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者課堂:研發“適性課程”,為兒童成長奠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建設成為一所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本人認為,核心素養下的課程建設與實施以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目的,基于此目標,我校圍繞適性教育,積極致力于建設“適性環境”、營造“適性文化”、打造“適性課堂”、構建“適性課程”、培養“適性教師團隊”、創建“適性藝體特色”、構筑“適性家校共育”,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師生和諧發展。我們把學習者課堂作為基本實施途徑,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在頂層設計、實施、評價與重構學校課程中體現學校正確的育人觀。本人以大連市實驗小學的課程建設與實施為例,談談對學習者課堂的理性思考。
一、“適性教育”理念的定位
教育的宗旨在于尊重、順應每一個人的發展,依據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以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要求——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學校從校本出發,尋找和確立共同體的教育信仰——關注每一個學生和教師的成長,追求“有滋有味的生活,有聲有色的成長”的學校目標,提煉出辦學特色——“適性教育”,即 “個性化教育”“人本教育”;根據學習者的差異,有選擇地進行教育,差異體現在學習者的個性、人格、興趣和能力等方面,讓教師適性而育,讓學生和諧發展,適性成長。
(一)“適性課程”建設的思考
“適性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主要載體。那么,學校搭建怎樣的課程體系,才能使教師以專業素養朝著讀懂學生、重組課程、聯結世界的目標為學生提供精準服務?
一是基于學校文化基礎。我們對學校歷史進行系統梳理,明確發展定位,以“前瞻、先導、大成”作為學校使命,將課程作為完成使命的有效載體。
二是基于學生現狀分析?!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后,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綜合化、校本課程特色化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隨著對《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意見》的深入學習,學校綜合各方意見,讓“敏而好學,達而自信”成為大連市實驗小學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
三是基于未來社會的需求。在移動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逐步普及、知識邊界正在消失的背景下,學校課程的設置著眼于未來。
(二)“適性課程”體系的建構
用怎樣的課體系程搭建今天的學生與未來社會之間的聯系呢?本著“尊重歷史,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工作思路,我們在原有“適性教育”文化架構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培養目標和新課程觀,豐富其內涵,匡正其結構,完善其課程,建立了《大連市實驗小學“適性”課程體系》,依據不同內容,有所選擇地以課程統整的方式進行學習。
1.課程統整概念
課程統整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知識建立一定的聯系,建立知識、能力與生活世界的密切關系,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及綜合實踐能力,統整的內容涉及課程結構、內容、資源、實施等各方面。
2.課程統整依據
(1)基于人的認知規律。人對事物的認識或者通過若干事實,總結、提煉形成觀點,或者借助觀點對事實進行觀察、分析,以形成普遍聯系的世界觀。這是課程統整的哲學依據。
(2)基于國家的政策要求?!蛾P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标P鍵能力是指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既包括特定學科領域的能力,也包涵跨領域的通用能力,這是課程統整的政策依據。
3.課程體系解讀
我們以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目的,加強課程的體驗性、趣味性、實用性,還給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既把學生當做課程的使用者,又當做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1)內容上,我們著力打造“雙維五域”課程體系,以“基礎課程、拓展課程”作為橫向維度,以“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運動與健康、藝術與生活、品格與社會”作為縱向領域,形成基礎課程,打造課程多元開放的立體格局。
(2)方法上,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我們找準最近發展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求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A課程作為“保底”性課程,必須依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理性采取“學科內橫向統整、縱向統整與跨學科的基于根學科統整、平行學科統整”四種學習方式,綜合課程則以主題學習為主。
(3)途徑上,我們利用多方資源,將社區、家庭、實踐教育基地等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本著“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是學生的課堂。
二、“適性課程”的實施
(一)夯實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由各學習領域中體現共同基礎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是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妒苓^學科訓練的心智》一書提出:“讓學生研究各種學科的目的,不是企望他們變成該領域的小小專家,而是訓練他們的思維模式?!币虼?,基礎課程必須具有明顯學科的知識特點、學科能力、思維模式與價值觀,我們要培養學生探究、批判、質疑的科學精神。
1.學科內縱向統整
我們圍繞教學目標,以本學科、跨年級的內容、方法、訓練點等為基點,根據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梳理、提煉,達到深化知識學習、強化方法的目的。比如:丁楠老師五年級數學嘗試在“圖形與幾何”領域進行統整研究,將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和表面積的相關內容進行統整,自主創生了“挖去一塊以后”一課。教師運用圖形平移及正負抵消的知識,認識“挖去一塊以后”圖形表面積與體積的變化規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
2.學科內橫向統整
我們圍繞教學目標,以本學科、本冊教材的內容、方法、訓練點等為基點,注重課內與課外聯系,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達到會運用、能分析的目的。教師從單元主題、文章體裁、表達方式、名家名作等多角度組文,統整議題,讓學生通過同一議題不同類型文本的學習,在深刻認識、理解的基礎上,具有美文鑒賞能力。
3.基于“根學科”的跨學科統整
為達成某一學科的教學目標,我們把相關內容按照內在邏輯關系排序組織教學,以幫助學生找到最近發展區,進而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結構??鐚W科統整可以由一位教師獨立完成,也可以由多位教師共同完成。比如:“夢之船”一課按照三課時設計教學任務,科學學科的崔松老師引領學生以“確定課題、制定方案—搜集信息、創意構思—全員制作、實現創意—作品介紹、相互啟迪—提升改造、夢想升級”為基本流程開展學習研究。
4.平行學科的跨學科統整
在同年級內,我們圍繞多學科涉及到的話題,確定課程總目標,從多學科入手、以不同學習方法及表達方式靈活安排導師、時間及空間開展系統研究。比如:徐老師六年級品德與社會——“地球屬于誰?”為實現“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搜集整理資料,建立起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善待一切生命”這一教學目標,品社學科教師借助各學科特點,以“話題”共議的方式組織教學,學生則用數學學科的猜數字游戲、大數據計算等感受地球生命的平等;科學學科通過食物鏈情境圖分析,了解部分物種滅絕的潛在危機;語文學科通過對《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大自然的啟示》等篇章的回顧,讓學生感受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二)創新拓展課程
拓展課程是國家、地方、校本課程中著眼于發現學生興趣、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促進其個性發展,有利于形成學校特色,具有自主、開放、創新等特點的課程。我們將拓展課程分為拓展性學科課程、拓展性綜合課程兩類。因為綜合課程帶來了課程的交叉地帶、邊緣地帶,這往往最容易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也就成為我們的研究重點。
我校的主題學習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全校范圍結合校園節日確定研究主題,二是年級組內根據學科內容確定研究主題。為使主題學習的“主題”有價值、方法講科學,我們基于教材內容,盡可能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基于學生生活經驗或知識基礎,盡可能研究身邊事或值得期待的事;富有開放性、趣味性、成果易于呈現。其中,綜合課程的重點建立在對多個學科有比較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重點在于如何使學生確定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
?。ㄘ熑尉庉嫞豪罹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