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  > 中國論文網 > 
  • 醫學論文  > 
  • 研究七氟醚與異丙酚對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

研究七氟醚與異丙酚對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麻醉當中采用七氟醚與異丙酚麻醉對患者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方法 100例行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 按照維持麻醉的藥物將患者分為七氟醚組與異丙酚組, 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靜脈誘導麻醉執行標準進行麻醉, 七氟醚組患者采用七氟醚進行維持麻醉, 異丙酚組患者采用異丙酚進行維持麻醉。對比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后肺功能指標及睜眼時間、應答時間、拔管時間。結果 七氟醚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呼吸指數為(0.28±0.06)、肺內分流率為(9.22±1.88)%、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23.54±1.97)mm Hg(1 mm Hg=0.133 kPa), 麻醉誘導后呼吸指數為(2.13±0.41)、肺內分流率為(25.18±4.18)%、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421.72±45.17)mm Hg;異丙酚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呼吸指數為(0.26±0.05)、肺內分流率為(8.98±1.97)%、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23.88±1.76)mm Hg, 麻醉誘導后呼吸指數為(1.87±0.30)、肺內分流率為(20.16±3.41)%、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401.27±44.28)mm Hg。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的呼吸指數、肺內分流率、肺泡動脈氧分壓差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誘導后, 兩組患者的呼吸指數、肺內分流率、肺泡動脈氧分壓差水平均優于麻醉誘導前, 且七氟醚組優于異丙酚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七氟醚組患者的睜眼時間為(9.0±4.4)min、應答時間為(13.2±3.9)min、拔管時間為(15.5±3.9)min, 異丙酚組患者的睜眼時間為(14.1±4.1)min、應答時間為(17.8±3.7)min、拔管時間為(21.1±4.5)min, 兩組患者的睜眼時間、應答時間、拔管時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維持麻醉中, 采用七氟醚作為維持麻醉藥物效果較好, 并且對患者的肺功能影響較小, 為優質麻醉方案。
  【關鍵詞】 七氟醚;異丙酚;單肺通氣;肺癌肺葉切除術;肺功能
  在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當中, 其圍術期應激反應是常見的并發癥狀, 而從患者應激反應的發生機制上分析, 主要是由患者心理因素與麻醉因素導致的, 心理因素是指患者在手術前過于緊張, 內心存在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 進而使得患者血容量發生改變, 從而使其術后出現應激反應。而從麻醉方式上分析, 主要是由于麻醉藥物與劑量選擇不恰當, 導致患者肺功能受到損害, 進而使得術后出現應激反應[1]。根據臨床研究表明, 在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應激反中, 大部分是由于麻醉藥物引起的, 因此需要嚴格選用優質麻醉藥物。本次研究為證實這一觀點, 特對本院100例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采用不同藥物進行維持麻醉, 探究七氟醚與異丙酚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6月2日~2018年6月2日收治的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100例患者進行研究, 按照維持麻醉的藥物分類將患者分為七氟醚組與異丙酚組, 每組50例。七氟醚組患者中男21例, 女29例;年齡34~71歲, 平均年齡(48.1±5.2)歲。異丙酚組患者中男24例, 女26例;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49.1±4.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在開始前先將病歷資料交與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符合研究要求后開始研究, 在著手研究時, 保證參與研究的患者與家屬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不采用任何藥物治療, 在手術開始前30 min, 所有患者均給予阿托品藥物, 劑量為0.5 mg;給予患者苯巴比妥鈉藥物, 藥物劑量為0.1 g, 并采用依托咪酯藥物, 劑量為0.25 mg/kg;舒芬太尼藥物, 劑量為0.5 μg/kg。所有患者均開展靜脈誘導麻醉。其中七氟醚組患者采用七氟醚藥物, 采用持續吸入的方式進行維持麻醉, 而異丙酚組患者采用異丙酚藥物, 藥物劑量為6 mg/kg。
