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美術課程回歸生活世界與體驗之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學美術課程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現今學生對于美術課程興趣的下降,使美術課程地位堪憂。本文對美術課程邏輯的矛盾、學生美術課堂習慣、課程評價導向性頑固等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基于生活世界與體驗之路的課程。讓中學美術課程融入生活世界,讓學生感受自然,感受周圍的環境,感受活著,感受生命的真諦。
關鍵詞:中學美術課程;生活世界;體驗;建構主義
當今的時代是創造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比拼全民素質的競爭時代,為了滿足這一時代的重大需要,20世紀之交,我們進行了新課程改革。新課改已經進行了快20年了,美術教育的改革成效如何呢?從各方面的情況看,我們仿佛沒有完成這樣的任務,各方面的情況令人擔憂。
1 中學美術課程需要被顛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關調研數據顯示,幼兒園熱愛美術的比例能夠達到90%以上,可見,美術自我表現的沖動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墒牵搅烁咧薪Y束的時候,熱愛美術的比例下降到5%??梢姡袑W階段是關鍵的變化轉折期,是熱愛美術的學生比例下降的最快最顯著的時期。培養熱愛美術的興趣一直是我們重要的教學目標,而目標與現實的落差是如此令人驚訝,這說明我們的中學美術課程存在著問題。
我們的美術課程地位也是令人擔憂的。美術課是尷尬的小三科。諸多的美術教育人士抱怨我們的美術課不被重視,而事實上我們的課程是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必修課,也就是說,美術課程已經是非常受到重視的。但為什么美術課會淪落成不被重視的小三科呢?怎么會淪落到如此的地位呢?是因為我們的美術教育效果沒有達成,我們的目標無法實現。
我們課程的邏輯是有矛盾的,在某種意義上是荒謬的,而我們堅持這種錯誤課程以及教學方法的習慣卻是頑固而又執著的。
課堂習慣也是非常頑固的,隨著后現代的情境主義興起,我們一再強調回到生活世界??墒乾F在的學校用安全等因素把學生鎖在教室里,這種課堂模式非常單一,簡直就堅不可摧,而美術課真的不適合這樣上;美術課應該到大自然中上、到工廠里上、到菜市場里上,這樣才能實現表現的藝術,如果沒有東西那怎么表現,全靠想象是不行的。
評價導向性的頑固。當我們評價某件作品時,當我們贊美一張好畫時,當我們示范作品時,當我們表揚學生時,當我們評價一系列暗示時的標準時,全部都是專業形式美標準。這標準評價在小學階段特別不對,因為這種評價和兒童心理學形成強烈沖突,這種評價等于是扭曲了兒童順應天性的發展。他沒有要往這個方向靠攏的時候,你就要求他這樣靠攏,實際上扼殺了他的興趣,因為他會發現他做不到,或者說你教給他的東西不屬于他,這種形式美法則的標準,尤其是在小學是特別不適用的。
2 在顛覆之中重建
2.1 生活世界與體驗的邏輯
美術課程是義務教育課程的一部分,義務教育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面向全體性,二是面向公民性。
義務教育全體性的特點,決定了我們應該將美術課題根植于我們的生活世界。從人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我們知道,藝術是與生活同在的。經驗與表現在生活世界中能取得聯系獲得共鳴,有助于自我的參與,具有更深的體驗性,經由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我們稱之為“基于個人理解的知識”。這種個人理解的知識,它是能夠運用終身的,成為具體的人的一部分,內化入了個人。
為什么我們這么強調生活世界呢?因為這個表現需要有自我經驗的支撐以及需要有比較緊密的情感聯系,越是我們感觸越深的事物我們往往能表現得更好,而來自生活世界的經驗為我們的美術表現創造了堅實的地基。
義務教育公民性的特點,決定了美術課程必須是為受教育者的人生服務,而生活世界中存在很多的課程資源是直接為人生服務的。
體驗實際上與生活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可以這么說,人們本身對認識和理解都有各自的獨特性,不一而足。王一川在他的《審美體驗論》中寫道:“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即身體力行,親身實踐?!盵1]這包含了兩種意思,一種是身體性,一種是親在性。
