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盧春
摘 要: 小學科學與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為生活中處處皆科學,科學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科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活這個大舞臺,開展好科學教學,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 生活 生活化
教育和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早昭示了教育的生活的意義,認為教育的本質即是生活[1],要求“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兒童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主張教育的內容要與兒童的社會生活經驗和活動密切相連,要以兒童的主體活動的經驗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法活動。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的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保?]
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明確指出: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3]?!吧钐幪幗钥茖W”,生活是科學的本源與歸宿,它們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科學源于生活,另一方面科學服務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因此,科學教師應該充分生活這個大舞臺,開展好科學教學。
一、生活是科學教學之源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實施有效的小學科學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1.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培養科學興趣。
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學生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無所知,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由外向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教師應將教學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運用生活情景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比較水的多少》教學,首先,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眼展開對話:“生活中,我們每天要喝很多水,我想了解一下,你們平常在家里都喝什么水?”這是學生生活中的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這個問題深深地吸引住了:“燒的開水?!薄百I的礦泉水。”………我又問:“同學們外出春游時,往往要帶上礦泉水,接下來我們就來分組制作礦泉水――給三個形狀、大小、高矮不相同的塑料瓶灌滿水并標價。”“制作礦泉水”的活動包括兩個方面:灌水、標價。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根據水的多少來“標價”。到底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哪個瓶子里的水少呢?自然引出這節課要探究的課題。通過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增加了科學的生活氣息而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同學們了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對科學的神秘感。
2.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教學,體驗科學過程。
科學過程的本質是探究,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茖W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知識,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和形成。因此,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應該通過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教學,設置和生活有關的探究問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體驗探究、發現、創造、再發現的過程,在經歷體驗的過程中培養情感,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例如在教學《水和水蒸氣》時,針對生活中常見的“下雨后我們常??吹降孛嫔嫌行┓e水,天晴了,這些積水就會很快干掉了”現象,我提出了探究問題:“這些水到哪里去了?”接下來引導學生推測: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陽曬干了、蒸發了……然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燒開水或曬衣服等經驗進行一些實驗探究,再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出結論一:液態的水通過蒸發變成氣態的水蒸氣。為了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繼續設置問題:“水在什么條件下會蒸發變成水蒸氣?什么情況下蒸發得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嗎?這時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燒開水或曬衣服等經驗進行先預測,然后設計實驗并開展實驗探究,從而得出結論二:水在加熱、太陽曬或風吹等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痹谡麄€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根據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思考、進行猜測分析、設計并開展實驗、根據實驗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步驟,同時通過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教學,學生認識到:原來日常生活中的“路面積水的變化”里還蘊含著這么多的科學知識,真正體會到生活中有科學,科學來自于生活。
3.布置生活化的作業,養成科學意識。
課堂教學往往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探案活動不能很好地開展,因此可以將科學主題通過作業的形式拓展到課堂外的山村、田野、池塘、公園等。同時通過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從而合理地生活。如通過學習完《食物》單元后,可以布置學生去調查多種食物包裝袋上的信息并樹立正確的購物習慣,養成科學的意識。
二、生活是小學科學教學的回歸
1.拓展延伸生活化的課外活動,提高科學能力。
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將課堂上學到的科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學以致用,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思維分析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科學能力。如在學完了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把固體放到水里》后,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比賽活動:看哪個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混在一起的米和稻殼分開來。為了取勝,同學們各顯神通:有的一粒一粒撿,有的用嘴吹,有的用篩子篩,有的米和稻殼放進水里把稻殼漾掉。顯然最后一種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洗米的方法。這一結合生活實際設計的比賽環節,使學生憑借科學知識和經驗,通過深入思考與合作交流,靈活運用沉浮等科學知識解決了生活問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并且獲得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例如學習《水域的污染與保護》這一單元內容時,我組織學生考察學校周邊河塘水污染的狀況,學生通過看(看水面情況、水的顏色、水面的漂浮物、水中的生物)、查(查河流周圍是否有工廠、醫院、垃圾箱等)、聞(用小瓶采集水樣,聞有沒有怪味、臭味)、記(記錄考察情況)、寫(給學校、環保部門寫建議書)等活動了解了河水的污染狀況,對造成污染的原因有了清楚的認識,提高了綜合考察能力,更增強了環保意識。
2.回歸生活科學化,體會科學的價值。
科學課標指出: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因此,科學最終應該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釋、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體會科學的價值。例如,在學到《杠桿》這節時,可以讓學生們在家找找日常生活中的“杠桿”及其作用;再如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探究廚房中的科學:(1)醋、糖、鹽、醬油等的性質用途。(2)清洗廚房油煙。(3)煤氣或天然氣的正確使用;從健康的角度去評價家庭生活質量(可以從飲食、家居環境、生活習慣等方面評價),等等。
總之,科學源于生活,同時應用于生活。科學教學必須緊密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用科學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這也正是新課程理念對我們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雁.讓教育回歸生活世界[J].大學生教育科學,2006,5.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學科學出版社,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67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