家提出了通過美育來恢復人的完整性。中小學美育可以促進人自身、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對于人生的健全實現有著重要的奠定作用。而當前中國的早期美育卻頗為滯后,有待于教育者進一步的思考和改進。
  [關鍵詞]美育 中小學 感性 理性
  工業文明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繁榮、物質的豐富和社會分工的日趨細致,但同時也使得人性片面發展,導致了人類的異化,出現了諸多文化危機。美育的目的是恢復人的完整性,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人類對自身進行認識、完善的重要途徑。本文就中小學美育對人生完整性的奠定作用展開論述,以期引起中小學教育者對美育的關注。
  一、中西方美育觀點
  一直以來,美育在中西方教育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十分重視文學與音樂的教化作用;而中國美育意識的萌芽和具體實踐則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希望通過禮樂教化來構筑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
  伴隨著歐洲工業文明的興起,社會分工變得日益細致,物質財富變得日益豐富,但啟蒙主義者對知識與技能的過度倡導,理性的過于膨脹,造成了文化的片面發展,使得人逐漸走向工具化。伴隨經濟的發展,人類非但沒有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與快樂,反而出現了感性能力弱化、人性異化的現象。很多西方哲學家開始思考并探索解決的途徑。1795年,德國偉大的思想家席勒發表了他的著名論著《美育書簡》,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系統闡述了“美的理想王國”,不再把美育作為實現其它教育的手段,而是將美育提升到和德育、智育、體育一致的高度,強調其自身的獨特功能。他認為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人性才是理想的人性,審美教育可以恢復“我們天性的這種完整性”,“通過美,人們可走向自由?!?
  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強調了現代工業私有制下的物欲及“異化勞動”是造成人性分裂的關鍵原因,而且指出了人性走向完整的有效出路。馬克思認為,是“勞動創造了美”,人類本質上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把塑造全面發展、完整健全的人性與審美關聯了起來,為審美教育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席勒、馬克思等思想家的觀點都給當今美育以啟示,美育應該是以感性教育為主的活動過程,把自然科學灌輸落實到感性生存之上,使之化為人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才是美育的關鍵,也是當今中小學教育的關鍵。
  二、中小學美育與人的完整性
  我國現代普通中小學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從理性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的教授與訓練;二是在感性方面為學子奠定健全的人性、詩意的人生。前者強調技能,后者重視人自身,二者互為補充,并行不悖。學校不能只培養掌握知識技能的片面的“天才”,學校應該“育人”,即為學生潛能的挖掘提供機會、創造可能,造就更加全面、更懂生活的人。
  首先,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育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生存當中,強調感性教育,將自然科學、理性知識的學習落實到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心理關照之上,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與內心體驗,讓枯燥的理論變為趣味的感悟,它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也能促進智力、體力的健康發展,促成人的完整健全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感性促進理性的發展,個性情感的釋放融入理性形式的建構過程,幫助理性的提升;同時理性指導感性的發展,為人的感性生存指明方向,創造條件,并以審美的方式賦予感性活動以精神性的內涵。理性與感性的并行,為學生奠定了健全的人性,詩意的人生。
  其次,美育可以推動個體與社會的共同發展。作為個體,他的審美表現其實具有雙重屬性:自我的與社會的。社會的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發展,讓我們能為他人理解,與他人溝通。但人除了社會性還需要有個性,個性才能讓人具備創造力,才使個體有了獨特的意義和價值。美育重視個體的情感、性格與意志,但隨之而激起的更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客觀評價自己與他人的素養、對社會深刻與廣闊的認知,它將個體和人類共同的聲音恰當地溝通起來,它保持了人自身的獨立性,又幫助人找到社會的位置與價值。美育直接作用于人的個體,又間接作用于人與外界之間的溝通,在這種交感互動中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三、中小學美育現狀
  美育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與塑造的教育,早期形成健康、開放的態勢,對成年后的人生追求、人性的完滿實現有著積極的作用。當前,中國的早期審美教育主要依賴中小學校來完成,雖然已得到了極高的關注,但受制于現行的教育制度,具體操作中仍舊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部份學校認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積極開展美育活動,但究竟何為美育,又該如何實施,其實許多中小學教師并不了然。因為認識的局限,想當然的把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或是思想品德教育,也有學校稍有范圍上的擴展,如把校園、教室的裝飾也當作美育。確實,這些實踐都包括于美育的范疇之中,但根據美育的本質和特性,它們又遠遠小于美育的范疇。學校不僅要關注形式,更要意識到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是美育的踐行者。此外,還有部分中小學教育者認為美育的目的就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認識美、感受美、愛好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固然需要審美力的培養,但又遠不止于審美力的培養,兩者不能混淆。
  其次,由于家長及許多中小學教育者、管理者對“競爭”的片面理解,有意或無意地把美育當成了德育或者是其它學科的一種輔助手段,只注重理性知識的灌輸,強化考試成績的重要性,忽略甚至排斥美育。因此影響到學生個性情感的發展和升華,使學校教育偏離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成為了一種不完整、不全面的教育。
  兒童及青年時代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塑造對其終身都會起到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如果學校不能積極有效的開展美育,使少年兒童早期教育缺少了這重要一環,那對于這一代人的后期發展必然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人生失去美育則為黯然的人生,教育失去美育則為無趣的教育,德智體諸育就會變成枯萎的花”只要中小學教育者能認識到這一點,并科學具體的開展實踐,相信美育將不再是一句空話,素質教育也將找到最佳的落腳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98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