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口黑鱸食性快速馴化技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大口黑鱸養殖過程中,食性馴化是決定養殖成敗的關鍵點之一。本文采用“誘食+迫食”“定點+沿線”的投喂方法,實現了大口黑鱸食性的快速轉化,縮短了馴化時間,提高了馴化成活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養殖效益。
  關鍵詞    大口黑鱸;食性;快速馴化
  中圖分類號    S965.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84-01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在我國俗稱加州鱸,屬鱸形目(Perciformes)太陽魚科(Certrarchidae)黑鱸屬(Mi-cropterus),原產北美。大口黑鱸具有生存適宜溫度范圍廣(1~36 ℃),耐低氧能力強(≥1.5 mg/L)、適宜酸堿度幅度大(5.5~8.5)、鹽度≤10‰等優點。通過引種,目前在北美、南美、西歐、東南亞、南非、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廣泛分布。大口黑鱸因其耐受性強、生長快、易起捕、無肌間刺、病害少、可食比例高、肉質鮮嫩、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養殖者和消費者喜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1-3]。2016年大口黑鱸產量37.4萬t,2017年已達45.7萬t,經過多年發展,大口黑鱸已逐漸成為四大家魚等常規品種的升級換代品種。在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推動下,大口黑鱸研究和養殖成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熱點。
  大口黑鱸食性以肉食性為主,掠食性強,適宜環境下攝食旺盛、食量大。當水質良好、水溫25 ℃以上時,幼魚攝食達體重的50%,成魚攝食達體重的20%。孵化后30 d內主要攝食輪蟲和小型甲殼動物;幼魚全長達5~6 cm時,大量攝食水生昆蟲和魚苗;全長≥10 cm時,常以小魚為食。當苗種分化和餌料不足時,常出現自相殘殺、吞噬同類的現象。在養殖中,餌料過多依賴冰鮮魚,以投喂海水低值魚類或淡水野雜魚為主,餌料系數達7.5~8.0,每年國內僅養殖大口黑鱸所消耗的小雜魚就達數十萬噸,既破壞了自然水域漁業資源,損害了生態環境,又給養殖水體帶來富營養化和污染,同時還埋下養殖風險、產品質量風險的隱患,與健康生態養殖和綠色發展理念相違背。因此,養殖前期苗種食性轉化過程中,快速實現飼料馴化,縮短食性馴化期,減少幼魚死亡率、降低冰鮮魚依賴性、建立和推廣綠色生態的養殖技術,是當前大口黑鱸養殖面臨的迫切任務。
  筆者通過生產實踐,使用工業膨化飼料完全代替冰鮮魚進行投喂,前期采用“誘食+迫食”交替馴化方法,大幅度縮短了大口黑鱸食性馴化時間,使魚苗上食快、互相殘殺率低,提高了馴化率、魚苗成活率和勞動效率。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蚌埠市漁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五河養殖基地進行,選擇4個池塘,其中1號池塘0.33 hm2、2號池塘0.28 hm2、3號池塘0.25 hm2、4號池塘0.37 hm2。冬季曬塘,將生石灰0.08~0.10 kg/m2化漿均勻潑灑池底,10 d后灌水1 m。
  1.2    供試材料
  魚苗來源自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鎮,在專職培育苗種的塘口采取過篩選擇3 cm規格魚苗,采用汽運方法運送至試驗塘口。飼料采用46PR 0#鱸魚料。
  1.3    試驗設計
  試驗根據馴化方法不同,共設2個處理,處理1(常規馴化):魚苗≥3 cm時開始馴化;第1~10天投喂橈足類、枝角類、紅蟲等和魚漿的混合餌料,投喂過程中慢慢減少水蚤類投喂量,直到完全投喂魚漿;第11~20 天轉食魚漿成功后,再在魚漿中加入小顆粒配合飼料,以后逐漸減少魚漿投喂量,直至直接投喂配合飼料。處理2(快速馴化):采用“誘食+迫食”“定點+沿線”的投喂方法,縮短魚苗食性轉化期的馴化時間,即魚苗≥3cm時開始馴化;第1天70%魚糜、30% 0#鱸魚料,2%NaCl浸泡軟化,一起攪拌投喂;第2天50%魚糜、50% 0#鱸魚料,2%NaCl浸泡軟化,一起攪拌投喂;第3天停食;第4天全部使用0#鱸魚配合飼料直接投喂。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大口黑鱸魚苗經常規食性馴化后,達到出塘規格5 cm左右、食性完全馴化的苗種平均約有7 865尾,苗種馴化成活率平均為68.4%,商品魚養殖成活率平均為78.3%。