梅洛·龐蒂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向你開放的前提是你的身體向世界開放”,這說明我們要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我們身體首先要知覺系統開放,要知覺復蘇,要保持敏察的狀態。實際上我們人具有非常敏銳的知覺系統,只不過是被屏蔽了。
親在性強調回到現場,要親自在場。回到原來發生地會使我們這種體驗達到非常好的效果,也使我們的美術表現將非常地有力。親在性也告訴我們在美術活動中要強調制作性,比如說陶瓷欣賞課,不如我們自己去制作它。親在,親自去做它,去體驗它。
2.2 生活世界與體驗的課程重建
生活世界與體驗要求我們回到現場,那么生活世界和體驗的課程建設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基于生活世界的課程建構。民以食為天??芍澄镌谌粘I钪械闹匾?,我們可以在這上面建立一門食藝課,食品與廚藝的課。食品可以分為食品的選擇,食品的貯存與保鮮,食品的清洗與異味的去除。廚藝可以分為蔬菜的加工,肉禽蛋魚的加工,烹調技藝,廚具和廚房的衛生等等。
除了食物以外,我想大家都能夠了解到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當然就是衣服了。服飾的課程可分為衣料和服飾的品質鑒別,服裝的選購,服裝的洗滌,服裝的熨燙,服裝的保養,著裝與搭配,服裝的修補與自制等等。
說完衣的課程,接下來我們說說住的課程,提到住,大概想到的是房子。關于房子的課程,可分為室內、室外,室內可分為裝飾材料的選購,墻壁的修理,室內的空間安排,居室的布置,室內裝飾,居室的環境與健康,居室的日常維修及家電的使用等等。室外可以種些花花草草,當然也可以開些養狗、貓、鳥、魚及其他的小寵物的課程及寵物疾病的防治和防疫。
談完住的課程,再來談談行的課程,行可以去大自然,去春游、秋游,可以教騎自行車、游泳,去國際旅行,去法國盧浮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奧地利盔甲博物館等等,去感受文明世界的人文精神。總而言之,生活世界的課程建構無非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因地制課。
其次,是基于體驗的課程建構。以身體驗,用五感去體驗世界。如觀察的課程,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花,紫的、紅的、白的,觀察花的長出與衰落。聽的課程,如聽江上的清風,聽風吹過樹葉的婆娑聲。嗅的課程,如把眼睛蒙起來聞花香說花名,去傳統菜市場把眼睛蒙起來聞哪些地方是賣魚的,哪些地方是賣豬肉的。味的課程,如品嘗甜酸苦咸,品酒,品茶。觸的課程,如衣服的質感,擁抱,對父母的觸覺,可以用日記,拍照,發帖等方式記錄??傊?,體驗的課程就是要打開感覺系統,打開眼耳鼻舌身,去感受這個世界。
最后,傳統美術課程也不能忘,可以根據羅恩菲德的《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進行篩選題目,如樣式化前階段——4~7歲,我和我的母親、我和我的房屋等等。樣式化階段——7~9歲,動作;在地上跟我的朋友賽跑、跟小明玩球。理智萌芽階段——9~11歲,穿過馬路、走過一座橋等。推理的擬似寫實階段——11~13歲,農夫在暴風雨前回家,在池塘中釣魚等。青春期的危機——13~17歲,看電視、吃晚飯??傊?,傳統美術要以情境教學法,讓其有參與感。
3 結語
我們的中學美術課程必須融入生活世界。教師不可局限于教科書的內容,也不可局限校園和課堂環境。相反,他們應該根據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和走進自然為課程,創新美術教學內容。使其回歸到生活世界,把學生當人教而不是被灌輸的機器,讓他們感受活著的意義,體驗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王一川.審美體驗論[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302.
[2] 羅恩菲德(美).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3] 任靜.藝術設計源于生活體驗[J].大眾文藝,2015.
[4] 埃德蒙德·胡塞爾(德).生活世界現象學[M].倪梁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