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效能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以自我效能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方法 82例 支氣管哮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1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以自我效能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及依從性的進行觀察對比。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干預前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分別為(9.45±2.37)、(9.41±2.06)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分為(16.39±1.8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2.54±1.5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依從率為97.5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以自我效能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自護能力, 也能提高其依從性,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自我效能;護理;支氣管哮喘;自護能力;依從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82
支氣管哮喘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 以氣道慢性炎癥為特征, 由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多種細胞參與。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 每年有25萬左右患者死于哮喘, 而目前國內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并不理想, 支氣管哮喘作為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疾病, 病情控制情況與自護能力等方面密切相關, 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患者自護能力、依從性十分重要[1]。本研究分析以自我效能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1例。觀察組中男21例, 女20例;年齡18~75歲, 平均年齡(46.72±9.58)歲;病程3個月~9年, 平均病程(4.12± 1.63)年;學歷:初中以下16例, 初中至高中18例, 高中以上7例。對照組中男22例, 女19例;年齡18~74歲, 平均年齡(45.98±10.32)歲;病程5個月~8年, 平均病程(4.07± 0.98)年;學歷:初中以下14例, 初中至高中19例, 高中以上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精神、認知正常, 能夠有效配合。
1. 2. 2 排除標準 ①急性重度發作需住院救治;②參加過其他系統的哮喘防治專業指導;③合并心肝腎等臟器疾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①予以叩背、吸痰等處理, 密切監測體征, 遵醫囑予以補液、糾正電解質平衡等處理;②為患者講解哮喘相關知識, 例如哮喘發病誘因、預防方法、注意事項等, 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運動鍛煉;③為患者提供科學的飲食指導, 保證其在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上攝入充足, 避免高脂食物、易引發過敏食物的攝入;④安撫患者情緒, 予以心理疏導, 支持、安慰患者, 必要時予以鎮靜治療;⑤指導患者正確用藥, 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⑥患者出院后予以相應的出院指導, 并進行6個月 隨訪。
1. 3. 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以自我效能為指導的護理干預:①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使用吸入藥物時的吸入操作, 并讓患者演示至完全正確, 指導患者采用腹式呼吸, 并讓其演示;②發放哮喘日記卡并教會患者記錄哮喘日記的方法, 囑咐其每日記錄哮喘發作情況, 以便于復查時醫護人員通過哮喘日記了解患者真實情況;③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制定護理計劃, 設定相應目標, 在院外護理計劃則由患者獨自完成, 醫護人員通過隨診、電話或網絡了解計劃完成情況;④分別在患者初診、隨診各時間段予以患者一對一健康教育, 每次0.5 h左右, 不斷提高患者認知, 促進配合, 強化患者自護意識, 提升自護能力。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分別于干預前后評估兩組患者自護能力, 主要包括情緒、飲食、運動、用藥、哮喘日記5項的管理, 每項評分范圍0~4分, 總分0~20分,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好。②調查評價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 主要從用藥、飲食、運動及定期復查等方面進行評價, 每項評為0~2分, 分為不依從、部分依從、完全依從3個選項, 總分0~8分, 依從率=部分依從率+完全依從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依從率為97.5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作為臨床十分常見、高發的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 其發生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 通常會出現可逆性呼氣氣流受限, 導致反復發作的胸悶、咳嗽、喘息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藥物較多, 雖在科學用藥治療下能夠有效控制病情, 但患者出院后容易受到自護能力低、依從性低等因素影響, 導致支氣管哮喘容易反復發作[2]。 自我效能主要指人們在應付某種困難的能力或執行、完成某行為目標的信念, 其屬于心理學范疇, 研究發現慢性疾病患者自我效能容易受到心理情緒、認知情況等方面的影響, 導致進一步影響疾病轉歸和預后[3]。近年來有學者以自我效能為中心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護理干預, 并與常規護理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前者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治療依從性, 改善患者心理狀態[4]。自我效能水平提高對患者依從性、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改善均有明顯作用, 本研究中以自我效能為指導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實施護理, 通過指導患者完成哮喘日記, 不僅利于醫護人員掌握患者病情情況, 還有助于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發病規律及管理疾病的重要性, 提高自我效能;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設定護理計劃、設定目標, 有助于患者掌握護理內容, 有效完成目標, 提高自護能力;對患者實施一對一健康教育有助于不斷提高患者認知, 強化其自我管理意識, 保障治療依從性。結果顯示, 觀察組和對照組干預前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分別為(9.45±2.37)、(9.41±2.06)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分為(16.39±1.82)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2.54±1.5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依從率為97.5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說明以自我效能為指導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可提高干預效果, 促進患者自我護能力、依從率提高, 充分印證了上述觀點。
綜上所述, 以自我效能為指導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自護能力, 也能提高依從性,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代璐. 過渡期護理模式改善支氣管哮喘病人自護能力的效果觀察. 護理研究, 2015, 24(28):3525-3526.
[2] 陳珂, 劉榮. 延續性護理對支氣管哮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8, 10(27):178-179.
[3] 喬春霞, 朱愛華. 以家庭為背景的自我效能干預對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19):2634-2636.
[4] 吳汶君. 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學齡期哮喘患兒自我管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 10(23):158-159.
[收稿日期:2018-11-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