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運用常規形式通氣治療,觀察組實施肺部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動脈血氣、病死率及臨床最終治療效果等情況。結果:治療后,對照組病死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待機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動脈血氣指標均變化顯著,且觀察組Pa 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Pa C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運用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療效要比一般通氣治療效果要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也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應該在臨床治療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機械通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ctu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 是因為肺內或者肺外原因導致肺泡上皮細胞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增加,從而導致的肺泡內及肺間質滲出增加引起的急性的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以肺容積減少,肺順應性降低,嚴重的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為病理生理特征[1],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的低氧血癥和呼吸窘迫。ARDS早期體征表現不是很明顯,但是后期體征出現突變的現象,患者病情嚴重會有臟器功能衰竭的表現。不同病因導致的疾病表現也不相同,該疾病具有發生較急、病情發展較快、病死率較高等特點,為此受到醫務人員的重視。對此疾病進行治療的時候,機械通氣為目前治療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能夠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等疾病癥狀?,F將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RDS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急性起病,1周內出現呼吸功能障礙;②X線或CT掃描雙肺致密影,并且胸腔積液、肺葉/肺塌陷或結節不能完全解釋;③患者的呼吸衰竭無法用心力衰竭或體液超負荷完全解釋;④必須存在中到重度的氧和下降,氧合指數(Pa O2/FIO2)<300mmHg。排除標準:①體重<35kg;②伴有慢性肺部疾病;③哮喘;④氣胸患者未行胸腔閉式引流術;⑤終末疾病,6個月的死亡率>50%。對照組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56.33±2.10)歲。觀察組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55.38±2.1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營養支持、吸痰治療、脫水治療、抗炎治療等基礎性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機械通氣治療,儀器選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ervoi呼吸機,治療前,將吸氣相正壓設置為8-10cmH2O,呼氣終正壓設置為10-15cmH2O,潮氣量設置為10-12ml/kg,根據通氣和氧合情況,可將吸氣相正壓最大調至≤20cmH2O,呼吸頻率調至12-16次/min。觀察組:采用肺保護性通氣治療,采用SIM-V+PSV+PEEP呼吸模式,首先給予5-8mk/kg較小潮氣量,將氣道峰壓保持在15-25cmH2O,囑咐患者吸氣時緊閉嘴唇并盡量用鼻呼吸,以免將氣吸入胃中,導致脹氣,根據患者病情,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以及氧流量,密切監測患者脈搏、血壓、心電圖等指標變化情況,機械通氣前一般要為患者留置胃管,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間歇翻身、拍背等操作,清除呼吸道分泌物[2],幫助患者排痰。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病死率、待機時間、動脈血氣、呼吸肌相關性肺炎(VAP)發生率等指標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對照組病死率、VAP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待機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
治療后,兩組動脈血氣指標均變化顯著,且觀察組Pa 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Pa C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二。
3 討論
ARDS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致病因素,如嚴重創傷、感染、中毒、休克等炎性反應共同作用下的連續性肺部彌漫性損害過程。ARDS病理生理過程及其復雜,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主要是肺泡內毛細血管損傷,形成水腫,伴肺間質纖維化,進而引起炎癥級聯放大,出現肺泡塌陷,肺容積縮減,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等一系列呼吸循環病理改變。氧合指標包括:氣道痙攣、肺疾病、使用擴血管藥物、血壓下降、氣管中有痰液、血流動力改變等都會使低血氧癥下降,進而導致氧合指數減少。由于ARDS導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障礙,因此導致肺泡張力減弱,出現萎陷。臨床常表現為呼吸急促、呼吸頻率增快、全身紫紺等缺氧表現,如治療不及時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對ARDS應早干預[3],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機械通氣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癥狀,但肺保護性通氣治療較傳統機械統計治療,療效更顯著,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還能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李 瓊,郭立軍,華力明.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臨床療效[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6,18(1):31-33.
唐 藝.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 ICU 臨床治療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7):242-243.
毛志英.探討無創呼吸機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心血管外科雜志,2017,6(4):366-36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6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