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對負面情緒的影響。 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入腦卒中后遺癥患者80例,按照護理模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并對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依從性、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 結果 兩組護理前SAS、SDS評分差異無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服藥依從性、康復鍛煉依從性、定期復診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7.5%,高于對照組85.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予以心理護理措施干預,能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及其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心理護理;腦卒中;后遺癥;負面情緒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09-014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gative emotion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4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given psychological care. The anxiety, depression,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P<0.05).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compliance, and regular follow-up complianc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85.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 can relieve patients'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 Stroke; Sequelae; Negative emotions
  腦卒中作為現階段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該病具有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高等特點,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經濟、精神負擔。相關研究報道顯示[1-2],對臨床初次發病70%~80%急性期腦卒中患者治療后,仍會存在不同程度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等后遺癥,因此,需要患者長期堅持康復治療及其訓練。相關研究表明[3-4],腦卒中后4~6個月作為患者功能康復鍛煉最佳時期,同樣為患者負面情緒易爆發階段。相關報道顯示[5],國外腦卒中后焦慮、抑郁發生率為20%~79%。國內相關研究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發生率均在40%以上,若患者長期處于負面情緒狀態,會影響到肢體、神經、語言等多種功能恢復,甚至會加重患者病死率[6]。因此,對上述患者予以有效心理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予以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入腦卒中后遺癥患者80例,按照護理模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觀察組40例,納入標準[7]:①患者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腦卒中后遺癥;②腦卒中首次發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等癥狀;③年齡≥18歲且知情同意;④能自主配合完成本次研究;⑤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抑郁癥患者;②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合并癥;③一般資料不全者;④不愿參與本次試驗研究者。對照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54~80歲,平均(64.5±3.1)歲,觀察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53~82歲,平均(67.6±3.2)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詳細介紹周邊病室環境,遵醫囑予以藥物措施干預、康復訓練,詳細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具體如下:(1)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多數患者入院后,因疾病會存在不良情緒,對應護理過程中,加強與患者之間溝通交流,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因此,護理人員可從細節小事上體現出來,如關心、體貼患者,迎合心理,維持病室床鋪整潔,做到感情真實、誠懇。早期與患者建立親情般護患關系,使得患者后期配合臨床治療,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達到治愈目的。(2)加強心理護理:早期患者情緒多以焦慮、抑郁為主偶爾并發煩躁、緊張,對其特點,會為后期治療、家庭帶來負擔。因此,護理人員可告知后期相關治療,列舉治療成功案例,耐心解答患者疑問,消除心理負擔,促進后期機體康復。(3)提供社會支持:護理人員可引導家屬、親友予以患者相應情感支持,家庭、社會關愛能促使患者樹立求生健康欲望,幫助患者做好對抗疾病信心,為患者樹立正面效應。(4)延續性護理:當患者出院時,及時評估患者病情、心理狀況,依據患者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并選擇適當方式進行出院指導。結合患者、家屬實際需求,有效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告知患者、家屬心理狀態良好對疾病后期預后影響較大。當患者出院后1個月內,護理人員應當定期每周電話隨訪2次,上門隨訪1次,內容以鍛煉康復情況、用藥情況為主,若出現心理問題時,及時予以相應措施干預,并鼓勵患者,重新樹立康復治療信心,耐心解答出院后患者所面臨問題。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7]、抑郁自評量表(SDS)[8]對兩組護理前后心理情緒進行評價,總分80分,分值越高,患者不良情緒越嚴重。采用我院自制依從性評定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進行比較,包括服藥依從性、康復鍛煉依從性、定期復診依從性,分值為100分,分數越高,患者依從性越高。采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總分分值為100分,可分為以下三個標準:滿意(≥80分)、一般(60~80分之間)、不滿意(≤60分),(滿意+一般)/總例數×100%=總滿意度。問卷各條目評定者信度值為0.82~0.9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較敏感地反映患者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SAS、SDS評分差異無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后兩組SAS、SD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后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服藥依從性、康復鍛煉依從性、定期復診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7.5%,高于對照組8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現階段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不斷加快,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常見危重病。醫學事業不斷發展,腦卒中等疾病病死率隨之下降,但多數患者后期存在不同程度后遺癥,如偏癱、失語等,導致后期生存質量嚴重下降[9-10]。現階段對該類患者多采取功能康復鍛煉,臨床配合治療能積極改善癥狀,有效促進患者預后。但隨著病程時間不斷延長,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屬會存在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導致后期康復鍛煉質量明顯下降,影響到后期肢體恢復。郭愛霞[11]研究中表明,臨床通過合理有效護理措施干預,能進一步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和神經功能,對促進患者病情恢復起著重要臨床意義。
