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遵循幼兒的腳步開展自主游戲活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幼兒是自主游戲的主體,他們在游戲中發展。作為幼兒自主游戲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教師,需要遵循幼兒的腳步,基于幼兒需要,適時捕捉自主游戲內容;在游戲中不急于求成,也不過度放手,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讓幼兒在游戲情境中自由選擇、自主學習,真正將游戲還給幼兒。
  [關鍵詞]自主游戲;自主教學;生活教育
  一、驚喜篇:
  細心發現,適時捕捉幼兒自主游戲內容
  1.教師的觀察
  在游戲時間,有4名幼兒選擇用油泥做點心(文中幼兒名字皆為化名)。
  依依將油泥搓成圓形,然后壓平,很開心地說:“蛋糕做好了?!?
  燁燁轉過頭看著她說:“依依,你的蛋糕在哪里?”
  依依開心地將蛋糕捧在手心,說:“這個?!?
  燁燁指著自己的蛋糕說:“依依,你的蛋糕上沒有做裝飾,趕快做吧?!?
  于是依依低頭在燁燁的蛋糕上看了很久,開始琢磨自己的蛋糕。她用油泥搓成大大小小的圓,把這些圓放在了自己的蛋糕上。
  天天一直在安靜地制作自己的蛋糕,一邊做一邊觀察別人的蛋糕。
  源源很快就把蛋糕做好了,他埋頭在游戲區里翻找了很久,找到了一個空快遞盒,把自己做的蛋糕放進去,很開心地對著其他三名小伙伴說:“賣蛋糕了,買蛋糕了?!?
  他的叫喊聲吸引了好幾個小伙伴前來觀看。小伙伴們都說:“你做的蛋糕真好看。”聽見小伙伴們的夸獎,源源開心地笑了。
  燁燁感嘆:“我們班要是有一個賣點心的游戲就好啦!”
  源源想了想,說:“我們請老師幫忙,開個賣點心的店好不好?”小伙伴們拍著手表示贊成。
  燁燁說:“我們還要給它取個好聽的名字?!?
  源源說:“叫‘點心屋’,我家旁邊就有一個‘點心屋’,里面的奶油蛋糕可好吃啦?!?
  燁燁、依依、天天等人都用力地點頭。
  2.教師的驚喜
  幼兒們對美工區用油泥做點心的活動非常感興趣,每天有很多人參加。教師在觀察幼兒制作點心的游戲時發現,不同幼兒的經驗不同,在作品中體現出了能力的差異。慢慢地,幼兒開始不滿足于先前的制作,并有了交往的愿望。比如,幼兒在制作點心時會和旁邊的同伴交流,有的開始用裝玩具材料的小盒子裝點心,并和教師說是去賣點心。在此期間,教師細致地、持續地觀察,并在幼兒們提出開一個“點心屋”的需求時,開始驚喜地介入。
  二、失落篇:
  急于求成,教師心目中的完美點心屋坍塌
  1.幼兒在點心屋的游戲情況
  “點心屋”開張了,教師在幼兒玩游戲之前對“點心屋”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教師說得很興奮,但幼兒們聽得很迷茫。游戲開始后,幼兒們對“裝修點心屋”這一游戲內容十分不感興趣:有的拿著毛筆不知道怎么畫“展示柜”;有的擺弄著水彩顏料,似乎對水彩顏料更感興趣;有的在“展示柜”上來回不停地畫著,顏料弄得到處都是。以下是教師與幼兒的一部分對話。
  教師問:“你們怎么裝飾展示柜???”
  幼兒1說:“不知道?!?
  幼兒2說:“我在畫漂亮的花紋?!?
  教師繼續問:“你在畫什么樣的花紋???”
  幼兒2指著自己畫了一片顏料的地方說:“就是這個?!?
  幼兒3沒畫幾下,直接把筆一扔,坐在了地上。教師問:“怎么啦?”
  幼兒3回答:“不會畫,累死了,一點都不好玩?!?
  進行“點心師培訓”的幼兒也激烈地吵起來了,因為“折疊區”“混色區”“成品制作區”有嚴格的人數限制,可是有的幼兒在自己的區沒有完成游戲內容就想換區了。
  教師說:“你們的工作沒有完成,是不能換區的?!?
  幼兒們說“我不想玩用毛巾做蛋糕的,不會玩”“我不想玩混色的游戲”……
  教師問:“那你們想玩什么呢?”
