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模式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研究中醫護理應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當中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文的所有研究對象為2017年6月到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2例,按隨機方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中醫護理組,每組患者平均為46例,為兩組患者分別配合相對應的護理,比較護理效果。結果:常規護理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1.74%(33/46),中醫治療組為91.30%(42/4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常規護理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1.74%(10/46),中醫護理組為6.52%(3/4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評價兩組患者的最高壓力支持(最高PS)、最高呼吸末正壓(最高PEEP)、機械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時間,中醫護理組明顯比常規護理組更優,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護理時落實中醫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且能夠改善患者的相關指標,促進患者恢復,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上比較嚴重的一種呼吸系統病癥,這種病情急性加重期會使患者表現呼吸衰竭等相關癥狀,為患者治療時需配合對患者選擇機械通氣,這樣能夠延緩患者的生命,對于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價值[1]。因為有創通氣治療所存在的并發癥較多,所以最近這些年為患者進行無創通氣開始應用在臨床上,成為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行治療的一個常用的治療方案。但治療以后患者仍然面臨著眾多的問題,為了有效的解決不良狀況,提高治療效果,從中醫角度出發,分析中醫護理模式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行護理所取得的效果開始在最近這幾年被提出應用在臨床上,本文系于此也進行調查,現將主要研究情況作出如下的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7年6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9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中醫護理組,每組患者平均為46例。本文常規護理組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58歲,平均年齡(65.8±6.9)歲;中醫護理組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同樣為24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81歲,最小年齡57歲,平均年齡為(66.4±6.8)歲。兩組患者經過診斷,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符合該病癥的標準。經過統計學軟件檢驗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兩組患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性,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本文常規護理組在護理時采用常規護理方案,具體護理方案根據常規的護理原則進行護理。對于中醫護理組采用中醫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案如下:
?、儋Y料總結:需要掌握患者的基本資料,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既往病史,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吸煙飲酒等相關的不良生活習慣。配合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做好臨床癥狀分級,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嚴格遵循護理原則進行護理[2]。
?、诮】敌蹋簢栏窀鶕嗅t理念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明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強調為患者進行中醫治療和護理的積極作用,并使患者了解配合的要點。使患者盡量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對患者發放健康手冊,主要是患者明確相關的保健知識和飲食知識,并叮囑患者時常進行鍛煉,積極防止并發癥狀況發生,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和防范意識。
?、矍橹咀o理:在和患者交流的過程中注意語態和情緒,需表達對患者的關心與照顧。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靈活性的選擇,多種方法轉移患者對于疾病的注意度,鼓勵患者勇于表達自身的主觀感受,對患者提供充足的尊重和理解。為患者說明不良情緒對機體和治療的影響,鼓勵患者多和外界接觸,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3]。
?、苤嗅t辨證施護:結合中醫護理理念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區為患者進行耳穴按摩,配合相關的針灸、中藥湯劑和食療方案進行干預。耳穴按摩干預的過程中,對于肺脾虛患者需選擇肺、脾、血管相關部位進行按摩,腎虛患者應增加對患者的耳背腎、腎臟和皮質下等部位的按摩。進行中藥治療時,陽虛患者應本著熱服,脾氣虛和肺陰虛的患者以溫服為準。針灸護理的過程中,選擇患者的足三里、三陰交、肺俞、祭海和腎俞等穴位進行相關的療法。食療時需為患者搭配日常合理的飲食,飲食應該保證高熱量和高纖維素,以高蛋白質為主,避免食用過于油膩,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脾肺兩虛患者指導患者在飲食上宜補脾健肺的食物為主,患者需多食用百合、大棗、山藥、薏仁等。腎陽虛患者在飲食上應以溫熱食物為主,患者可多食用羊肉豬蹄湯、冬蟲夏草、紅棗桂圓湯和胡桃肉等。如患者為肺腎氣虛,飲食上應該本著補元氣的原則,以補益腎氣的食療為主。
?、菘祻妥o理:為患者進行穴位敷貼,選擇患者的脾肺腎三臟的內膀胱經背腧穴,輔以天突穴和大椎穴等對患者進行干預,夏季中午為患者貼藥1次,貼藥的時間通常維持在4~6h,注意對患者服貼之前需要詢問患者是否存在過敏史或皮膚過敏情況,叮囑患者貼藥以后避免過度運動,不可洗澡。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以腹式呼吸為主,患者站立,兩手放在腹部和胸前并開始呼吸,指導患者吸氣的時候,將腹部盡力的停起,胸部保持不動,呼氣的時候是腹部內陷,同時將氣體全部呼出,呼吸的時間比重控制為3:1。對患者根據身體狀況,制定合乎患者實際情況的鍛煉計劃,可指導患者進行打太極拳或者慢跑等。
1.3 觀察指標 對本文所有研究對象治療以后的治療總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調查并作比較,對本文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最高PS、最高PEEP、機械通氣時間和肺部感染控制時間進行比較,評價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當中的數據均調入統計學軟件IBM SPSS25.0中進行檢驗,對于兩組研究對象的最高PS、最高、PEEP、機械通氣時間和肺部感染控制時間等相關的計量資料檢驗選擇t值進行,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性檢驗選擇采用P<0.05表示差異明顯,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常規護理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1.74%(33/46),中醫治療組為91.30%(42/4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常規護理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1.74%(10/46),中醫護理組為6.52%(3/4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評價兩組患者的最高壓力支持(最高PS)、最高呼吸末正壓(最高PEEP)、機械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時間,中醫護理組明顯比常規護理組更優,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結論
本文分析中醫護理模式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所取得的效果,結果能夠得出中醫護理的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常規護理,說明了中醫護理應用的價值。中醫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可以對患者病情進行細化,按照患者的病情表現進行辨證分型,并落實項針對性的護理,能夠使病情更具有針對性的治療,對于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綜上所述,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護理時落實中醫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且能夠改善患者的相關指標,促進患者恢復,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司海峰.中醫護理模式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5):185-186.
劉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發作中醫護理70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8):175-176.
宋靜,秦元梅,楊英豪,毛靜,鐘遠,楊麗霞,劉姝,楊艷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中醫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河南中醫,2016,36(09):1672-167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4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