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貧窮根源在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農村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相對落后的地區概念,而且中國有九億的農村人口。農村的發展影響中國整體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敗。發展在人才,充分的人才基礎是保證農村長久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村的教育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村教育;教學水平;貧困落后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解決取得顯著成效,但中國農村鄉鎮教育問題形式日然嚴峻,從根本上影響著農村的長遠發展。關注農村教育問題也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個重要話題,只有解決農村教育發展落后的局面,才能從根本上發展農村、消除農村的貧困問題。
一、農村教育現狀分析
鄉鎮農村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現如今鄉鎮教育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還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首先是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低的問題。村鎮學校很難有優秀的師資團隊,大數量的學生人數和少量的教師人數,導致教師個人工作量極大,有的地方有近七成的老師每周有二十節以上的課,八成的老師要帶兩門學科,更有甚者有的老師一身兼三科,備課難度極大,做到精準教學很難。特別是在村級小學,上復式班的老師也還大量存在,這些問題都會給教師造成很大的工作壓力和精神負擔,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其次,多數地區教學硬件設施投入不足。部分鄉鎮多媒體設備幾乎看不見,音樂器材、體育器材的缺失使得這些課程形同虛設,學生們的體美教育發展嚴重受阻。再次,“留守與學困兒童”現象的日益嚴重。父母外出務工,孩子隨爺爺奶奶留在農村被稱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懷與教育,多數性格孤僻、偏執、難以溝通,在學習上有很大困難,爺爺奶奶監護孩子的家庭多數都不能很好的配合學校教育,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廣泛性的社會問題。最后,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造成學生的流動上學現狀,也是造成農村教育日益萎靡的原因之一。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種師資力量的差距,導致部分有條件的家庭對孩子進行擇校學習,導致鄉鎮學校生源流失,教育萎靡,反過來農村教育萎靡反過來又加劇學生流失,造成惡性循環。
二、農村教育貧困原因分析
農村教育落后在于教育資源供給不足造成的。有時候有限的鄉鎮經濟在財力支持上根本不能滿足當地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必然導致農村教育出現各種問題,例如教師的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的落后導致缺少優秀的師資團隊,沒有優秀的師資團隊,自然難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也就難以有高素養懂教育的農村父母,也就從根本上形不成重視教育的環境氛圍,一代又一代以此惡性循環,陷入到以前的無知怪圈中。農村教育還在于公共財政資源分配不均。例如一些國企,可以運用國有資產修建內部職工住房、內部子弟學校、醫院等設施。但廣大的農民不占有國有資產的權力,也無法爭取這些公共資源,城市教育總是得到優待,農村教育資源被過度剝奪。還有就是農村人民對受教育權利的意識認識不到位,社會各界對農村教育問題認識程度不到位,導致農村教育問題存在很多年,但是教育改善速度方面緩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問題的不解決,農村整體的大形勢不會改變。
三、農村教育的脫貧策略
解決農村教育現狀問題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實施有效的措施才能為為農村教育現狀改變帶來生機。首先作為政府的職責,要想方設法保證學校有充足的優秀的教師的存留。只有農村一線教師保持住“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師資是學校生存發展的根本,是人才培養的根本,這樣也可以進而避免部分生源的異地就讀流向。完善農村教育的硬件設施,農村教育人才的培養不能與時代脫節,不能忽視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步城鄉學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才能慢慢消除城鄉差距和教育差距。完善的教育扶貧規劃,落實的教育扶貧工作。農村教育的改善離不開外界的支持,資金的支持,優秀師資的輸送,教育政策的傾斜,對人口政策和入學制度等影響因素出臺合理的方針政策,健全農村學校學生“回流”的入學制度。最后農明要意識到面對的種種困境,完善農村基層民主生活的參與,加強農民對國家政治生活的認識,學會表達自己的利益,從而改變政府決策中對農民利益忽視的現狀。農村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農村的教育發展水平,反過來農村的教育發展水平又影響了農村的整體發展。為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根源在于解決農村的教育問題。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農民的主體,國家的責任,希望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農村教育問題慢慢得到解決,這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農村的貧落愚問題解決的根源在于教育問題的解決。治貧先治愚,治愚就是發展教育,農村脫貧的關鍵在于成長的一代,在于廣大的在校學生發展。相信在國家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界共同努力的情況下,農村教育問題能夠得到改善,農村人才得到很好的發展,農村的全面發展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農村教育現代化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慕彥瑾,陳理宣,申福建,蘇菲,李兵.安徽農業科學.2011(15)
[2]農村教育貧困問題及對策研究[J].李絮.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7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