  心理護理開展是基于心理學原理和相關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并對患者心理活動、個性特征及其行為施加影響,使其發生變化過程。王雪等[12]研究表明,有效心理護理開展,能使患者積極配合后續康復治療,促進機體功能恢復?;颊呖蓪ψ陨砝Ь辰饷摳惺艿较M?,增強病情恢復信心,充分調動康復積極性,最大程度將自身潛在力量發揮出來,積極主動加強功能鍛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3]。而延續性心理護理是指出院后患者及其家屬仍可接受系統性心理評估與輔導,作為現階段常用護理模式,該模式臨床應用能解決患者從出院到家庭修養護理斷層問題,有效緩解負面情緒,利于肢體功能恢復。田凌等[14]研究中表明,對臨床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予以延續性護理,能讓患者獲取較多預防知識和技能,相應提高精神健康水平。
  本文研究表明,對臨床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措施干預,能進一步緩解不良情緒,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當患者入院后,因疾病因素,患者會存在不良情緒,若早期不予以措施干預,會影響到正常治療,因此,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可構建良好護患關系,使患者配合后期治療,樹立治療信心。因不良情緒影響,護理人員告知患者疾病治療狀況、預后情況,耐心解答疑問,可消除心理負擔,促進病情恢復[15]。引導家屬、好友予以情感支持,能進一步緩解不良情緒,樹立早日康復信心。出院后采取延續性心理護理,結合患者實際狀況,樹立康復計劃,定期電話隨訪和上門隨訪,一旦發現問題,積極加以措施干預,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16-17]。朱娟等[18]研究中表明,對臨床60例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進行護理,其中30例予以常規護理,另30例予以心理護理,結果表明,心理護理組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明顯改善,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有效心理護理能改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重新樹立治療信心。本文研究表明,予以患者心理護理干預,能提高臨床治療依從性,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入院、出院完整一系列護理措施干預,完成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從入院到家庭系統護理無縫隙對接,讓患者在院外同樣接受專業護理支持,進一步說明有效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上述結果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本文研究中,通過采取心理護理能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理護理措施實施,貫穿于患者整體治療中,期間加強與患者之間溝通交流,及時解決患者提出難題,有效降低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率,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19-20]。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臨床治療依從性,降低醫患糾紛事件,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由于本文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時間較短,期間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后期工作中應加大研究樣本量,進一步觀察、評估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遠期療法。
  [參考文獻]
  [1] 肖花,范寒院,楊慧,等.社區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0):155-156.
  [2] 陳赟,鐘印芹,張廣清,等.專人管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后遺癥家庭康復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9):654-656.
  [3] 王雪,洪利,陳建明,等.延續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及家屬負性情緒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6,38(9):1437-1440.
  [4] 魏桂萍.對肢體偏癱患者實施激勵式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3):456-457.
  [5] 吳福珍,黃穎,陳秋蓉,等.社區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2):2092-2093.
  [6] 劉方.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遵醫行為及家屬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10):127-129.
  [7] 黃璐詩.康復護理組合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9):107-108.
  [8] 臧秀英.社區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9):1173-1174.
  [9] 薛楊,趙霞,寧小香,等.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一例的家庭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5):56-57.
  [10] 崔玉芬,田敏,王娟,等.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期壓瘡危險因素分析及干預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6,30(34):4305-4308.
  [11] 郭愛霞.護理指導在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日常生活及運動功能恢復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11):1534-1536.
  [12] 王雪,洪利.延續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8):1352-1355.
  [13] 張靜.腦卒中后遺癥家庭康復護理模式[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21):2578-2580.
  [14] 田凌,謝家興,張靜,等.社區綜合康復管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 22(12):1467-1470.
  [15] 范寒院,李淺峰,周梅君,等.居家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 14(6):53-54.
  [16] 高彩云,帕麗達·買買提,茹克亞古麗·買買提,等.綜合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8):152-155.
  [17] 楊玉玲,王麗.腦卒中患者后遺癥期運動知識-態度-社會支持問卷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8):27-30,34.
  [18] 朱娟,鄭丹,劉艷,等.延續性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z1):209-210.
  [19] 范鳳媚,歐秀琴,成嫣,等.腦卒中53例早期康復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5):102-103.
  [20] 林宏春.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效果及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63-65.
 ?。ㄊ崭迦掌冢?018-10-17)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科學技術計劃項目(Z2017s0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005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