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中知情意行 實踐中學會預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定教。這一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學先于教,如果每一教學過程都從學生的自學開始,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那么就會變孩子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的“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可見,預習是學習特別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前奏”。
如何讓一年級的孩子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呢?我不禁想到之前接觸到的“知情意行”理論。而縱觀我國的教育史,孔子的“學思行并重”認為學習、思考、行動應并舉;荀子的“聞不如見、見不如知、知不如行”是說“聞、見、知、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亦突出了“教學做合一”,即教育、學習、實踐要充分結合……這些理論思想無一不是教育家們教育實踐的偉大結晶,無一不突出了教、學由知到行的重要性。
于是,我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將“知情意行”引入我的語文教學,對“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語文預習能力”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實踐。
一、榜樣示范,糾“知”激“情”
“知”指人的認知和觀念,有的是正確的合理的,有的是不正確的不合理的。怎樣讓一年級的孩子們養成正確認知,重視預習,從而獲得聽課主動權,提高學習的效率呢?
上學期學完拼音之后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發現A同學每次都能把一篇新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我們每次都是屏住呼吸聽著她朗誦完課文,每次都會情不自禁地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我從孩子們那羨慕不已的目光與崇拜至極的神情里讀懂了他們內心的渴求,便請A向大家介紹經驗。
她說:“學完拼音后,我媽就讓我在老師講新課文之前把課文讀熟為止,而且必須是大聲朗讀?!?
“哦,就這么簡單啊!‘大聲朗讀,把課文讀熟為止’。看來我們大家都能做到嘛。”我揪住機會,“那我們就從下一篇課文開始,來比比誰能做到?”
“好!”孩子們響亮的回答告訴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果然,不出一個月,孩子們的朗讀水平都有了大大小小的進步。
一個月后,我和孩子們交流“把課文讀熟”與之前“不(熟)讀課文”這兩種狀態下聽課的不同體驗和收獲。B同學說:“不熟讀課文甚至不讀課文,有很多時候聽完課還是糊里糊涂的;現在把課文讀熟聽課時就感覺能跟上節奏了。”
當孩子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的時候,我知道一切已水到渠成。我很開心地告訴孩子們:“其實,你們目前在做的就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步驟——預習。是不是發現預習其實并不難做?我們不是也已經嘗到了預習的甜頭啦?今后,我們將一起努力,進一步做好‘預習’這項工作。孩子們有信心嗎?”
“有!”大部分孩子大聲回答,調皮的孩子舉起了剪刀手。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好孩子!苦口婆心的說教只會讓孩子們厭煩,簡單粗暴的命令孩子們只會應付了事。而榜樣的示范激發了孩子們的斗志,無形中享受到的預習的好處又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孩子們對“預習”的正確認知。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
二、興趣引路,激“情”堅“意”
孩子們對“預習”已經有了正確的認知,心理上已經不那么排斥“預習”了。但如何把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持續下去呢?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努力:
1.家校共創預習時空
“沒有一定的活動范圍,人就無法完成重大的事情?!焙⒆觽兞己玫念A習習慣,也必須在開放的活動時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長。因此,我總是盡力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請家長在家里為孩子提供預習的時間空間和物質條件,請家長根據預習表格給孩子們打分,便于第二天到校進行評比。
2.分層設置預習要求
在實施預習的過程中,我對不同層次的孩子提出了不同要求:學困生能讀通課文,盡量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中等生能流暢地朗讀課文,圈劃生字詞。優等生能有感情朗讀課文,圈劃生字詞,能在家長的幫助下摘錄好詞好句或質疑問難。
這樣,對學習困難的孩子來說是適當降低了難度,而對優秀的孩子來說則是提高了層次,增加了分量,這樣能讓每個孩子伸伸手就能摘到成功的果實,享受到預習的樂趣。
另外,除了基本字詞的認寫,有的課文內容比較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愛讀愛看,預習的重點就放在朗讀上;有的內容較深,孩子們缺少生活實踐和情感體驗,預習的重點就放在質疑問難上……如此,預習要求越是明確具體切實可行,孩子們的預習效果就越好。
3.多樣實施預習評價
我抓住孩子們期盼成功、渴望被賞識的心理,設立“預習進步獎”,實行加分制,評選“預習能手”“最佳朗讀者”“最美摘抄本”等,在一次次的評比活動中,激發孩子們課前預習的興趣,讓孩子們在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競爭中激活預習這個“場”。
三、授之以漁,堅“意”持“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把預習拿到課堂上來,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地上了幾堂預習指導課,教給了孩子一些預習的常規方法。
一讀:葉圣陶說:“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笨梢姡x書是一種很重要的預習方法。于是,我要求孩子們在預習時一定要大聲朗讀課文,力爭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二標:邊讀邊給課文標出自然段或小節。
三圈:熟讀課文后,在文中圈出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四劃:在文中劃出生字所組的詞語,并嘗試著組兩個課外的詞。
五思:“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n后的習題讀一讀,思考并嘗試解答。
六查:優等生嘗試著質疑問難,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相關資料。
幾堂預習指導課過后,孩子們再也不是“老鼠搬鴨蛋——無從下手”了。一個學期下來,預習也已經成為孩子們最愛完成的一項作業了。
看到預習后的孩子們興奮地參與到課堂上,看到每個人都有積極表達的欲望,我突然想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是養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每次每篇都很好地完成了預習任務,也不是每堂課每個環節每個問題都是完美解決的,但我們要的是一種意識與能力、一次由“知”到“行”的實踐旅程。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個需要堅持不懈長期培養的過程;對于我而言,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反思、不斷探究的過程??傊覍⒗^續尋找更適合的途徑,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反思,力爭讓預習更完美、更高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4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