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及護理干預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并總結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方法 將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間我院新生兒科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258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總結輸液治療中靜脈輸液外滲發生原因,并據此制定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預防護理干預對策;對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間另外286例靜脈輸液治療的新生兒進行預防護理干預,記為干預組,對比兩組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組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5.59%)明顯低于對照組(20.93%),且干預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96.50%)高于對照組(82.17%),對比P<0.05。結論 加強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預防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提高家屬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3-116-02
靜脈輸液外滲主要是指在對新生兒進行輸液時,因各種因素綜合影響,導致靜脈輸液輸注藥液發生滲漏,且伴有腫脹、疼痛等癥狀[1]。針對新生兒靜脈輸液過程中出現的外滲問題,倘若護理人員不加以重視或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出現靜脈炎,或者是發生皮膚壞死、皮膚潰瘍等,加重患兒病情或引起患兒出現不必要的疼痛,甚至可能由此誘發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因此,臨床上針對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護理應提高重視,降低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情況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間我院新生兒科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258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總結輸液治療中靜脈輸液外滲發生原因,并據此制定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預防護理干預對策;對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間另外286例靜脈輸液治療的新生兒進行預防護理干預,記為干預組。對照組中男患兒142例、女患兒116例,年齡區間為1-29d,平均(6.4±2.1)d;干預組中新生兒男為158例、女為128例,年齡區間為1-29d,平均(6.7±2.4)d。兩組新生兒組間資料對比無差異。
1.2方法
1.2.1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原因
對照組258例新生兒在靜脈輸液中,發生靜脈輸液外滲例數為54例,總發生率為20.93%,總結對照組患兒靜脈輸液中輸液外滲發生原因,具體可以歸類如下:
一是患兒因素。導致新生兒出現液體外滲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生兒血管與成人不同,由此造成液體外滲情況出現。與成人相比新生兒血管纖細,血管具有較大脆性,且彈性較差,在對新生兒進行靜脈輸液治療中容易發生多次穿刺,因而容易出現液體外滲。由于新生兒在輸液過程中易哭鬧或亂動,由此也會增加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本例中因患兒因素導致發生輸液外滲例數為25例,所占百分比為46.30%。
二是藥物因素。在對新生兒輸液治療過程中發現,若輸注液體為高滲液體,或者藥物具有一定血管活性,便可能會增加新生兒輸液中液體外滲可能性。相對于其他輸液藥物,輸入對血管有較強刺激性藥物的患兒液體外滲發生率更高。對新生兒輸入有較強刺激性藥物后,患兒出現外滲后可導致局部皮膚組織發生壞死。在發生靜脈輸液外滲的54例新生兒中,因藥物因素導致的例數為8例,占比為14.81%。
三是操作因素。新生兒輸液穿刺時往往存在多次穿刺情況,反復穿刺可能會造成新生兒血管損傷,由此誘發液體外滲情況。在新生兒靜脈輸液中針斜面沒有完全進入到血管中,輸液中套管針固定不牢靠或固定欠缺規范等情況,也可能導致體液外滲情況出現。本例中有14例新生兒因操作原因出現輸液外滲,發生率為25.93%。
