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融合的途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樹波
摘要: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在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一種國際通行的人才評價制度,如何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指出當前高職教育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以系統的觀點探索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兩者之間有機融合的途徑。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融合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種類型,是現代大學功能分工的一種必然結果,它主要承擔著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重要角色。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過程中,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增加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到2008年,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規模已經突破350萬人,在校生超過了900萬人[1]。高等職業教育在促進我國教育公平和整個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和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正在持續發揮主渠道的作用。
在高職教育中積極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不僅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而且是解決就業資格準入的有效途徑[2]。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有利于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使高職人才培養工作與就業市場接軌,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與就業競爭能力。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將職業資格培訓引入專業課教學中,還有很多院校建立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然而,由于我國高職教育體制發展不完善,在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推行的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之間的銜接問題日漸突出。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有機銜接,成為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本文指出了當前高職教育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兩者之間有機融合的途徑。
一、高職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所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與高職教育的發展幾乎是同時起步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高職院校就開始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高職院校的推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某些職業院校畢業生取得“雙證”的畢業生已超過90%[3]。然而,在高職院校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1.對實施“雙證”制度的認識不夠。
盡管很多職業院校已經提出“雙證”制度的培養模式,但是總體來看,多數高職院校對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意義認識不深刻,重文憑輕學歷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宣傳發動不到位,組織準備不充分。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完全屬于自愿行為,畢業時是否持有職業資格證書與畢業證書的頒發沒有直接關系。有的高職院校雖然要求學生畢業時必須持有一個職業資格證書,但是這個職業證書并不一定與所學專業相關,如學習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考到非計算機類職業資格證書,或者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參加非計算機專業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沒有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
高等職業院校的這種做法嚴重誤導了學生、家長對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識,使學生和家長認為獲取職業資格證書降低了大學生的身份,因此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積極性不高。
2.教學體系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缺乏有機聯系。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雖然提出“雙證”制度,但是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并沒有融入到學校的教學體系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實踐教學方式仍然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學生的動手機會較少,而按照職業標準的要求進行針對性訓練的機會則更少。為了幫助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很多學校只是在專業教學之余抽出一定時間對學生進行短期的考前培訓,根本沒有從多方面將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有效銜接起來。另外,由于沒有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融入教學體系中,導致給學生進行職業認證考試輔導,需要占用一定的學習時間,這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增加了時間和費用成本。
3.缺乏“雙師型”教師。
雖然目前,高職院校對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性已有明確認識,許多院校在這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但由于人才引進機制和成本方面的原因,很多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的比例偏小,多數教師在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實訓教學、現場指導等方面都不盡人意,與高職院校需要的那種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差距明顯。沒有一定數量合格的“雙證”教師,就無法保證培養出合格的“雙證”學生。
4.實訓條件不能滿足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的要求。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階段,高等職業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隨著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學校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日漸突出,尤其是實訓設施、設備和場地,這些實踐條件的不足,使得學生的職業資格認證的培訓受到影響。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如果沒有得到滿足,那么高職教育的質量將無法得到保證,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也就難以有效推行。
二、如何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融合
為了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有機融合,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樹立現代“大職業教育”的觀念,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兩者的融合問題,即將兩者置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框架之下,從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到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一系列過程來考慮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融合的問題,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落實到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中。
