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山藥淺生槽高效集約化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利用山區低產田進行山藥淺生槽集約化栽培生產應用??偨Y福建三明地區山藥淺生槽高效集約化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淺生槽制作、選地與整地、適時播種、田間管理、病害防治、采收等內容,通過集約化栽培措施實現山藥產業升級、農民增產增收。
關鍵詞:山藥;淺生栽培;三明地區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1.008
Abstract: Intensive cultivation with shallow grooves of Chinese yam was applied in low yield mountain area. The highefficiency intensiv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hinese yam with shallow grooves in Sanming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variety selection, shallow grooves making, site selection and preparation, sowing, field management, disease control and harvesting. Through intensive cultivation measures could upgrade yam industry and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and income of farmers.
Key words: Chinese yam; Shallow cultivation; Sanming area
山藥是集蔬、糧、藥于一身的藥、食多用經濟作物。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加強和山藥加工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多元化,山藥的產品應用越發豐富,比如“淮山酒”“淮山面”“淮山餅干”等[1],使得山藥作為一個地方特色產業特別是在三明地區得到了巨大發展,也很好帶動了地方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民的增收。但是由于山藥塊莖比較長,有的長達1 m多,山藥傳統種植模式對土壤要求嚴格,且采收費時費力,勞動強度大,塊莖損傷造成經濟價值降低,影響農戶增收[2-3]。加之近年農村勞力不斷減少,使得山藥傳統種植模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急需一種既能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商品率,又能適應各種土壤要求的栽培模式,以適應山藥的高效集約化、規?;N植,實現山藥的產業升級[4-5]。近年,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旱作所以三明市科技項目“山藥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為契機,引進臺灣陽明山山藥等新優品種,利用山區低產田推廣山藥淺生槽高效集約化栽培技術,打破了山藥發展瓶頸,大大節省了人工,商品化率也得到較大提高。經初略測算,應用該技術每667 m2采收成本可降低1000元以上,增產30%以上,增收2000元以上,如果采用大面積的集約化生產其效益更可觀。現將山藥淺生槽高效集約化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種植戶參考。
1 品種特征特性
陽明山山藥是三明市農科院從臺灣陽明山地區引進的一個地方品種,在三明市等地多年種植篩選,并在福建得到認定的一個山藥品種(閩認菜2016030)。該品種屬晚熟淮山品種,全生育期210 d左右,主莖2~6條,右旋;葉深綠色,長心形,下部葉互生,上部葉對生;薯形長棒狀,不易分叉,須根較多,薯皮黃色,截面白色,品質優。薯長65 cm左右,橫徑7 cm左右。經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中心實驗室品質檢測,每100 g干品含淀粉68 g、還原糖0.43 g、蔗糖2.1 g、蛋白質8.44 g、粗脂肪0.2 g、氨基酸總量6.37 g。在三明、南平、龍巖等地多年多點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2500 kg左右,適宜福建省種植。該品種具有龍頭潔白、肉質潔白不易氧化、高產穩產、抗病蟲、耐干旱、耐貯藏、易運輸等特點,是一種適合用于加工制成干片的品種。
2 山藥淺生槽栽培技術
2.1 淺生槽制作
淺生槽的制作一般采用內徑7~8 cm的硬塑料管,鋸成每段80~100 cm,然后縱剖成兩半后使用,制作好后的淺生槽一般能使用5~6年。也可采用一次性的薄塑料淺生槽,甚至部分農民采用毛竹筒加工制成淺生槽。