四是疾病因素:在對新生兒體液外滲發生患兒進行研究中發現,新生兒自身疾病情況也會對靜脈輸液外滲發生情況產生影響。若新生兒存在嚴重脫水,可能造成末梢循環不良,血管充盈度降低,導致靜脈輸液外滲發生。此外,新生兒若存在酸中毒或感染性休克情況,則會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管壁通透性提升,因而增加新生兒輸液外滲情況發生。本例中54例出現靜脈輸液外滲的新生兒中,有5例患兒存在酸中毒情況均發生輸液外滲,另外有2例發生輸液外滲患兒存在有脫水和感染性休克情況,因疾病因素導致發生比例為12.96%。
1.2.2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護理對策
?、龠x擇正確穿刺靜脈
肘靜脈、大隱靜脈、頭皮正中靜脈等都是近端較粗大的靜脈,當要輸入的藥物是血管活性藥和滲透壓高、刺激性強的藥物和患兒末梢循環差的都宜選擇此類靜脈穿刺[2]。在為患兒選擇穿刺靜脈時,應避開關節、有靜脈瓣血管,選擇血流較快、粗直、彈性好的血管。頭皮血管具有表淺、固定、直觀、網狀分布等特點,新生兒無特殊情況宜選用頭皮靜脈輸液。如選擇四肢作為穿刺部位,需用小夾板對穿刺部位進行固定,防止針頭滑出血管導致外滲。
?、跍p少血管壁機械刺激和損傷
護理人員要熟悉新生兒血管的特點,并掌握好穿刺技術,采用直刺法進針,爭取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復穿刺給患兒造成痛苦和對血管產生破壞[3]。為患兒使用靜脈留置針,減少靜脈穿刺次數,減輕對患兒淺表靜脈的破壞,以此來減少局部藥物的滲漏。
③靜脈外滲發生后針對性護理
出現外滲后應立即停止輸液,盡量回吸殘留在組織內的液體或藥物,拔針后用棉簽輕輕壓迫穿刺點,以利于殘留物的排出,同時抬高患肢,減輕水腫,促進靜脈回流,緩解腫脹帶來的痛苦。對于出現外滲部位未發生破損的新生兒,可用50%硫酸鎂紗布熱敷,敷貼結束后,清潔患處,然后覆蓋水膠體敷料,可有效緩解腫脹[4]。對外滲后出現水泡的新生兒,可先用碘伏消毒局部,然后用1 ml無菌注射器輕輕吸出水泡內的外滲液,注意不要破壞表皮。針對出現輸液外滲新生兒每日用氧氣管吹患處30 min2次,局部涂以百多邦,可促進炎癥的吸收。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靜脈輸液中輸液外滲發生率,同時比較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2.結果
干預組患兒出現靜脈輸液外滲16例,對照組患兒出現54例,干預組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5.59%)明顯低于對照組(20.93%),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在對兩組患兒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中發現,干預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96.50%)高于對照組(82.17%),對比P<0.05。
3.討論
靜脈輸液外滲在新生兒靜脈輸液中發生率較高,且一旦出現若處理不當很容易引起醫療糾紛,因而對此應加強預防護理,謹遵“防重于治”原則,加強新生兒輸液巡視及護理管理,盡可能降低新生兒輸液外滲發生概率,確保新生兒診療安全。一是提高輸液藥物配置質量。在用藥前應注意觀察藥物澄明度,將藥物放在光線充足位置處,檢查液體有無異物、沉淀,瓶身是否有裂紋、瓶身是否漏氣、蓋子是否松動等,若發現藥物存在異常應避免使用。二是加強輸液巡視。新生兒病情處于變化階段,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巡視,時刻注意患兒病情變化。特別是針對一些輸注治療特殊藥物患兒、病情較重患兒等,護理人員更要加強巡視,時刻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做到熟記患兒病情、特殊檢查、特殊用藥。三是嚴格執行靜脈輸液制度。輸液治療中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靜脈留置針輸液相關操作流程制度,依照無菌操作理念進行臨床輸液治療,且在輸液前確保遵循三查七對原則,做好自身及患兒清潔消毒工作,使用一次性輸液器和注射器,嚴格做到一人一針一管。
總之,加強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預防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提高家屬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胡麗莉.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情況調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統計,2018,25(06):417-419.
[2]林麗,謝春蓮,曾杰.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防止新生兒輸液外滲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8,38(11):1118-1120.
[3]曹明.品管圈活動對新生兒輸液外滲率的干預效果評價[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3):196-197.
[4]白鴿,李麗偉,孫麗娜.預見性護理聯合皮膚管理在新生兒靜脈輸液滲漏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9):211-2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