  幼兒們回答“我們要玩用模具做油泥的”“對,我們覺得那個好玩”……
  對于教師為“點心屋”設計的藍圖以及給游戲制定的很多規則,幼兒們都不愿意遵守,一直到游戲結束,大家都不太開心。
  2.教師的失落
  因為“點心屋”這個角色游戲來源于幼兒,所以教師很想讓這個游戲得到更好的開展。幼兒們對“點心屋”充滿了興趣,有著自己的游戲想法、游戲方式,而教師心中已經對“點心屋”有了“非常完美”的規劃。教師執著地利用假期時間做了很多前期準備,試圖將一切準備妥當。但這不是幼兒們所需要的,他們的需求在游戲中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在點心屋游戲中,對于幼兒們真正需要什么以及發展什么,教師的心中沒有概念。雖然教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物力,但卻始終沒能讓幼兒們與游戲融合在一起。教師感到很失落,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幼兒干預過多。
  三、困惑篇:
  過度放手,游戲并不是一種隨心所欲
  1.幼兒在點心屋的第二次游戲情況
  這次,教師準備放手——摒棄原先的“點心屋”布局與規則,在游戲開始前沒有提任何要求,只是簡短地介紹“點心屋”的游戲材料。教師在材料區提供了毛巾、油泥、模具,而幼兒們一坐下來就開始爭搶模具和油泥,只有兩名幼兒選擇一邊看圖示一邊折疊毛巾。不一會兒,幼兒們開始爭吵起來:“這是我的模具?!薄澳阌泻脦讉€,讓給我一個?!薄安蛔??!薄拔胰ジ嬖V老師?!薄澳阌植皇菦]有,干嘛搶我的?!薄拔蚁矚g你的模具。”類似這樣的爭執此起彼伏,到游戲結束時,幼兒們還沒有做好一個點心。在游戲結束音樂響起的時候,幼兒們都不愿意收游戲材料,在教師的再三催促下才開始將材料雜亂地擺放在柜子上。桌子上灑滿了油泥碎末,地上還有散落的模具,十分混亂。
  2.教師的困惑
  由于之前的過多干預影響了游戲活動效果,所以教師決定嘗試放手——只提供材料。教師在游戲開展前補充游戲材料,并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觀察。本以為可以滿足幼兒們對材料的需求,但好像事與愿違——再多的材料都不能滿足幼兒們的需求,他們還是爭搶模具、油泥。似乎模具的提供大大地妨礙了幼兒的游戲,人為地制造了很多矛盾。游戲的實際情況讓教師感到很困惑。   四、領悟篇:
  專家引領,遵循幼兒的腳步,將游戲還給幼兒
  1.專家的引領
 ?。?)游戲不是教師“教”幼兒怎么玩,而是讓幼兒主動地玩。游戲是幼兒的主體性活動,游戲過程是幼兒主動學習、主動建構自己經驗的過程。教師要了解幼兒的需要,尊重幼兒的需要,盡量滿足幼兒的需要。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權利,教師應該保護幼兒作為權利主體的地位,尊重幼兒獨立的人格,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1]。
 ?。?)游戲不是過度放手,讓幼兒隨心所欲、自由玩耍,而是讓幼兒在玩中學,自發自愿地學。游戲有規則嗎?有。游戲的規則從幼兒中來,讓幼兒在實際游戲中去體會規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會讓幼兒更有意識地、自覺地遵守規則。游戲材料應該如何投放?應觀察了解幼兒的需要,投放有利于幼兒創造活動的輔助材料。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或越像越好,最能激發幼兒創造力的、能夠引發幼兒探索興趣的材料才是幼兒最需要的?;诖?,教師在游戲開始前對材料進行了重新調整:減掉幼兒們不感興趣的毛巾以及他們一直在爭搶的模具;除了油泥,還增加了海綿、泡沫、紙板、繩線、吸管、毛根等輔助材料。
  2.游戲材料調整后,幼兒在點心屋的游戲情況
  教師介紹完新增添的游戲材料后,幼兒們開始玩起來。仍然有很多幼兒選擇了“點心屋”游戲,但他們找不到模具,便問老師“模具怎么沒有了”。當確定了這次沒有模具后,幼兒們無奈地搖搖頭,開始討論沒有模具怎么做蛋糕。有的說“我想要裝飾,沒有模具怎么辦”,有的回答“自己想辦法吧,反正也沒有”“老師說了輔助材料可以代替模具,我們試一試吧”。最后,幼兒們開始在各個籃子里仔細觀察各種材料并認真思考,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裝飾。
  慢慢地,笑容回到了幼兒們的臉上,他們很開心地分享著自己制作的獨一無二的蛋糕,此時模具似乎已經不那么重要了。而游戲結束時,幼兒們還是比較雜亂地堆放著游戲材料。教師及時用相機拍攝下來,并在游戲分享環節時展示了照片。
  幼兒們感嘆:“這么亂?。 ?
  教師問:“看到這么亂,你們開心嗎?”
  幼兒答:“不開心!”
  教師說:“那大家一起幫幫忙,想想辦法,讓點心屋的小朋友收拾材料時不那么亂?!?
  幼兒說:“把材料一起放在柜子上,擺整齊?!?
  教師問:“怎么擺呢?誰愿意來試一試?!?
  幼兒們頓時踴躍起來,紛紛說道:“我?!?
  教師邀請一名幼兒,并協助這名幼兒將各個籃子整齊地擺放在柜子上。
  幼兒們開心地拍手說道:“這樣看起來很舒服?!?
  3.教師的領悟
  通過專家的點撥和引領,教師開始從游戲前的材料準備著手,對幼兒不感興趣的、容易引發爭搶的、創造性不強的游戲材料進行了更換,減少或避免人為的干擾,給幼兒更多想象的空間,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緊接著,教師在游戲開始前簡單介紹了游戲材料,在游戲中始終關注幼兒們的活動情況,在游戲結束后就材料的收拾整理組織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認識到收拾整理的重要性。通過同伴間的交流與示范,幼兒們對“收拾整理材料”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體會,為以后游戲結束時的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為此,教師要遵循幼兒的需要,鼓勵并支持幼兒的自主游戲活動。
  參考文獻
  [1]邱學青.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游戲指導[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ㄘ熑尉庉?  張慧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6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