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臨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治療效果。 方法 15例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 均接受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前及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及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結果 1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術中無神經及脊髓損傷, 術后無感染、壓瘡等?;颊咝g后均進行6個月~2年的隨訪, 復查影像學顯示15例患者骨折部位均骨性愈合, 內固定位置良好?;颊咝g后VAS評分緩解率為46%~80%, 術前VAS評分為(7.625±1.254)分, 術后VAS評分為(2.461±1.014)分, 下降5.16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402, P<0.05)?;颊咝g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術前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為(51.236±10.258)°, 術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為(38.472±9.654)°, 下降12.76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09, P<0.05)。結論 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 可糾正脊柱后凸畸形, 增加脊柱的穩定型, 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椎弓根釘棒系統;后路手術;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內固定
強直性脊柱炎是以脊柱附著點炎癥和骶髂關節炎癥為主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1]。臨床表現為腰部、髖部及關節的疼痛腫脹, 嚴重者可發生關節強直及脊柱畸形。強直性脊柱炎多發生于男性青壯年, 有家族聚集及種族差異的表現。調查顯示[2], 強直性脊柱炎發生椎體骨折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3.5倍。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多伴有基礎疾病, 手術風險較大, 故大多數學者建議保守治療, 如嚴格臥床等, 但需要長期臥床, 易發生壓瘡、感染等并發癥[3]。因此, 近年來多采用手術治療, 使椎體的解剖結構恢復及固定, 防止神經組織的損傷。本研究探討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的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15例為研究對象。15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3例;年齡32~60歲, 平均年齡(45.63±9.63)歲。
1. 2 方法
1. 2. 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水平麻醉醫師進行麻醉, 全身麻醉后均取俯臥位, 在胸腹部墊一枕墊, 使腹部懸空, 同時固定好, 常規手術消毒、鋪巾, 以傷椎為中心后行正中傷口, 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腰背筋膜, 暴露出椎體骨折處, 繼續剝離至關節突及橫突處。在上下關節突殘留的間隙進釘點后, 在骨折的上下椎體各固定2個椎體, 放入4枚合適長度的椎弓根螺釘, 釘尾連接好系統, 適當撐開, 最大程度上達到復位后, 擰緊螺帽。固定好后, 對需要減壓的患者適當減壓, 在C型臂透視下確認傷椎骨折復位后, 見螺釘位置滿意、傷椎高度恢復良好。反復H2O2、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并止血后, 傷口放置引流管, 逐層縫合肌間隙表面筋膜, 無菌敷料包扎。
1. 2. 2 術后處理 術后予以常規抗生素1~2 d, 術后24 h根據病情拔除負壓引流管, 予以復查X線片。術后1 d開始在床上行下肢抬腿鍛煉;術后1周開始腰背部肌功能鍛煉;術后6周開始佩戴高腰腰圍下床活動, 戴高腰腰圍保護下活動3個月, 出院后進行腰背部康復治療, 包括加強腰背肌鍛煉、坐姿等;術后半年內禁止劇烈活動。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患者術前及術后的VAS評分情況, 評分總分為10分, 緩解率=(術前評分-術后評分)/術前評分×100%, 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②患者術前及術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情況, 根據X線側位片測量患者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及隨訪情況 1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術中無神經及脊髓損傷, 術后無感染、壓瘡等?;颊咝g后均進行 6個月~2年的隨訪, 復查影像學顯示15例患者骨折部位均骨性愈合, 內固定位置良好。
2. 2 術前及術后VAS評分情況 15例患者術后VAS評分緩解率為46%~80%, 術前VAS評分為(7.625±1.254)分, 術后VAS評分為(2.461±1.014)分, 下降5.16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402, P<0.05)。
2. 3 術前及術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情況 15例患者術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術前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為(51.236±10.258)°, 術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為(38.472±9.654)°, 下降12.76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09, P<0.05)。
3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關節, 多累及周圍關節。主要臨床癥狀為腰背部、髖部等疼痛, 嚴重者會發生關節的強直和脊柱畸形。該病起病較隱匿, 早期多出現腰背部、髖部等的疼痛不適, 尤其坐或站立久了會加重, 活動后可緩解, 疼痛多為單側痛, 可放射至周圍, 呈間斷性[4]。
經過手術治療, 恢復患者脊柱的解剖結構及固定, 防止損傷周圍神經及脊髓。強直性脊柱炎多伴有胸腰椎的骨折, 脊柱結構不穩定, 易脫出, 容易壓迫脊髓, 在明顯的手術禁忌證下, 應盡快行手術治療, 恢復脊柱的生理形態和穩定 型[5]。應脊柱的不穩定, 故不采取硬膜外麻醉, 而采用全身麻醉。 目前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椎骨折的手術方式有一下幾種:①經前路下手術, 視野寬廣, 可直視下清除病變關節, 但是無法糾正脊柱后凸畸形;②經前后路下手術, 可徹底糾正脊柱后凸畸形, 但是手術難度較大, 且術后由較多并發癥;③經后路下手術, 可糾正脊柱后凸畸形, 重建脊柱的穩定性, 最大程度保留關節段。脊柱的穩定型就是保證脊柱結構的完整, 一旦遭到破壞, 會影響脊柱的穩定型, 嚴重還會損傷周圍的神經和脊髓[6]。 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固定術式將將螺釘通過椎弓根到椎體擰緊, 連接系統, 適當撐開, 最大程度恢復脊柱的活動關節段。經后路手術不僅達到脊柱結構的固定、復位, 還可以防止神經和脊髓的損傷, 且操作方法簡單, 術后并發癥少[7]。確保椎弓根植入的關鍵是正確的解剖定位, 本研究采用C型臂透視下定位, 另外如有壓迫神經或脊髓, 應進行減壓治療。 本研究中, 15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術中無神經及脊髓損傷, 術后無感染、壓瘡等?;颊咝g后均進行6個月~2年 的隨訪, 復查影像學顯示15例患者骨折部位均骨性愈合, 內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術后VAS評分緩解率為46%~80%, 術前VAS評分為(7.625±1.254)分, 術后VAS評分為(2.461± 1.014)分, 下降5.16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402, P<0.05)?;颊咝g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術前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為(51.236±10.258)°, 術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為(38.472±9.654)°, 下降12.76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09, P<0.05)。
綜上所述, 經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 可糾正脊柱后凸畸形, 增加脊柱的穩定型, 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志明, 姚子明, 鄭國權, 等. 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矯形手術近端固定椎的選擇.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6, 26(10):886-892.
[2] 王雅輝, 劉正蓬. 3D打印輔助與經后路椎弓根釘棒內固定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的比較.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7, 25(23):1886-1891.
[3] 王堯, 張雪松, 胡文浩, 等. 經椎弓根及椎間盤截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骨折. 脊柱外科雜志, 2016, 14(2):65-69.
[4] 張智發, 楊全中, 楊曉清, 等. 脊柱后路去骨松質截骨術在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矯正手術中的應用.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16, 37(6):586-590.
[5] 段好陽. 經后路長節段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2.
[6] 張守慶. 經后路長節段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胸腰椎Andersson損傷的臨床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6.
[7] 楊泗華, 張翔, 于一凡, 等. 3D打印輔助經后路椎弓根釘棒內固定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椎體骨折的臨床應用研究. 中國數字醫學, 2016, 11(7):77-80.
[收稿日期:2018-04-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