  1. 3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呼吸指數、肺內分流率、肺泡動脈氧分壓差)、②麻醉蘇醒情況(睜眼時間、應答時間、拔管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七氟醚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呼吸指數為(0.28±0.06)、肺內分流率為(9.22±1.88)%、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23.54±1.97)mm Hg, 麻醉誘導后呼吸指數為(2.13±0.41)、肺內分流率為(25.18±4.18)%、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421.72±45.17)mm Hg;異丙酚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呼吸指數為(0.26±0.05)、肺內分流率為(8.98±1.97)%、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23.88±1.76)mm Hg, 麻醉誘導后呼吸指數為(1.87±0.30)、肺內分流率為(20.16±3.41)%、肺泡動脈氧分壓差為(401.27±44.28)mm Hg。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的呼吸指數、肺內分流率、肺泡動脈氧分壓差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誘導后, 兩組患者的呼吸指數、肺內分流率、肺泡動脈氧分壓差水平均優于麻醉誘導前, 且七氟醚組優于異丙酚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情況比較 七氟醚組患者的睜眼時間為(9.0±4.4)min、應答時間為(13.2±3.9)min、拔管時間為(15.5±3.9)min, 異丙酚組患者的睜眼時間為(14.1±4.1)min、應答時間為(17.8±3.7)min、拔管時間為(21.1±4.5)min, 兩組患者的睜眼時間、應答時間、拔管時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單肺通氣屬于一種特殊的通氣技術[2], 可以有效對患者患側肺進行隔離, 從而避免患側肺內的分泌物與血液進入對側肺、引發病變, 同時還可以維持患者氣道的通暢、避免病灶擴散[3]。采用單側通氣可以保證患者機體在手術中的基本氧合, 讓手術視野更為寬闊, 特別是在肺癌患者手術過程中[4], 單肺通氣應用較為廣泛。但是隨著這種通氣方式引用頻率越來越高, 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隱患[5]。根據臨床研究分析患者肺損傷程度與單肺通氣的時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而在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的應用十分重要。從麻醉方式上分析, 主要是由于麻醉藥物與劑量選擇不恰當, 導致患者肺功能受到損害, 進而使得術后出現應激反應[6]。七氟醚屬于一種新型的吸入性全身麻醉藥物, 其麻醉誘導比較迅速, 并且血氣分配系數比較低[7], 可以維持平穩麻醉, 讓患者術后快速蘇醒, 對于麻醉深度的掌控比較好, 另外, 七氟醚可以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過氧化物, 使得自我保護機制開啟, 避免出現大量的氧自由基。
  綜上所述, 在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維持麻醉中, 采用七氟醚作為維持麻醉藥物效果較好, 并且對患者的肺功能影響較小, 為優質麻醉方案。
  參考文獻
  [1] 單玉蘭, 陳為國, 周曉林. 七氟醚與異丙酚對單肺通氣下肺癌肺葉切除術圍術期肺功能的影響. 徐州醫學院學報, 2017, 37(1):10-13.
  [2] 逯益平, 邢群智, 韓學昌. 七氟醚預處理對單肺通氣下非小細胞肺癌胸腔鏡手術肺功能的影響.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4):259-261.
  [3] 龍家棋, 何文明. 七氟烷和異丙酚麻醉對肺癌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肺功能影響的比較分析與研究. 中國藥物評價, 2012, 29(3):213-214.
  [4] 金延武, 趙鑫, 馮顥, 等. 七氟烷和異丙酚麻醉對肺癌切除術患者圍術期炎性反應及肺功能影響的比較. 中華麻醉學雜志, 2010, 30(4):385-388.
  [5] 劉禹利, 石學銀. 七氟醚預處理聯合異丙酚對單肺通氣過程中腦氧代謝及炎癥反應的影響.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7, 23(9):1286-1289.
  [6] 葉昉帆. 不同通氣模式下單肺通氣呼吸功能及七氟醚吸入麻醉FA/FI變化趨勢的臨床研究. 中南大學, 2010.
  [7] 馬麗斌. 丙泊酚和七氟烷對單肺通氣下行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炎癥反應及肺功能的影響. 鄭州大學, 2013.
  [收稿日期:2018-1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01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