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牧區寄宿制小學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現狀及成因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牧區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因自然條件的限制,小小年紀就遠離父母來住校,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鼓勵和關愛。遇到問題,無人傾訴;心里苦悶,無處發泄;極易產生心理困擾,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促進寄宿生心理健康發展是學校和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寄宿生;人際交往問題;團體沙盤游戲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學,地處牧區,農牧民群眾居住分散,因地域遼闊、環境艱苦、交通不便等條件制約使好多小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住校,學校寄宿生數量有增無減,這些寄宿生在低齡階段就離開父母,因情感缺失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在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尤為突出。
  一、寄宿生人際交往問題的表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心愛護、情感的交流安慰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也是與生俱來的。寄宿生在低齡階段就離開父母,與父母的情感交流被過早地隔斷這很容易造成寄宿生情感的空白,成為沒有家庭觀、同情心、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靈孤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自父母、長輩的關懷愛護、情感交流是必需的,對父母的依賴是一種天性,也是維系父母與孩子的天然紐帶。進入學校寄宿后,學生與父母長期不見面,缺乏情感交流,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了解,缺乏情感溝通,長此以往,容易導致交流障礙、隔閡、家庭情感紐帶破裂。家庭情感的空白易使孩子變得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情感匱乏。在寄宿學校中,學生處在宿舍和班級的群體之中,生活、學習基本上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此應要求寄宿生融入集體中去。但是對新同學、新老師、新學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和無措感,容易使一些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寄宿生陷入孤單、不合群的困境。
  另外,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在寄宿生活中難免與同學產生摩擦,怎樣有效處理同學之間的小矛盾、與同學和諧相處也是寄宿生經常面對的問題。
  二、寄宿生人際交往問題的成因探究
  形成寄宿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對寄宿生活的不適應。學生突然離開了家庭,離開了親人,很容易產生一種自卑感,行為上表現出與寄宿環境和紀律不相符合,也表現為孤獨、羞怯、缺乏安全感,導致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的出現,嚴重的會發展為對寄宿生活的恐懼,害怕寄宿,拒絕寄宿。寄宿初期,有兩個一年級的孩子每當家長來??赐麄兌伎拗[著要跟父母回家去,有時要影響好幾節課。二是溝通交流減少給寄宿孩子心理帶來壓力。親情是每個學生最直接的情感源泉和最強的情感動力。學生年齡越小,對它的依戀越大。離開父母的孩子,無人傾訴,無處發泄,缺乏鼓勵和安撫,遇事無適合的人交談,感到無助的壓力,表現出緊張、害怕、心神不定、煩躁等。當他們獨自面對問題時,經常產生難以應付的消極情緒,會抑制自信心,增強心理負擔,束縛自己的手腳,這種情況下不僅學習活動效率低,而且易出事故。三是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盡力滿足,在與人交往中總想表現出自己的優越,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這樣勢必引起同學的反感,將其孤立起來。有些孩子生性膽小,總是依賴別人,對自己缺乏信心,因此,變得敏感自卑,憂郁孤僻,久而久之出現處處退縮,不敢與人交往的現象。另外由于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與子女長期分開,孩子會產生“分離性焦慮”,反復如此,孩子易出現情感情緒異常,如憂郁、膽怯、孤僻、優柔寡斷、冷漠,有的孩子會出現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溝通等。性格內向或軟弱的同學在寄宿學校的學習、活動或生活的競爭中,由于沒有親人及時的支持鼓勵很容易產生自卑,形成軟弱的個性。覺得學校缺乏吸引力,處事消極,不愿與老師同學交往只想回家。
  促進寄宿生心理健康發展是學校必須關注的問題,作為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怎樣幫助寄宿生提高心理素質,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是廣大教師義不容辭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陶勑恒.小學生心理輔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2]魏加寶.對寄宿制中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6):28.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沙盤游戲’在牧區小學生心理輔導中的實踐研究”,編號GS[2017]GHB3328研究成果。
  編輯 溫雪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8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