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昧中的覺醒》教學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通過學習,使高中學生能概述智者、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的主張,認識他們的主張的進步性。
關鍵詞:智者 蘇格拉底 斯多亞學派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一、基本信息
設計者:王奕(桂林市中山中學)
教材: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三
課時:1課時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作為必修三(人民版)專題六的第一課,介紹西方人文精神的發源于古希臘,下啟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知識層面了解智者、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的主張;從情感層面要使學生理解“人”的不斷發展進步,鼓勵學生不斷追求探索;從能力層面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設計都圍繞這一主題不斷深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及定位
本課主要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發源和早期發展, 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地位重要但是內容相對枯燥。
2.教學內容與結構的分析
本課通過學習智者、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體現出在第一次西方思想解放運動中,如何以“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從“人”的角度認識人與社會到認識“人”自身,再到認識“人”與社會、人的關系,層層遞進,不斷升華。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智者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的主張,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知識即美德”,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去分析“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偉大意義。(2)借助歷史材料,分析蘇格拉底的主張,形成學生的正確認識,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通過對比智者與蘇格拉底的主張、孔子與蘇格拉底的主張,培養學生運用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公元前五世紀中葉以后希臘產生的智者學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此后,他們開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并從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與以往不同的結論,充分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體現出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斷發展。
4.歷史學科素養要求
根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本節課在唯物史觀統領下,辨證評價“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知識及美德”;通過東西方同一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的比較,幫助學生厘清時空觀念;從歷史概念(如:人文主義、民本思想)入手,使高中學生對歷史的發展做出合理歷史解釋;通過對東西方同一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比較,推動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強化家國情懷。
五、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的主張。
本節教學難點: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知識即美德”,認識這些主張的進步性。
六、教學方法與手段:自主學習、分組討論、課件展示
七、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一:[板書]一、西方人文精神發源于古希臘的原因
[問題]西方人文精神為什么會發源于古希臘?什么是人文精神?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工商業、民主政治的發展決定了古希臘人開始探索“人”自身,正體現了“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
教師強調:人文主義: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價值的一種文化傳統。
步驟二:[板書]二、主要派別(代表人物)、觀點、作用
學生看書,填寫“主要派別(代表人物)、觀點、作用”的表格
同時請一個學生到黑板上填寫表格。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快速閱讀能力。通過學生填表,教師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步驟三:課件展示:普羅塔戈拉的半費訴訟。
[問題]從這一訴訟中,可以看出智者的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和補充,通過生動歷史材料,使學生理解教材。
[板書]“人是萬物的尺度”
[探究一]:你怎樣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1)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治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2)完全從個人的角度和利益出發,在認識論領域內則陷入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
教師進而啟發式的提問:“人到底是不是萬物的尺度”?與智者同一時期的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是怎么看待“人”的?
課件展示:寓言《隱士與熊的故事》。
[問題]:這則寓言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得出結論:悲劇發生在于無知;沒有知識,甚至無法去認識你自己;知識就是道德(或道德就是知識,或知德合一);知識來源于教育。
[板書]“認識你自己”
[探究二]:如何理解“認識你自己”?
課件展示:蘇格拉底的主張的材料。
學生討論分組討論后,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出結論:“認識你自己”就是認識做人的道理,是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思考,閃耀著理性的光輝,體現了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從而使人文精神從低級走向高級。
課件展示:蘇克拉底之死的文字和圖片材料。
[問題]: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蘇格拉底因何而死?
學生回答:堅持真理,雅典民主制的弊端等答案。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回歸蘇格拉底的主張:“守法就是正義”,這也說明他是一個有理性的人,說明他認識了自己。
[探究三]:蘇格拉底和普羅塔戈拉思想有何異同? [探究四]孔子與蘇格拉底主張有何異同?
[問題]:與古希臘思想家同時期的中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主張中有沒有人文思想?
課件展示:孔子的材料“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教師說明孔子代表了中國的民本思想,蘇格拉底代表的是西方的人文精神。學生回答異同。
設計意圖:通過四個探究,層層遞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根據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步驟四:課件展示:2015年高考文綜卷中,關于孟子與蘇格拉底法制觀的比較。
請兩個學生在黑板上作答,其他學生在座位上解題。教師指導。在講評時,教師特別提醒學生要用歷史的語言答題。
設計意圖:通過高考真題,幫助文科學生鞏固知識,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
步驟五:學生看書標注斯多亞學派的主張。
[板書]“人生而平等”
步驟六:課堂訓練和總結。
[教師總結]:隨著工商業發展,西方人文精神發源于古希臘,智者、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對于“人”作用地位進行了不斷探討,推動了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對文藝復興產生了深遠影響。
八、板書設計
1.西方人文精神發源于古希臘的原因
2.主要派別(代表人物)、觀點、作用
“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人生而平等”
九、教學反思
教學特色:利用歷史材料為載體,加深學生理解古希臘思想家們在對“人”探索中不斷前進,形成正確的歷史結論和價值觀。通過歷史故事、語言增加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使其更有歷史感。通過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關高考真題的訓練,培養高二文科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學效果:整節課時間緊湊,內容環環相扣,不斷遞進,學生讀、思、練結合,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知識、能力得到鍛煉,培養了他們正確的歷史觀。
本節課的生成之處和存在的問題:本課教學,通過對材料、歷史故事、寓言的運用,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訓練,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學會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存在的問題是:上課內容太大,上課時間緊張。
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材料容量大,學生活動占了較多時間;高二文科學生對于高考真題還是不適應,做題和講評花了較多時間。
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而可行的措施及方法:1.教師繼續濃縮相關的材料,提煉重難點。2.平時加強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技巧的訓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5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