  大口黑鱸魚苗經快速食性馴化,出塘規格5 cm左右食性完全馴化的大規格苗種平均為10 415尾,苗種馴化成活率平均為89.4%,商品魚養殖成活率平均為91.9%(表2)。
  綜上所述,與常規食性馴化相比,快速馴化的苗種成活率提高21.0個百分點,商品魚養殖成活率提高13.6個百 分點。
  3    結論與討論
  3.1    討論
 ?。?)苗種食性馴化的時間選擇。馴飼成功的前提是要掌握好馴飼的適宜時間,不可太早,也不宜太遲。過早馴飼,往往在初期不適應人工飼料而導致自相殘食。馴飼過遲,因食性已成習慣而難以馴化。本試驗在大口黑鱸體長3 cm時開始馴飼,此時易解決飼料的適口性,利于馴飼成功,同時可避免自相殘食。
 ?。?)投喂方式。根據大口黑鱸的活動規律,馴化期間每個塘口采取“定點+沿線”的方法投喂,即在定點、定時投喂的同時,在投喂點一側,沿一條線順延投喂一段距離,距離長短和投喂量多少根據攝食魚數量酌情而定。對投喂和魚類攝食情況認真做好記錄。同時,注意選擇飼料,大口黑鱸對糖耐受低,過多攝入易加大肝臟負擔。  ?。?)水質管理。寄生蟲病的防治主要在于魚苗下塘前徹底清塘,并在魚苗下塘時用CuSO4溶液8 g/m3浸泡魚苗10~20 min,發病期可用CuSO4溶液0.7 g/m3 24 h內連續施藥2 次。大口黑鱸成魚養殖階段短時間內會出現輪蟲旺發狀態,導致水色呈灰白色,要及時殺滅,否則影響正常攝食,可使用1%阿維菌素在黎明前沿塘口四周噴灑。防治大口黑鱸細菌性白皮病可用1 mg/L漂白粉或0.3~0.5mg/L強氯精全池潑灑;若用魚菌清全池潑灑,用藥量3 kg/hm2,48 h使用1次[4]。細菌性腸炎病防治可在餌料中加入腸炎寧和VC,以減少應激。
  3.2   結論
  大口黑鱸人工飼養過程中,在幼魚期及時馴化飼料,能使其養成攝食人工飼料的習性,減少餌料魚的用量,從而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5]。投喂方式是關系到馴化成敗的關鍵,必須根據大口黑鱸的攝食習性,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投喂方法。大口黑鱸養殖全過程對水質要求較高,要時刻注意觀察水質變化情況,做到鱸魚池的水質、水色、水深都完全處于人工控制之內,水色控制以嫩綠色為佳,水質控制不好,較容易引起寄生蟲病及細菌病[6]。常規馴化從開始馴化到馴化成功需20 d左右,苗種馴化成活率平均為68.4%,商品魚養殖成活率平均為78.3%。本試驗采用“誘食+迫食”“定點+沿線”的快速馴化投喂方法,較大程度上縮短了馴化時間,馴化期只需4 d左右,苗種馴化成活率平均為89.4%,商品魚養殖成活率平均在91.9%。試驗表明,掌握大口黑鱸食性快速馴化步驟和關鍵技術能顯著縮短大口黑鱸食性馴化時間,提高苗種馴化成活率和商品魚養殖成活率,提高其養殖效益。
  4    參考文獻
  [1] 王廣軍,關勝軍,吳銳全,等.大口黑鱸肌肉營養成分分析及營養評價[J].海洋漁業,2008,30(3):239-244.
  [2] 張翼.加州鱸魚池塘養殖技術探討[J].河南水產,2018(2):6-7.
  [3] 錢芳.加州鱸魚生態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6):208.
  [4] 鄧國成,白俊杰,李勝杰,等.大口黑鱸池塘養殖常見病害及其防治[J].廣東農業科學,2011(18):102-103.
  [5] 畢詳,張飛明,張友良,等.松江鱸苗種轉食馴化技術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2018,45(3):137-140.
  [6] 宋向軍,王忠全,周全利,等.松江鱸魚人工配合飼料投喂實驗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2014(1):74-80.
  基金項目   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6)。
  作者簡介   郭強(1966-),男,安徽五河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特色淡水魚繁育與養殖。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3-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