1.做好辦學定位,提高各方面的認識。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看,中國未來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就需要大力發展制造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離不開數以千萬計的有素養、有職業道德、懂專業、懂技術、操作技能熟練的高級人才。而目前我國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總量和結構上都嚴重短缺,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在今后一段時間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制約因素。在這方面,高等職業院校要有充分的認識,著眼未來,做好辦學定位;同時也要在各方面做好動員和宣傳工作,使全社會達成共識,即高等職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而不是一個層次;讓學生明白很多行業都要求從業人員都必須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參加職業資格認證并不低人一等,而是更加有利于學生就業,有利于學生適應相應的工作崗位,本科生、研究生從業時也需要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努力提高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根據市場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
從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功能分工來看,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是為社會服務,首先是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因此,職業院校要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本地區、本行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生產、管理、技術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技術人才,同時也要結合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制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比如航海類職業技術學院,其目標定位于培養高層次的國際海員,那么其專業設置必須與培養海員相關,而且也必須與國際海員資格認證相關,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具備從事遠洋運輸工作所要求的素質、知識和技能,才能成為合格的國際海員。如果一個地區的主要產業是化工工業,那么這里的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就要以化工類為主,以滿足當地人才的需要,同時也使得畢業生就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3.將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認證向結合。
我國目前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種類繁多、層次不等,不同行業有各種各樣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不同的職業資格標準實質上反映了不同課程的要求,而不同課程的組合則反映了不同職業知識、能力的要求[4],如何將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認證結合起來是當前高等職業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比如土建類行業,建設主管部門要求所有在施工管理部門工作的職工必須具備崗位證書,如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材料員、資料員、監理員、造價員資格證等[5]。又如計算機類的職業資格認證就有200種左右。這就需要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來設置相應的課程,在專業設置時將這個專業學生所要參加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考慮進來,為每個專業的學生設定合適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類別,然后將該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所覆蓋的知識都包含在相應的課程體系中,使得學生修完相關的課程之后,不用再參加其它形式的培訓就可以直接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
在課程的組織方面,應該在對職業認證考試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高等學校教學的規律,對所有開設的課程按照內容劃分為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包含相同或者相似的職業能力要求,通??梢苑譃槲幕A模塊、專業技術基礎模塊和職業技能模塊三大模塊,每個模塊包含達到某個職業資格所需的通用課程、專門課程或者實訓課程。
在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時,課程的設置除了要滿足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之外,還要注意考慮學生畢業后的發展后勁,比如他們將來可能參加更高層次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應該開設一些有利于將來學生參加更高層次職業資格考試的課程,而不能將課程的開設局限于滿足培養目標所設定的層次。
4.開發滿足高職教育和職業資格認證需要的教材。
在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開發出很多的教材,但是這些教材的編寫是為了實現學歷教育的目標,教材的內容偏重知識的內在邏輯,忽視知識與工作具體情境的聯系,專門為滿足這兩個目標而編寫的教材非常少。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在確定課程模塊之后,組織人員針對每個課程模塊開發相應的教材,這種教材既要包含高等職業教育的需要,同時又要滿足學生修完之后可以參加相應層次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需要。教材的編寫需要注意平衡好理論知識和實訓內容的關系。
5.實施合適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方法。
為了有效地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高等職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除了需要進行相應的課程和教材改革之外,教學的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法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一方面要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另一方面要積極推行與職業和就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把職業和就業崗位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認真協調好理論學習、實驗、實訓、實習四個關鍵的環節;將校內的理論學習、實操訓練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探索課堂教學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積極開展實訓基地的建設,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到企業、公司里面了解業務的流程,進行實際的操作,從而在生產實習和生產實踐中不但鞏固專業知識,而且得到能力方面的培養,為今后的就業和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效果評價方面,要達到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無縫銜接,就需要實現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接軌,建立起高職教育畢業生質量評價與技能鑒定體系,使高職教育評價與職業資格鑒定得到比較順暢的互認。
三、結語
隨著我國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不斷完善,積極推進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資格認證工作越來越重要。一些高等職業院校的經驗表明,在高等職業院校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將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教育結合起來的人才培養方式,普遍受到學校、學生的歡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企業的認可。高等職業院校應該不斷調整辦學定位,在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努力將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融合起來,為地方和行業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教育統計數據[M].
[2]吳啟迪.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引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J].中國高教研究,2007.1:1-3.
[3]梁快.我國高職教育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面臨的問題與“雙證融通”[J].教育與職業,2007.2.
[4]黃克孝.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理論思考[J].職教論壇,2004.5:76.
[5]李元釗.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存的初步實踐[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8.6,(4):57-61.
基金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0675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5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