2.2 選地、整地
淺生槽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無論沙土、壤土、黏土以及土層深淺都可種植,也可選擇旱坡地、梯田和山腳地等山區低產田作為淺生槽栽培用地,表土則選擇沒有栽培過薯類作物的表土。3月中、下旬開始整地,采用單行種植,行距150 cm,畦高25 cm,畦面寬20 cm,畦斜面寬100 cm,斜度15°左右,畦間溝寬30 cm。用長100 cm、寬8~10 cm的硬木或鋼管,放進挖好的斜溝內,用腳壓實成淺生槽形狀,然后在其中放入淺生槽,間距約15 cm,每667 m2放置約3000個淺生槽。
2.3 適時播種
播種前選擇無病斑、薯形順直的塊莖作種薯,將種薯切成塊狀,每塊重50~100 g,用草木灰或石灰蘸種晾曬1~2 d,待傷口開裂直接播種或移入苗床雙膜覆蓋催芽萌動后播種。陽明山山藥下種時間宜在地表溫度穩定在10℃時,福建三明地區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種。播種時將處理過的薯塊芽眼端朝下順著塑料管方向擺放,用鈣鎂磷肥、復合肥作為底肥,然后覆上表土5~10 cm,隨即澆施土壤菌蟲殺以防地下害蟲。對畦斜面噴灑丁草胺等除草劑用60%乳油150 g兌水50 kg均勻噴霧處理土壤,然后蓋上銀黑地膜,可大大降低除草作業。
2.4 田間管理
2.4.1 幼苗期管理 種薯下地后至出苗前,通常會有1~2個月的時間,主要對畦面進行人工除草,同時對已經萌發的多芽種薯及時摘除多余的弱芽,只保留1~2個粗壯的主芽,防止消耗薯塊養分,以利于壯苗以及后期結薯的商品性。這一時期無須進行肥、水管理,主要依靠種薯的養分生長。 2.4.2 搭架引蔓 待山藥苗長至30 cm甩蔓,應及時搭架引蔓,搭架采用立柱加爬藤網模式,立柱間距2~3 m,爬藤網固定在立柱上,然后將莖蔓引上爬藤網。
2.4.3 肥水管理 山藥苗高30 cm時進行第1次追肥,將滴灌帶放置于20 cm寬的畦面,每畦山藥鋪1條滴灌帶,每667 m2用尿素3~5 kg溶成水肥滴施,以促進藤蔓生長。第2次追肥在15 d后,每667 m2用速溶三元復合肥(15-15-15)15 kg通過滴灌帶隨水施肥,以促進藤蔓生長。第3次追肥在7~8月,每667 m2用速溶三元復合肥(15-15-15)15 kg通過滴灌帶隨水施肥,以促進藤蔓生長。第4次追肥在立秋前后,每667 m2用硫酸鉀20~30 kg、磷酸二銨15~20 kg隨水施肥,以促進塊莖膨大,之后不再追肥。前期主要偏施氮肥,以促進藤蔓生長,后期主要偏施磷、鉀肥以促進塊莖膨大。
山藥耐旱不耐澇,清明至端午前后多為雨季,山藥藤蔓莖葉生長正處于旺盛期,雨水較多,注意排水。夏季地塊較為干旱,一般在傍晚以滴灌保持土壤濕潤。立秋后山藥塊莖進入膨大期,根據天氣情況一般每月漫灌1~2次,以利山藥塊莖膨大,避免塊莖分叉影響商品性。
2.4.4 病害防治 陽明山山藥在福建三明地區引進栽培時間不長,在有經過水旱輪作的地塊病蟲害發生較少,主要以防為主。一般在莖蔓爬滿架后用多菌靈、大生、百菌清等廣譜性殺菌劑噴施1次即可,其他視病蟲發生情況再進行防治。
2.5 適時采收
陽明山山藥屬晚熟型且不耐霜凍的山藥品種,在福建三明地區一般要在11月中、下旬開始采收,采收期短,一般要在霜凍前采收完成。采收時宜在晴天進行,采收后就地晾干表皮水分,以利儲存。根據市場情況及時銷售,需要暫時儲存的可就地儲存,選擇地勢高的地塊在底層鋪一層稻草,上面放一層山藥蓋一層細土堆成堆,壓實并覆蓋薄膜。
3 集約化栽培措施
隨著合作社興起和壯大,山藥規?;⒓s化栽培成為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在淺生槽栽培基礎上結合畦面鋪設滴灌帶、畦斜面覆蓋地膜以及采用立柱加爬藤網搭架模式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勞動成本,提高集約化栽培水平。
(1)陽明山山藥甩蔓期,將滴灌帶放置于畦面中央,每畦山藥鋪1條滴灌帶,即可實現肥、水的自動化管理,特別適合旱坡地。
?。?)陽明山山藥下種蓋土后,畦斜面噴灑丁草胺等60%乳油150 g兌水50 kg均勻噴霧處理土壤,然后蓋上地膜,不僅能大大降低除草作業,還有利于保持土層濕潤。
?。?)采用立柱加爬藤網搭架模式,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避免了竹竿笨重、儲存占用空間大、損耗大、不抗強風、易攜帶病菌等問題,有利于規模化生產。
參考文獻:
[1]許念芳,岳林旭,劉少軍,等.山東地區山藥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瓜菜,2016,29(5):37-39.
[2]楊秀梅,楊杰.淺談淮山(山藥)生產技術規程[J].農民致富之友,2018(1):95.
[3]湯潔,戴興臨,涂玉琴,等.淮山藥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4):122-127.
[4]熊少平,范國新.山藥產業機械化配套應用技術初探[J].南方農機,2014(6):11-13.
[5]劉華,李懿龍,熊平.安順山藥輕簡化栽培示范效益與配套技術[J].耕作與栽培,2013(5):64-65.
?。ㄘ熑尉庉嫞簞⑿掠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