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文教學中引入探究性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講求預習方法,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并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探究性學習中,學會質疑,從而提高探究性學習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8-0033-01
如今的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的實效性不高。對此,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讓探究過程盡量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做到不拘一格,從各種角度來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一、講求預習方法,夯實探究基礎
【案例】在《雷鋒日記二則》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對于雷鋒的事跡不夠了解,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設計導讀目標,引領學生進行預習:一方面是讓學生請教家里的長輩,了解雷鋒的相關事跡;另一方面是自行查找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嘗試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在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彼此交流所收集的各類信息,然后再學習課文。學生有了實踐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雷鋒精神了。
【思考】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弄清楚學生的學習進度,在實施小組合作之后能夠解決什么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將導學引至課文的重點與難點上。在學生初步形成預習的良好習慣之后,教師即可逐漸放開手腳,讓學生在課前自行預習。這是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堂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條件。
二、積極主動融入,實施自主探究
【案例】在《翻越遠方的大山》的課堂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隨意提出問題。在寬松的環境下,學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比如:“遠方的大山到底指什么?為何要翻越?是誰要翻越?翻越有沒有成功?”實際上,只要能夠理解以上問題,也就等于理解了這篇課文。據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其中,帶著問題到課本中去尋找答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思考】在語文教學中,主動融入要求學生一定要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并且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體。唯有如此,語文教學才會更有實效性。至于怎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之中,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會為了加快進度而不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時間一長,學生就會變得不喜歡提問題了。所以,無論是在什么狀況下,教師都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問,為其探究性學習提供有益的指導。
三、貼近學生生活,腳踏實地探究
【案例】在學完《三袋麥子》這篇課文之后,學生對三個小動物的不同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見。隨后,教師提問:“如果你們也收到了土地爺爺的麥子,你們會采取什么做法?”有學生認可小猴的做法,覺得他很有遠見,可在第二年收獲到數量更多的麥子;有學生認可小牛的做法,覺得儲存起來,可以吃很長一段時間;還有學生覺得可以將三個人的做法結合起來,一部分制成食品加以享受,一部分留存下來慢慢吃,還有一部分投入到種植之中,可以說是“三全其美”。這些回答不落俗套,體現了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也反映出他們的生活積累。
【思考】對于小學中、低年段的學生而言,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難度還需要進一步放低,限制在大多數學生均可接受的范圍之中,所探究的內容也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實事求是。難度適中的探究性學習,能夠讓大多數學習者全面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一旦難度提高,此類探究就會淪為作秀,缺乏足夠的教育意義。
四、學會提出質疑,提高探究成效
【案例】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習到小女孩不敢回家時,教師讓學生討論小女孩為何不敢回家。有學生在認真閱讀后得到啟發,提出自己的質疑:“小女孩為何沒有想到自己的媽媽?”從而引發了一番新的爭論。通過討論,學生覺得小女孩不想媽媽是因為她媽媽嫌棄她家里太窮而離家出走了。通過質疑,學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深入探究課文內容的機會。
【思考】小學生如果能夠在學習中發現、思考與解決相關問題,就能更好地投入到探究性學習中。那么,應當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來進行質疑呢?筆者覺得應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進行質疑,也就是應當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時機,快速發現學生有所疑惑的狀態,快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總的來說,在人的內心之中均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不僅是發現者,而且還能夠成為研究者,甚至探索者。在學生群體的精神世界之中,該需要顯得尤為強烈。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全力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運用探究性教學法來啟迪學生,從而實現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之目標。
?。ㄘ熅?劉宇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