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前,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小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僅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同時還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故又把它稱作當前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數學教育理念,提高數學教學技能,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加強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就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這一問題展開具體闡述,并提出幾點培育的有效措施,希望給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0-0194-02
眾所周知,數學是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小學生學好數學不僅可以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因此,數學教育一直是小學教育所關注的重點。近年來,“數學核心素養”這一詞匯被廣泛提起,這表明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一定的核心素養理念。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加以重視,學會借鑒有經驗教師的教學方式來輔助我們完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這一任務。
1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簡單地說,數學核心素養即是人們采用數學方式探究、分析以及解答問題的能力,如數學言行、數學興趣和品德、數學思考習慣等。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不是符號概念、統計概念等數學意識的簡單相加,它是這些意識的有效結合,此外它還包括數學的思維方式、溝通交流、理解能力、結合實際解答問題四種能力和理念[1]。因此,可以說數學核心素養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這一理念也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長期不斷的學習、積累、分析、運用才能完成。因此作為教師,應當耐心地去指導學生,學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滲透這一理念,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分析、反復實踐下,不斷形成自己的數學核心素養,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更加牢固的
基礎。
2 當前培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
2.1 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
首先教師要明白數學核心素養的含義,數學核心素養即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通過長期的學習而形成的一種數學思想或思維,它可以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2]。由此教師可以得知核心素養是數學的本質所在,因為數學的學習永無止境的,只有掌握解題的思維與技巧,才能在遇到數學問題時從容不迫的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答案。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就可以在他們的腦中不斷的形成一種解題思維,用這一思維指導學生做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為他們的數學學習增添興趣。
2.2 有利于突出“學”“用”的結合
在數學核心素養的理念指導下,教學模式不再是傳統死板枯燥的教學,而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的同時,也不斷培養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即將“學”與“用”有效地結合了起來。
如在講解四則運算時,可以巧妙地將生活中的例子結合進來,因為數學來源生活,也運用于生活,只有將應用層面上的東西結合進來,才能真正起到教學效果。如買文具的例子,小紅到超市買文具,鉛筆1元/支,練習本2元/本,文具盒7元/個,橡皮檫1元/塊,小紅一共買了3支鉛筆,4個練習本,1個文具盒,2塊橡皮檫,那么,小紅需要給收銀員多少錢?如果小紅給了收銀員50元,則收銀員需要找給小紅多少錢?第一問:1×3+2×4+7×1+1×2=20元,第二問50-20=30元。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題,每個學生在生活中也確實可以應用到這方面的知識,通過這種方法,就將“學”與“用”充分的結合起來了,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對于他們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
3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措施
3.1 巧妙創設情境,便于學生理解新知識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的學科,有時僅靠教師的文字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即小學生有時在課程結束之后,仍然對教師所講解的課程充滿疑惑,那么這時教師就可以針對此題目創設出一個情景,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題意,加深印象。
如當教授“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事先創設出一個情景,之后再引導學生從中自主進行思考,以此得到相應的算式。如班級圖書角有30本書,從借閱冊上看,本周只有小紅借書,某天借走了5本,第二天還了3本,請問圖書角現在還有多少本書?這時我們就讓學生拿出草稿紙筆算,比比誰算地快,這時學生就會算出30-5+3=28本。這時,教師就會發現學生對我們所講解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通過創設情景,一來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二來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從而更好地運用知識。
3.2 開展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在課堂上適當地開展一些小活動,之后讓學生動腦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等,都是有利于加強小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的。有效地數學活動往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將學生帶入到課程學習中來,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活動經驗的積累,從而不斷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
養成。
如在教授到較為抽象的課程時,可以創設出有效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從而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如在教授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時,教師可以先拿出一個正方形的模型,提問學生如何知道正方形的周長,在經過一番提問之后,教師再拿出幾根繩子和幾把直尺,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繩子和直尺對正方形模型的周長進行測量,在任務分配下去之后,教師走下講臺,可以發現學生正在進行熱烈的討論,并紛紛擺動手中的繩子和直尺,都希望能夠運用到自己以往學到的知識來嘗試動手解決這個問題。在10分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起來說出自己的測量方案,以及發現的規律,這時聰明的學生就會知道可以用繩子繞正方形模型一圈,并在重合點做好標記,之后,將繩子展開,用直尺測量重合點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正方形模型的周長。這時再讓學生分別測量出正方形的四個邊長,聰明的同學就會發現正方形模型的周長就是四個邊長的相加,且正方形的四個邊長都是一樣的,所以就會得出正方的周長就是邊長的四倍,最后,教師就對學生的結論進行肯定,這時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數學簡單有趣,經過長期的活動教學之后,學生就會越來越喜歡數學,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效率。
3.3 加強數學能力的訓練,培育核心素養
就小學的數學教育而言,主要可以概括為基礎概念的講解與基本能力的訓練這兩個方面,因此教師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主要是從這兩個方面出發進行教學規劃。對小學生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不僅可以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知識運用的能力,從而不斷有效地培育他們的核心素養。
如加減乘除是小學階段比如掌握的技能之一。那么當教師教授“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程時,有這樣的一道題目:小明家茶幾上擺放了3個竹籃,每個籃子里放了3個蘋果,請問小明家茶幾上一共有多少個蘋果?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算一算,之后再讓學生起來回答答案,并說出是如何算出的,這時小學生們就會絞盡腦汁地去思考問題,這時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師再統一作出講解,在黑板上畫圖輔助分析,這時學生就會恍然大悟,發現結果是3個數字3的簡單相加,教師再進入乘法的講解,學生就會體會到乘法的意義。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肩負起自身的責任,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同時也應該積極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方式,并不斷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世芳.讓數學思想成為學生的核心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思想滲透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6(18).
[2]藍藝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