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教學案例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蒙田的《熱愛生命》是新增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文章。陜西省澄城縣寺前中學有關這篇文章的教學案例,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加以衡量,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有著自身的優缺點,值得在教學中區別對待。
【關鍵詞】《熱愛生命》;教學案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熱愛生命》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作者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蒙田用他最為真摯的情感向我們詮釋了他是如何看待生命的,這篇選入高二語文教材的文章,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陜西省澄城縣寺前中學對這篇隨筆的教學,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加以剖析,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對生命和生活的認識,并對隨筆這一文體也能更好地加以把握。
一、《熱愛生命》教學目標分析
案例中的教學目標設計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分項列舉。其中知識與能力包括初步了解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了解隨筆這種文體;積累本文需掌握的重點字音、字詞、字義;學會重點分析帶有哲學性的句子。課堂上,主要采取學生自主討論方式,教育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如何來熱愛生命、如何把熱愛生命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任務群11“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中的學習目標指出“閱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認識所讀作品的地位和價值”“選擇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或話題,撰寫評論”?!稛釔凵芬晃氖怯蓺W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所寫的隨筆,由于歷史、地域和學生年齡等原因,學生對于作者蒙田以及當時的寫作背景了解甚少,因此知識目標中的了解相關文化知識對學生理解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學生通過認識字詞、了解詞句、了解相關知識提高識記能力,并且在此基礎上理解段落、把握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綜合的能力。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知識的方法,能夠提高自主地進行學習的水平。其次在過程與方法維度中,“朗讀”和“討論”凸出了新課標中的“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地位。最后,在情感目標中,案例強調學生對于生命以及生活的領悟,體現了高中階段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其自身就具有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案例中的情感目標中包括了培養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理念,了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對于自己的意義,以及學會思考生活的方式與方法,是對《熱愛生命》一文的主題和情感的正確理解。這篇文章雖短,但是蒙田卻展示了他對于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案例在情感目標的設計中體現了教學對該課文中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的預期。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展奠定基礎。新課標從上世紀90年代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素質”強調的是結果,而“素養”中的“養”字是一個動詞,顯示了經過長時間學習逐漸形成修養的動態過程,也在此體現與強調了在語文課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這個教學案例雖然對于教學目標的表述詳盡細致,但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三維目標并不需要將教學目標按三個維度一一列舉,而是應該在目標中體現出三個維度要求。因為三維目標模式雖然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但教學目標首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且三個維度的目標必須存在內在的聯系,應該將案例的目標融合在一起。同時,案例的目標設計不夠簡潔,在目標的表達上應該干凈利落,以短句為主。第二,案例的目標表述存在行為主體錯誤的情況,將行為主體表述為教師,比如“歌曲導入、老師范讀、具體講解”以及“使學生知道”都是將教學目標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判斷教學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的依據應該是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第三,用描述心理狀態的動詞來描繪教學目標。諸如“了解,體會”等詞語都給教學目標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含糊性,是難以觀察和測量的。
二、《熱愛生命》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也是語文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案例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學目標以及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和理解設計的。從生命和度日的聯系以及度日的作用讓學生理解文章第一段,同時通過深入分析文本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內容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態度。教學內容的第一部分,首先是背景知識。充分介紹作者、作品以及寫作特色,奠定基調。然后是學生默讀,掃除生字詞。案例教學內容的第二部分是文本研讀,老師示范兼學生齊讀。首先是第一段研讀,明確包括“生命”和“度日”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在內的幾個問題。然后第二段研讀,通過朗讀并概括作用。最后第三段研讀,學生朗讀并思考問題。
新課標關于學科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第一部分內容中,背景知識的安排是由于學生對于作者蒙田以及隨筆這種體裁沒有太多的了解,學生沒有直接體驗過,同時也沒有相關知識,如果單純地拿課文來講課文,可能導致教學效果不好。因此,對作者的生平進行介紹,可以幫助學生多方面地增進語文積累,更好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其次,對寫作特色和隨筆的介紹,有助于學生學習文章的語言和結構特點,并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寫作、自由表達。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自由默讀幾分鐘初步感知文章,并且在默讀過程中學會用記號將不懂和不會讀的字詞標記出來,進而教師幫助學生解決不懂以及難懂的生字詞,引導學生掌握詞語的讀音和意義并學會運用。閱讀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指的是對字詞句語義的辨別和分析能力。學生要正確識別文字,擁有基本的詞匯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賞評文章。案例的知識和能力目標中包括:初步了解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了解隨筆這種文體;積累本文需掌握的重點字音、字詞、字義;學會重點分析帶有哲學性的句子,第一部分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僅符合課標要求,也有助于完成這幾個目標的要求。第二部分中,教學內容首先是對課文第一段通過幾個問題的思考進行研讀,這是在第一部分掌握生字詞后,帶領學生明確文章開頭起筆的“度日”一詞,幫助學生提高對字詞的本義以及引申義的把握,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找關鍵詞培養學生對關鍵信息的靈敏反應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第二段研讀,檢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章理解是否正確以及理解的深淺如何。第三段研讀在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的基礎上,對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評判,這也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案例的教學內容側重體會作者“熱愛生命”的創作意圖。因此在課內花了大量的時間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正如前文所說,這些內容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過于繁雜的安排,學生反而不容易接受,課堂氛圍也難以活躍??v觀這套教材體系編排并參看高中語文課標,要把這篇文章作為“例文”來教,目的是讓學生鑒賞“隨筆”,學會沿著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起來。應把教學重點選在對“隨筆”形式的把握上,又因為“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所以要讓學生在分析形式的同時感悟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最后,為了強化學生對“隨筆”形式的理解,讓學生拿議論文做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得到更深的體驗。
