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關系型融資、總部經濟與中小企業融資文獻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引發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重要因素。關系型融資作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在銀企間建立長期的、密切的交易關系,發揮降低信息不對稱的治理機制,改善融資約束。同時,關系型融資會增加雙方的風險成本??偛拷洕陌l展,促進當地金融市場化,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和流通性,緩解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通過梳理國內外關于關系型融資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總部經濟影響融資約束的相關文獻,指出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約束;關系型融資;總部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1-0049-02
  一、引言
  有關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主要是信息不對稱問題。Modigliani和Miller(1958)認為在滿足MM理論基本假設的完全資本市場中,企業的投融資決策相互分離、互不影響。但與此相悖的是,現實中證券市場無法達到信息完全,針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項目效益、財務水平等,投資者很難獲得與融資企業內部相同的信息,只能根據已有的市場信息做出判斷,很可能陷入逆向選擇,使得發展能力較好的企業無法獲得與自身收益相匹配的融資,造成融資約束(Spence和Stiglitz,1973)。
  為緩解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與銀行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即關系型融資。通過內部信息交換,銀行可以了解到企業的私有信息,從而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并做出最佳放貸決策,同時也可為企業提供較為優惠的貸款條件(熊瑋軒,2013)。但同時,關系型融資會增加雙方的風險成本。一方面,銀行可能會獲取企業信息優勢,實現對企業的“信息俘獲”,從而獲取高額壟斷的超額收益,增加企業風險成本。另一方面,企業可能會過度投資,使得銀行承擔更多的投資風險(郭建鸞,劉濱榮,2012)。為緩解上述問題,總部經濟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吳建杭(2006)認為總部經濟的發展加速所在城市形成現代服務體系,如由銀行、保險、證券等組成的現代金融服務業,以通信、網絡、傳媒、咨詢等為主體的信息服務業。趙宏(2010)研究發現總部經濟需要在信息網絡條件下才能高效。所以,研究關系型融資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產生何種影響,以及總部經濟如何影響關系型融資導致的風險成本,不僅能進一步解釋關系型融資所存在的弊端,還能為總部經濟優化中小企業與銀行間的關系型融資提供更為可靠、更具說服力的證據。
  二、國外研究現狀
 ?。ㄒ唬╆P系型融資與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研究
  能有效緩解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融資難問題是關系型融資的最大優勢。如Petersen、Rajan(1994)提出了基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關系銀行模型。該模型認為隨著長期內重復的融資活動,銀行會獲得一些其他金融組織無法獲得的特有的信息,掌握的專有信息面會越來越廣,基于這種信息優勢,使企業獲得更多租金的機會。而這種機會促使銀行進行更多的關系型投資,同時使銀行獲得了更真實的消息,順利實現了雙贏(Thadden,199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雙方帶來風險。
  關系型信貸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造成的風險。一方面,當銀行和借款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比較緊密時,一旦借款企業出現經營不善或者財務問題,銀行會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繼續為其發放貸款,這將會導致企業將資金投資于風險較大的項目,從而增加銀行的風險。如日本經濟學教授植草益等人(1994)的研究表明,和主銀行資金關系密切的企業,與其他沒有主銀行、融資方式多樣化的企業相比,不僅資金成本更高,而且企業的收益性與成長性也更差。另一方面,Sharpe(1990)認為如果銀行停止對長期合作的企業的貸款,對其進行嚴查考核,可能會導致信貸市場的萎縮,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
  關系型融資對中小企業造成的風險。Thadden(1998)研究表明,隨著銀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銀行對企業的信息具有壟斷的力量。關系銀行取得信息優勢后,將會通過建立長期關系來維持對這種優勢的占有,以達到對借款人的“信息俘獲”、據此獲得高額壟斷性租金的目的。Weistein和Yafeh(1998)在他們對日本銀行與企業的信貸研究中發現,貸款關系銀行往往會較之其他銀行收取借款人更多的利息費用。
  (二)總部經濟與銀企關系型融資的研究
  不同規模的企業總部對信息、咨詢的需求都強烈,為了更好地獲取信息,總部一般會選擇到商業服務發達的大都市。公司總部的任務主要是協調和管理企業內部活動,包括管理分散的企業內部信息、收集外部市場環境信息,提供諸如廣告、會計、法律等特殊性知識的服務(Henderson,Davies,2008)。大量總部聚居,便有利于互相交流了解有關生產投入、技術使用方面的內部信息以及市場消息(Davis,2008)。
  企業總部作為企業的決策中心,對企業支配的資源在其經營的地理空間內進行有效配置,這些生產要素的流動都最終表現為資金流動。同時,總部決策的實施必須通過特定的金融產品實現。Demirguc-kunt and Maksimovic(1998)指出金融發展可以通過改善銀行與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銀行搜集信息、監督和違約的成本較高等問題,對銀行信貸行為產生影響。Claessens and Laeven (2003)進一步發現,發達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不僅能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外部資金,而且能夠確保投資者獲得企業投融資決策的信息,從而使企業更加容易獲得外部資金和市場資源,并促進企業成長。
