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追逐打鬧游戲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研究從追逐打鬧游戲的內涵、價值及影響因素等方面,對相關文獻作了梳理,并據此建議幼兒園教師提高幼兒參與追逐打鬧游戲的能力,改善幼兒參與追逐打鬧游戲的環境。
  【關鍵詞】追逐打鬧游戲;幼兒;內涵;價值;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9)1/2-0056-03
  基于對城市化背景下幼兒游戲生態的反思,那種以跳、追、逃、拉扯、拍手掌等身體動作為表現形式的追逐打鬧游戲重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本文擬對相關文獻作一梳理,厘清追逐打鬧游戲的內涵、價值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教育研究及實踐工作者提供參考。
  一、追逐打鬧游戲的內涵
  有關追逐打鬧游戲(rough-and-tumble play)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哈洛夫婦(H. Harlow & M. Harlow)的動物習性學研究?!?〕哈洛夫婦在探討社會性剝奪對恒河幼猴發展的影響時發現,如果恒河幼猴缺乏同伴間的追逐打鬧游戲,其社會性發展將會受到影響。此后,追逐打鬧游戲作為一種專門的游戲樣式,得到了習性學、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關注。目前,學術界對這一游戲的內涵尚無明確定論,但對游戲中所涉及的運動、認知、合作等能力及與此相關的愉悅體驗等基本達成了共識?!?-5〕
  追逐打鬧游戲不同于攻擊性行為,雖然兩者在表面上相似,且具有相互轉化的可能,但仍可以從表情、聲音和動作等方面加以區分?!?〕史密斯等人采取事件取樣法,對26名幼兒在6周內發生的追逐打鬧游戲及攻擊性行為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追逐打鬧游戲通常伴隨做鬼臉、微笑等積極的表情,有別于幼兒在攻擊性行為中表現出的皺眉等消極表情?!?〕后續研究也證實追逐打鬧游戲是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友好活動,同攻擊性行為在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上有本質區別?!?〕
  二、追逐打鬧游戲的價值
  1.發展社會適應能力
  弗蘭德等人的研究表明,早期的追逐打鬧游戲與幼兒日后的心理社會適應有關?!?〕在出生后18個月左右,嬰兒會出現攻擊性行為。之后若能發展出替代性的親社會行為,則會降低嚴重心理問題和反社會行為發生的風險。追逐打鬧游戲作為一種訴諸身體動作的原生態游戲樣式,有助于幼兒在假定情境中宣泄破壞性本能,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行為,發展社會適應能力?!?0〕
  2.發展同伴交往能力
  史密斯等人認為,追逐打鬧游戲與幼兒在同伴中建立支配與從屬關系有關。群體中領導力較強的幼兒在競爭性情境中扮演支配者角色,而能力較弱的幼兒則扮演依附者。幼兒會通過輪換以上兩種角色,從不同角度采擇他人觀點?!?1〕此外,在發起游戲時,游戲者均會表現出某種“玩相”(play face),以向同伴傳遞游戲信號。人類學家貝特森(Bateson)認為,動物和人類均會通過發出某種游戲信號來開啟游戲,游戲活動的開展要以游戲雙方能識別對方游戲意圖為前提。在追逐打鬧游戲中,幼兒會通過推搡、追躲等身體動作發起游戲。和攻擊性行為不同,追逐打鬧游戲的動作通常較夸張,并伴隨生動的表情。而游戲信號接收者則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對同伴的外部行為及面部表情作出解釋與回應。這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元交際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3.發展身體運動能力
  瓊斯通過對3~5歲幼兒的追逐打鬧游戲進行觀察發現,該游戲存在七種行為模式:奔跑、追和逃、拉扯、雙腳蹦跳、用手掌拍打而非實在地擊打對方、用物體拍打而非實在地擊打對方、出聲地笑?!?2〕可見,在追逐打鬧游戲中,幼兒會運用到走、跑、跳等多種動作技能,有助于中樞神經系統達到最佳喚醒水平。為了完成追與逃的角色任務,游戲通常會持續無數回合。在此過程中,幼兒得以反復練習打斗、逃脫等技能,有助于促進大肌肉群的發展,提高身體靈活性。
  三、追逐打鬧游戲的影響因素
  1.個體因素
  影響追逐打鬧游戲的個體因素主要包括個體所具備的心理理論水平、運動控制與協調能力、年齡及性別等。
  心理理論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知識系統對他人心理狀態及其與他人行為的關系作出因果性預測和解釋的能力。幼兒所具備的心理理論水平會影響其對游戲信號的編碼、解碼。如,在游戲開始前,游戲發起者要在可容許的身體接觸范圍內,通過追逐、推搡等身體動作向同伴發出游戲邀請,而此時同伴若能根據對方的動作、聲音、表情等識別其游戲請求,那么游戲將得以順利開展。在游戲過程中,游戲雙方也需相互配合,就游戲玩法達成共識。為使游戲層層推進,游戲的一方需在揣摩對方意圖的基礎上,采取出其不意的動作來躲閃對方或者觸碰對方,而另一方則需據此作出進一步回應。此外,追逐打鬧游戲作為一種身體運動游戲,需要大、小肌肉共同參與,對游戲參與者的運動控制與協調能力要求較高。如劉焱所言,運動控制與協調能力是開展復雜的規則游戲及體育運動的必要基礎?!?3〕相較于小班幼兒,中班幼兒已經可以完成雙腳跳躍、攀爬、躲閃和快跑等動作,故中班幼兒非常喜歡玩追逐打鬧游戲。就性別而言,男孩比女孩更樂意參與追逐打鬧游戲,但兩者并無顯著性差異?!?4〕
