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審美教育書簡》淺談席勒的美育觀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依據近十年來關于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從席勒的個人經歷及產生背景、游戲說、美育的內涵和現代意義這三個部分進行闡述。
關鍵詞:席勒;美育;《審美教育書簡》;游戲說
1 《審美教育書簡》產生及背景
《審美教育書簡》是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的代表作,是寫給丹麥王子克里斯謙公爵的27封信,提倡理性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秾徝澜逃龝啞肥乾F代性的審美批判的第一部綱領性文獻。席勒主張用藝術取代宗教。法國大革命后,社會各階層動蕩、思想意識發生巨大變化,對法國大革命的失望是其寫作《審美教育書簡》的主要原因。處在上層的所謂的文明階級懶散成性和性格敗壞的景象令人作嘔,下層階級又長期處于麻木不二、自我欺騙的狀態。他所處的時代上層腐朽、下層粗野,因此必須改革時代的性格,恢復人天性的完整性。
《審美教育書簡》的兩個邏輯起點,一是對其所處時代的精神狀況的批判,二是對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生活的年代歐洲工業化已成規模,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使分工更加明確,另一方面由于復雜的國家機器更加嚴格的等級劃分,把人們引向分裂,被束縛和壓抑著,背離了自然之道。席勒尖銳地批評了啟蒙運動時期“純粹的理性”,要想建立理想的社會、真正解決問題,物質條件已經有了,必須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上,缺少的道德條件從改造人的性格開始,既保證個體的自由,又要它的多樣性,從審美教育入手完善人的性格,人們可從中獲得安慰和寄托。藝術通過其游戲的特點來凈化人們,逐漸達到性格高尚化的目的,實現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協調。
康德與席勒都強調理想的人應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康德只是萌芽,更強調人的理性,而席勒則更強調人的感性。席勒才是真正的人類學美學家,他綜合了康德的美學思想,而且開啟了黑格爾把認識論美學、本體論美學和辯證法美學融為一體的思路,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是一脈相通的。席勒運用美學原理,用藝術改造人的靈魂,旨在實現人心靈自由的基礎上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2 席勒的游戲說
當時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即形式沖動和理性沖動,二者結合從自然的人走向理性的人,中間橋梁便是審美教育,它能喚起人的第三種沖動——游戲沖動。游戲沖動實現人性的自由,藝術的起源即“游戲沖動”擺脫任何外在形式和內在壓力,真心、真正、高興、主動地想做這件事情時就獲得了這種“游戲沖動”。它就是美的內容,也正是這種游戲沖動在物質與道德世界搭起了一座橋梁。游戲并不是單純的嬉鬧玩樂,它的重要概念是指人自由地創造審美的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把感性與理性、物質與精神、被動與主動結合統一起來才能實現人性的完美。人在游戲中調節兩種相反的沖動,它使感性與理性相互調和,體會到一種和諧的自由。所以席勒說:“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席勒用游戲說明美的特性,這在美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3 席勒審美教育觀念的當代意義
通過審美教育實現個人情感的滿足和人格的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達成社會的和諧發展。席勒的美學思想切合實際且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旨在實現每個社會成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審美化的教育理念日漸深入教育者的內心,美育也會滲透到其他學科。批判和繼承席勒的美育思想作為構建更科學的美育理論的起點,此書有巨大的參考價值。
席勒提出的是超現實審美之路,先改造人性,然后去溫和地改造社會,通過感覺、知覺的方式實現心理上的和諧自由,改造人的目的就是為了人本身,是對人感性的尊重,理性過分壓抑感性、情感和肉體,雖不過分暴力,但也是革命性的。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揭露了現代人性分裂和異化。資產階級造成的文明的弊病,壓抑理性,排斥感性,占統治地位的理性沖動受到限制,審美教育就是一座橋梁,讓兩種沖動相結合,審美教育讓個人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不會被某個主流覆蓋喪失個性,不以功利為目的彌合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縫隙。審美教育推廣的必要性,能夠使感性的人趨于理性、理性的人趨于感性,目的在于使二者和諧。
席勒提出建立一個審美王國——“烏托邦式美學”,他希望用美學改造現實,又希望保持繆斯王國的精神品質,不愿它淪落進庸俗的實用主義范疇,雖然批判了現實,卻無力提供一個好的解決之道;但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主張對受教育者要通過高尚的精神引導。在書中,他還論述了另一個很重要的范疇——觀照。觀照是審美的基本態度,是主體滿足需求后的一種主動狀態,人與宇宙是自然地聯系在一起的。當代中國物質產品日益豐富,精神卻極度匱乏,審美教育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它并非僅是一種欣賞教育或藝術的技能訓練。
席勒美學思想的整個核心是其人本主義自由觀,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其美學思想的靈魂和基本立足點著眼于對人性分裂狀態的克服,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審美教育必須經歷3個階段——物質狀態、審美狀態、道德狀態。在第一階段,人受自然的盲目必然性支配,是無理性的支配,第三階段是道德化、理性化的人。
沒有讀者就沒有文學的本文,現代社會缺乏欣賞藝術的人,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身是由于人們功利性太強,外部原因是都市發展快,人心浮躁。
參考文獻:
[1] 席勒(德).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 章啟群.新編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國軼穎.試論席勒“游戲說”[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
作者簡介:高晨(1995—),女,河南新鄉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藝術學理論專業,研究方向:美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