  三、國內研究現狀
 ?。ㄒ唬╆P系型融資與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研究
  國內關于關系型融資與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探討比國外稍晚。首先,國內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約束。汪小勤、楊濤(2004)認為,中國發展的客觀因素是造成銀行與中小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關鍵因素,這會導致中小企業難從銀行獲得融資。余明桂,潘紅波(2008)在研究中認為由于中小企業發展時間短、規模小且信息不對稱程度高,銀行出于交易成本的考慮也不愿意向其貸款。其次,關系型融資有利于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黃琬舒、袁芬(2011)基于嵌入性分析和宏觀分析的視角,證實銀企間關系因素的加入有效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劉堯飛(2013)借助Probit模型,經過回歸分析,發現在實踐過程中關系型融資是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重要措施。賀勇等(2011)在研究中發現關系型融資是中小企業克服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制度安排,并通過構建信息生產模型,證實關系型融資相適應的金融機構組織設計可以提高投資決策中的信息準確性。   我國中小企業所遭遇融資困境為關系型融資發展提供了機遇,而融資效率的高低將成為關系型融資能否有效發展的關鍵。崔軍(2012)提出我們實施的關系型融資可以解決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信息不透明的問題,但是這會增加銀行的經營成本。銀行作為一個盈利性的組織在開展任何活動時會更多的考慮自身的利益。所以,銀行在看待關系型融資是否可以有效實施時會衡量收益和成本投入的問題。
 ?。ǘ┛偛拷洕c銀企關系型融資的研究
  我國總部經濟的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國內學者主要借鑒國外總部經濟的發展經驗來進行研究。毛翔宇等(2013)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分析,包含金融業、咨詢業、通信業等在內的資源優勢能吸引總部集聚??偛拷洕鷮⒁幠2煌钠髽I聚集在一起,通過頻繁的經濟活動,使得彼此信息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減少企業和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謝啟標(2008)研究發現與單個中小企業相比,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通過內部信息交流渠道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獲得足夠的“軟”信息來了解企業,因此,能更好地滿足關系型融資的需要。莊永強等(2004)指出企業個體的發展與產業整體的發展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企業個體的風險就部分地轉化到所處行業的風險,從而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
  黃忠仁(2003)通過比較美國和日本的關系型信貸模式,發現市場自由化更有利于關系型融資發展。況學文(2011)利用我國上市公司數據和各地的金融發展指數進行實證研究證實,金融發展和市場化程度能夠緩解公司的外部融資約束程度。郭桂花等(2014)研究發現加快市場化進程建設可緩解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狀況。羅正英等(2015)通過對上市公司投資行為的實證檢驗得出市場化進程能夠緩解企業融資約束。
  四、總結與展望
  國外學者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研究體系。國內學者也進行了許多理論研究,但多停留在套用國外的研究結論。第一,關系型融資與中小企業融資約束。首先,關系型融資能減少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抑制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投機行為。其次,大多數研究認同關系型融資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但由此對銀行和企業帶來的成本卻經常被忽略。第二,總部經濟與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總部經濟的研究雖然很多,但多為總部區位選擇、總部經濟對所在城市稅收影響。就總部經濟對融資約束的作用,已有研究多是通過城市金融發展及市場化這一過度因素,間接研究總部經濟對關系型融資及融資約束的影響,還缺乏基于其他視角的研究與論證。
  通過以上分析,梳理出關系型融資、總部經濟及融資約束之間的關系。關系型融資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但隨著長期的交往,必然產生風險成本??偛拷洕梢栽黾觾烧叩男畔⒔涣?,減少這種額外成本。那么,總部經濟對關系型融資導致的融資成本會產生多大的影響,這為后續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郭建鸞,劉濱榮,劉春連.中小企業融資與關系型信貸[J].會計之友,2012(31).
  [2] 況學文.金融發展緩解公司融資約束程度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1(5).
  [3] 趙 弘.企業以總部經濟模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6).
  [4] Franco Modigliani; Merton H. 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3).
  [責任編輯:龐 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302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