  2.外部因素
  影響追逐打鬧游戲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游戲時間、空間及成人干預等。
  有研究表明,幼兒在進行追逐打鬧游戲之前的活動會影響他們后續參與追逐打鬧游戲的程度。史密斯等人認為,幼兒身體受限時間越長,如長時間靜坐等,之后參與追逐打鬧游戲的頻率越高。〔15〕漢弗萊斯等人認為,游戲場地的特點會影響追逐打鬧游戲。相較于堅硬的地面,幼兒在柔軟的草地上更容易發起追逐打鬧游戲?!?6〕此外,成人干預會影響幼兒的游戲性體驗,進而影響追逐打鬧游戲開展質量。游戲性體驗是指游戲者在親歷游戲活動時所產生的內心感受或心理體驗,〔17〕分為興趣性體驗、自主性體驗、勝任感或成就感、幽默感和因滿足身體活動需要而獲得的生理快感?!?8〕成人強行介入幼兒游戲進程,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幼兒的自主性和游戲興趣,影響其獲得良好的游戲性體驗。   四、教育建議
  1.提高幼兒參與追逐打鬧游戲的能力
  如前所述,幼兒的心理理論水平及運動控制與協調能力等因素會影響幼兒參與追逐打鬧游戲的質量。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開展社會性角色扮演游戲,提高幼兒理解他人觀點與情感的能力。在尊重幼兒身體發展水平和動作習得規律的基礎上,幼兒園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進行一些基本動作練習。此外,為促進游戲中處于弱勢的幼兒掌握更多游戲主動權,幼兒園教師應注重提高該類幼兒在群體中的地位,鼓勵他們主動向同伴發起游戲。
  2.改善幼兒開展追逐打鬧游戲的環境
  幼兒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安全和開放的游戲環境,如采用質地柔軟的地面鋪裝,合理控制空間密度,投放多樣化的游戲設施等。此外,應注重為幼兒營造自由、寬松的游戲氛圍,保證幼兒充足的游戲時間,滿足其身體運動的需要。在游戲未發展成攻擊性行為之前,幼兒園教師應避免不必要的干預,以使幼兒獲得積極、愉悅的游戲性體驗,提升游戲質量。
  參考文獻:
  〔1〕鄧琦,盧清.試析追逐打鬧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價值〔J〕.中國農村教育,2007,(11):39-40.
  〔2〕張新立.西方兒童追逐打鬧游戲研究的發展和趨勢〔J〕.心理科學,2006,(2):496-498.
  〔3〕〔13〕〔18〕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SCOTT E,PANKSEPP J.Rough-and-tumble play in    human    children〔J〕.Aggressive    Behavior,2003,29(6):539-551.
  〔5〕侯慧慧,左瑞勇.童年的消逝與回歸:追逐打鬧游戲的教育意蘊〔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7,735/736(7/8):33-35.
  〔6〕〔12〕JONES B N.An ethological study of some aspects of 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nursery school〔M〕//MORRIS D.Primate ethology.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1967:347-368.
  〔7〕SMITH  P  K,KATHRYN L.Rough-and-tumble play, fighting, and  chasing  in  nursery  school  children〔J〕.Ethology & Sociobiology,1985,(3):175-181.
  〔8〕〔16〕HUMPHREYS   A   P,SMITH  P  K.Rough  and tumble, friendship, and dominance in school children:Evidence for continuity and change with age〔J〕.Child Development,1987,58:201-212.
  〔9〕〔10〕FLANDERS J L,SIMARD M,PAQUETTE D,et al.Rough-and-tumble pl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A five-year follow-up   study〔J〕.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2010,25(4):357-367.
  〔11〕〔14〕SMITH P K,BOULTON M.Rough-and-tumble play,aggression and dominance:Perception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s encounters〔J〕.Human Development,1990,(33):271-282.
  〔15〕SMITH P K,HAGAN T.Effects of deprivation on exercise play in nursery school children〔J〕.Animal Behavior,1980,28(3):922-928.
  〔17〕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7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