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杜詩首
在中學眾多學科中,生物可以說是最貼近生活的一門科學,知識對象均來自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大多是活生生的熟悉事物。對于它們,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了解,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適當的組織和引導,較易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學習欲望,以滿足其求知的心理需求,也生成了主動獲取知識的動力。通過親身參與,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合作學習,既增長了知識,鍛煉了技能,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苦與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的培養,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筆者在農村中學從教多年,對生物教學小有體會。相比于城市,農村有著廣闊的天地、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學生學習生物的條件更加便利,身邊不乏鮮活的例子、熟悉的“朋友”,很容易喚起親切感,很容易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從而有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我告訴學生:要學好生物,就必須走進生活,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去了解,去體驗,去感受。要牢記兩點:
一、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書本、課堂上的生物知識存在較大的弊端:直觀性、生動性較差,偏于呆板;以學科為中心,與實際聯系不夠緊
密,不利于學以致用;一些理論性知識不易闡明,學生難于理解,多靠死記硬背,等等。種種不足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效果。由此建立的知識體系顯然是狹窄的、不堅實的。并且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態度、思想情操等得不到充分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能滿足社會和日常生活對生物學教育的需求。只有跳出書本,離開課堂,走進生活,才能學到更豐富、更全面、更實用的生物知識。
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大自然,學生們往往感到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著手。對此,教師應予以指導,結合階段性的學習目標,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目的、帶著問題去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知識。
1.學會觀察,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要明確觀察的對象、目的、方法和步驟,全面、細致、耐心地進行觀察,有時還必須如實記錄。需要觀察的有動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各種實驗現象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是非常珍貴的財富,可受用一生。觀察時還要多提問、多思考、用心去領悟,才能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到一般,深入認識。通過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進而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形成珍愛生命、珍愛生活的觀念,情感得到升華。
2.學會整理。
即對多方獲取的生物知識進行濃縮、加工,使其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組成部分。此過程包括分析、比較、總結、歸類等環節。許多學生對生物的認識較為膚淺和片面,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現象上,沒有去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其本質、必然性、內在規律、因果關系等,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于一些不易區分的知識,如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血液的體循環與肺循環等,必須進行比較,找出異同及聯系,否則易發生混淆。更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的課程編排和教學模式,都決定了學生只能被動地去學習人為劃分好的各部分知識,雖然生物知識有其獨立性,學習過程要循序漸進,但學生如不能對學到的零散知識進行有效的梳理、歸類,就難以形成扎實、完整、嚴密的知識體系。因此,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努力從多角度去發掘相關知識的聯系,并以此為線索,對學到的新舊知識和經驗進行整合與更新(知識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構建橫向和縱向的知識網絡,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生物科學觀。此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二、生物學知識要用于生活
知識要得到應用,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體現其意義。生物知識更是如此。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生物知識,大到國民經濟,小到個人健康,都與生物知識密不可分。下面略述一二。
1.農業生產的發展需要生物學知識。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來,我國農業面臨日趨嚴峻的局勢,如科技含量和生產力較低,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資源過度損耗,環境污染嚴重,大國農業的沖擊等,使得我國農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需要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農業人才,這些人才既要掌握一定的農業專業技術,還應具備相應的觀念與意識,如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優質安全高效、市場分析與經營決策等。這些創新型人才將是農村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掌握的實用生物知識與技術,有助于解決一些日益緊迫的實際問題如,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優良品種的推廣普及、農產品的安全生產與加工等;并能極大地推動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努力改變我國農業落后低效的面貌。
2.環境保護需要生物學知識。
我國經濟雖然保持了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城鄉環境遭污染、破壞而惡化的例子屢見不鮮。治理和保護環境刻不容緩。而在各種環保治理手段中,生物知識和技術具有無可比擬、不可替代的優勢。從植樹造林、防治沙化、保持水土、品種更新、凈化水質,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等,均需應用到相應的生物知識。唯有提高認識,人人參與,綜合整治,才能使生態環境重新煥發生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實現可持續發展。
3.個人生活與健康需要生物學知識。
健康生活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人們對健康概念的認識也已大大擴展,但當前人們的健康水平卻不容樂觀。社會在不斷進步,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在不斷發展,健康方面的問題也在不斷增多。這其中固然有生存環境惡化、生存壓力增大、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也與健康知識不足、生活態度及生活習慣不良有著極大的關系。對此,中學生物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滲透健康教育,增加關于健康的內容,促使學生關注嚴重威脅身體健康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以及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世界性流行病問題;關注對個人和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毒品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了解其成因及預防對策。并且將健康知識用于指導個人生活,努力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注意日常保健和預防疾病,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21世紀生物科學將成為主導科學,在各個重要領域中前景光明。學好生物學知識是個人成長和國家建設的需要。生物與生活聯系密切,要學好生物知識,就必須遵循兩大原則:從生活中學,并應用于生活。二者相輔相成,渾然一體。愿廣大農村學生學以致用,在廣闊天地中大展身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建美好家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93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