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銜接研究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中高職的銜接涉及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的銜接、課程標準的銜接、評價模式的銜接等多個方面,而課程銜接是人才培育的核心內容。分析目前中高職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提出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銜接的具體措施。
[關 鍵 詞] 中高職銜接;培養目標;課程銜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016-02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有利于完善我國職業教育結構和體系的完整,拓寬人才培養通道,滿足人才多樣化需求,構建和諧社會,而課程銜接是核心。
一、中高職會計課程銜接的現狀
(一)中高職課程設置不對接
中等職業教育往往側重于就業率、升學率、對口招生和轉段考試等相關課程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實習、技能、拓展課程等的學習,高職院校往往忽視學生生源的不同,對中職生和普高生源不能區別對待,課程上也大多是中職的簡單復制,沒有因材施教。
(二)中高職課程內容重復
通過對多個中高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的對比發現,在基礎課程、實踐教學、專業課程等方面都存在重疊的現象,重復率有的達到70%,甚至有的中高職院校采用同一版本的教材,這極大地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也使高職學生特別是三校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降低了教學效率,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區分度完全體現不出來,降低了教學質量。
(三)中高職課程普遍重理論輕實踐
盡管我們一直強調實行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不少專業課教學仍采用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一塊黑板,一支粉筆重理論、輕實踐傾向的教學,使職業教育課程失去了它鮮明的特色。出現中職生不會點鈔,高職生不會記賬的“文不能、武不能”的局面。
(四)專業課程內容標準不統一
由于國家缺乏中高職會計專業的統一標準,所以中高職會計專業在課程大綱、計劃、內容、教學上不夠嚴謹,隨意性高,中高職的區分度不高,有的高職課程就是中職課程的復制。即使同屬中職學生的水平也是千差萬別,比如在我校的三校生中發現,同屬中職畢業生,有的學生三年的實訓項目就是記賬憑證的填制,對常用的科目表都不能達到熟記,而對賬簿、報表的編制就沒有接觸過,而有的學校的中職畢業生不能完成試算平衡和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現狀令人擔憂。
二、會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具體措施
(一)中高職課程目標的銜接
明確中高職課程目標、要求、層次上的不同,突出中職和高職教育的遞進和交互的關系,明確中職階段要為高職階段學習打基礎,側重于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職業認識、崗位能力培養,強調課程實用性、操作性、技能性;而高職應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基礎理論、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目標,兩者目標明確,層次分明,在課程設置上也要有梯度逐遞進。
(二)以會計崗位為任務的課程銜接
實現課程的橫向和縱向的銜接,構建動態的中高職課程,對課程進行有效的篩選、整合、強化,本著“實用、夠用”原則,刪除或減少理論深奧部分,整合相似重復部分,強化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能力需求,強調層次性和知識的梯度,形成課程的完整性。而且要針對不同的生源差異,需要在課程上進行調整對中職生源加強文化課的學習或單獨開班管理。形成中職“5+5”專業課程和核心課程,高職“8+8”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
(三)中高職課程結構的銜接
整體設計、分段實施的模塊結構,采用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的職業基礎模塊和按崗位設置的崗位模塊和技能模塊。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課程在中高職會計中都有開設,但中高職由于不同的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要求不同,而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側重點不同。財務會計可以整合成本會計中的材料、工資核算和納稅申報中的相關內容組成新的課程模塊,中職學校按模塊化分出納崗位、往來崗位、財產物資崗位(存貨、固定資產)、成本費用崗位、無形資產模塊、投資模塊、成本計算模塊、納稅模塊、收入和利潤模塊、所有者權益模塊、報表模塊,會處理小微企業的日常經濟業務核算。對于高職生,要求學生在掌握中職要求的模塊基礎上,還要掌握對外融資、對外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各種復雜的業務,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
(四)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銜接
打破學科界限,深化拓展,兼顧垂直和水平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順序,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實現課程內容的連續性和整合性,比如計算機基礎、ERP實訓、會計電算化在中職階段要求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的操作能力,在高職階段則要求培養學生熟練應用電算化軟件的能力,這樣的銜接可以做到有層次、前后貫通、深淺適宜,減少課程重復,以達到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優化。
(五)多渠道、多方法加強實踐能力
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使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實訓的重要性,把課程結構理論與實踐合理結合,比例適中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加強教學實踐和技能訓練,要加大實踐課的教學比例,專業實踐課應占專業課時的一半,而專業課程應占全部課時的70%左右,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崗位相結合,實踐與市場相結合的方法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
如我們在基礎會計課程專業基礎理論教學中就可以這種形式進行有效的單項模擬實訓,在教學中涉及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知識可以通過模擬實訓資料進行填制,為以后的綜合實訓、頂崗實習打下基礎。
1.調整專業實訓課實施順序,形成“會計崗位認知實訓——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會計崗位單項實訓——會計應用技術實——ERP實訓——財務預決算實訓——電算化會計核算實施與維護——會計綜合實訓——畢業論文(設計)——崗位實習”的項目課程教學實訓。實現手工與電算化的“雙軌”,理論與分散手工同步、集中的手工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的三項實訓共同完成認識實訓、專業實訓和崗位實訓。
2.根據會計行業年終忙的特點,與企業、事務所等單位聯合辦學,打破學期限制增加寒假為第三學期實習階段,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再學習——就業實習的過程。使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學會做、做學合一,形成老師手把手、放開手、育巧手、手腦并用的新模式。
(六)實現中高職課程標準的統一
教育部應該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職業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知識結構及能力結構,結合企業、中高職教師、行業意見和建議,充分考慮學生的就業、升學等實際情況,結合不同地區的區域特點,制定相關的課程標準,要將學生升學和就業的雙重標準統一起來。根據此標準對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教材建設和統籌,針對不同的教學單元和相同的單元,結合不同的中高職學生明確選修和必修,或對相同的單元加深拓寬內容,提高教材開發效率的同時能避免中、高職教材重復或混亂。
中高職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形式,實現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把實用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確保中高職的培養目標和辦學效用的達成,提高中高職整體素質,滿足社會需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職業教育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培琴.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3(2).
[2]安陽.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編輯 張 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