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全球內病發率較高, 但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顯示炎癥在該病發生中占主導地位, 炎癥易致氣道重塑、肺氣腫形成,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各種炎性細胞發揮不同作用, 近年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巨噬細胞作用逐漸被發現, 且已有大量試驗被證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癥機制中巨噬細胞起主要作用之一。巨噬細胞參與該病相關機制研究, 包括巨噬細胞使炎癥反應增加、清除能力降低、抗炎能力降低、促進氧化應激增強等多種功能。
【關鍵詞】 巨噬細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機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且多發性呼吸系統疾病, 是一種以氣流受限且氣道不完全可逆性阻塞為特征的慢性異常炎癥反應, 主要成為影響健康及社會經濟的負擔之一。根據普查表明, 我國北方地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相關文獻統計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經成為全球影響前十位疾病, 而且有明顯的逐年增加趨勢[1]。盡管相關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迄今為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有關研究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的核心因素為炎癥, 多種因素共同參與導致, 具有氣促、咳嗽、咳痰等癥狀。多于中年時起病, 病情緩慢進展。吸煙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如接觸職業性粉塵和化合物、室內空氣污染、戶外大氣污染。此病作為一類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 隨病情發展成為肺源性心臟?。ǚ涡牟。?、呼吸衰竭等常見慢性疾病[2, 3]。與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如被動吸煙、幼兒期呼吸道感染相關, 作為重要危險因素, 致殘率、病死率高。多項研究均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為現如今必須著重對待的疾病之一。相關研究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僅表現在肺部炎癥, 更體現在全身炎癥。有效控制炎癥及對炎癥進行積極治療作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方式, 也是最直接的有效方式。本文研究巨噬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現綜述如下。
1 發病機制
尚未完全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機制明確。目前普遍研究顯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以氣道、肺實質、肺血管慢性炎癥為特征, 在肺不同部位, 如增多肺泡巨噬細胞。炎癥細胞被激活釋放多種介質, 如白三烯B4、白細胞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及其他介質, 此介質可破壞肺結構及促進中性粒細胞炎癥反應。除炎癥之外, 肺部蛋白酶與抗蛋白酶失衡、氧化與抗氧化失衡及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中扮演重要作用[4, 5]。
2 巨噬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炎癥機制在病情發生中起主導作用, 炎癥致氣道重塑與肺氣腫形成, 各類炎性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巨噬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作用逐漸被發現, 已有大量試驗證明巨噬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癥機制發生中扮演重要作用。巨噬細胞作為固有免疫系統細胞異質群體之一, 大量存在于呼吸道內, 且具有多種藥理功能, 可能參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生過程, 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理過程潛在相關。巨噬細胞??煞置诙喾N炎性介質, 可大大激發周圍細胞參與調節慢性支氣管免疫炎性反應[6]。上、下呼吸道內存在較多巨噬細胞。作為呼吸系統對外來病菌第一道防線, 可直接清除肺內部各異物或經調節多核細胞、淋巴因子利于激活殺傷細胞等功能殺傷肺內外來微生物、癌細胞。除直接與免疫炎癥反應發生外, 巨噬細胞會進一步激發周圍細胞并與其相互作用后共同構成復雜細胞網絡,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制中有重要作用[7]。有研究者表明, 巨噬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癥, 通過分泌腫瘤壞死因子-α、巨噬細胞炎性蛋白-2(MIP-2)等炎癥因子參與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形成, 發現其機制與核轉錄因子-κB(NF-κB)、p65活化密切相關[8-10]。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為主要的全球健康問題之一, 是一類可預防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以持續呼吸道癥狀和氣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為特征的肺部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 在全球內發病率呈不斷大幅上升趨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氣道、肺實質慢性炎癥相關, 在急性加重時此類炎癥可進一步增加。
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發生急性加重, 但較為少見, 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將對患者病情造成不利影響, 例如氣道炎癥加重、氣道定值菌增多以及肺功能損害等, 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住院死亡率較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病率不斷上升, 尤其農村人群比城市人群發病率要高, 主要是因受環境污染及吸煙等引起相關。肺結構的破壞以及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導致, 同時該疾病又是一種慢性的氣道炎癥性疾病。相關研究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不僅表現在肺部炎癥上, 更表現在全身炎癥??刂蒲装Y的發生以及對炎癥進行積極治療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方式, 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為一種較為復雜的臨床綜合征, 在臨床上其發病率高, 是呼吸科常見的一類重癥。其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疲勞、耐力差等癥狀, 目前階段在我國患者發病率呈逐年不斷增高趨勢, 嚴重損害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 甚至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病情較重, 在醫院治療周期較長, 以及在康復階段周期長及并發癥多樣, 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通過多種炎性細胞、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經介導且相互作用形成, 其發生的相互作用不僅局限在肺部, 也可引發較為明顯的全身性反應[11-14]?,F代醫學報道目前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治可提供更多可行的設計方案, 需根據患者的病情采取多種手段方法進行綜合治療。巨噬細胞浸潤氣道管壁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氣道炎癥的一類典型特征。
目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只緩解臨床癥狀, 現有治療手段并不能有效抑制病情發展,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制已成為熱點, 目的是發病機制確定, 有利于從根本上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歷程有一個正確認識, 也同時可從源頭入手針對性地選擇有效治療措施, 更好地控制疾病, 在早期階段就可達到預防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7, 30(1):8-17.
[2] 劉韌, 肖南. 中性粒細胞凋亡與組織損傷的研究進展.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01, 21(3):183-185.
[3] 李倩, 粟毅. 中性粒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中的應用. 新醫學, 2010, 41(5):348-350.
[4] 王勝, 徐鳳珍, 陳余清. 炎癥細胞、細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醫學綜述, 2004, 10(1):37-40.
[5] FeskeS, GiltnaneJ, DolmetschR, et al. Generegulationmediatedby calciumsignalsinTlymphocytes. NatImmunol, 2001, 2(4):316-324.
[6] Bhowmik A. Relation of sputum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symptoms and lung function changes in COPD exacerbations. Thorax, 2000, 55(2):114-120.
[7] 鄧星奇, 邵金炎, 顧薇,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和誘導痰中白細胞介素-32水平變化及意義.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2, 26(1):18-20.
[8] 曾華東, 徐虹, 李理,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泡巨噬細胞炎癥及調控機制探討.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12, 11(2):133-137.
[9] 王忠慧, 溫雪萍, 丁梅芬, 等. Foxp3+、CD4+、CD25+調節性T淋巴細胞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關性的研究. 中國臨床醫學, 2009, 16(6):844-846.
[10] 胡云衢, 任海波, 宋宣, 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T淋巴細胞及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 武警醫學, 2013, 24(6):485-487.
[11] 田素增, 謝敏, 劉濤,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凋亡水平的變化及吸入糖皮質激素對其的影響.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07, 6(5):381-384.
[12] 肖波, 王建春, 王關嵩, 等. 脂多糖下調過氧化物酶增殖體激活受體γ在大鼠原代肺泡Ⅱ型上皮細胞的表達.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9, 31(20):1960-1963.
[13] 候曉敏, 陳紫鶯, 田盈, 等. 抑制PPARγ對游離SiO2誘導肺泡巨噬細胞CD36表達及脂質蓄積的調節作用. 環境與職業醫學, 2018(1):55-59.
[14] 莫永亮, 劉亮, 童亞林, 等. 人羊膜勻漿上清液對脂多糖致傷條件下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增殖及炎癥因子分泌的影響.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 2016(2):81-85.
[收稿日期:2018-10-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