三、《熱愛生命》教學過程分析
案例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七個步驟:第一步,通過韓紅的歌曲《天亮了》導入課文。第二步,教師向學生介紹作者、作品以及寫作特點。第三步,整體感知。學生自己默讀文章,并且在默讀的過程中自己畫出生字詞。第四步,老師范讀全文。第五步,學生齊讀全文。第六步,研讀課文。依次朗讀第一、二、三段,其中朗讀包括齊讀和單獨朗讀,并點學生回答問題。第七步,進行自由討論學習。
新課標指出:“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好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和組織,注重學習的效果。”案例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首先,為學生創設好的機會讀好文本,先是教師示范朗讀全文,再由學生齊讀全文,接著分段朗讀,在分段朗讀中,設計了齊讀和單獨朗讀的環節,將無聲的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和藝術特點的理解,同時也鞏固了記憶。通過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文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自己朗讀的時間少,而讀出自己的感受的更少,這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和鑒賞能力,不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問題”能有效制造教學事件。案例中,包括認知性問題“請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段中的兩處對比”等;理解性問題“大家覺得‘生命’和‘度日’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等;創造性問題“同學們可有什么享受生活樂趣的方法”,案例注重了問題的層級性,從認知性問題、理解性問題逐漸深入到創造性問題,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保證教學過程流暢靈活地銜接。其次,值得肯定的是這個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為了開創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積極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案例在教學過程設計上仍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首先,教師新課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導入新課,好的導入能使課堂有更加自然、恰當的開端,但是在案例中導入新課的時候播放韓紅的歌曲《天亮了》,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師播放歌曲的本意是引出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提問“從這首歌想到了什么”看上去是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主題“熱愛生命”,但是,聯系歌詞以及作曲背景,學生最容易想到的是“父愛”的主題。這不利于完成教學目標,也容易使學生思維定格在歌曲上,沒有合理地使用音頻進行教學,以致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其次,教學過程設計上沒有收束課堂,對課堂進行小結和布置作業,教學環節不夠連貫和完整。
四、《熱愛生命》教學方法分析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掌握知識,并獲得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雙方所使用的方法。好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案例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都采用了講述法,教師向學生介紹了作者蒙田以及隨筆的相關知識,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解決了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對于作者和作品了解不夠的問題。同時教師采用講述法,能夠在較少的時間內,向學生盡可能地傳授相關知識,利于保持知識的系統性,為之后的學習提供相關的知識儲備,這些專門的知識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在學習課文過程中,案例采用了討論法,討論回答比如“作者覺得熱愛生命就要如何對待生活”“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和哲人的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帶領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通過課堂討論,肯定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且改變了傳統課堂學生被動聽課的缺點,其次,討論的問題都是圍繞文章主題“生命”進行的。但是教師應該注意介紹一下討論的方法,在課堂中時刻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在案例實錄中發現,教師缺少切實的討論指導,教師只是直接布置學生討論的問題,應該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在分組的時候分配好每個學生的任務。同時,案例在使用討論法的同時還使用了朗讀法,包括了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代表朗讀,反復地朗讀過程中研討文本內容。由于課文相對較為短小,通過教師的示范朗讀,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并能幫助學生在傾聽教師朗讀的過程中解決一些課前沒有掌握的字詞的讀音,同時,學生在教師指導后的反復朗讀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感,讓學生調動多種器官協調活動,身臨其境般地體會文章的情感與韻味,也能鞏固學生對文本的記憶。
五、結語
總之,我們平時所強調的三維目標不是將三個維度一一列舉出來,而是應該在目標里融合了三個維度。由于課文是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所面對的是高二的學生,不僅要學會寫隨筆,更重要的是要體會和領悟生命的意義,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德育目標,因此在教學目標上要了解相關知識、體會文章主題。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介紹相關知識,比如作者、隨筆體裁、寫作背景等,在了解相關知識后要落實生字詞,接下來通過每段的分析,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體會文章在寫法上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上,可根據導入、整體感知、深入探究、小結課堂、布置作業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而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借助多媒體、學生討論等方法,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創新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玉輝,王雅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趙蒙成,汪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迷失與出路[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
[4]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孫紹振.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小說,詩歌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6]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全日制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入學考試大綱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何琪,女,1995年生,湖南邵陽人,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18級學科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
?。ň庉嫞簭垥枣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