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區共同體精神重塑和城市共同體永續經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在共同體面臨人情淡漠,缺少歸屬感的困境,本文從“關系的設計”、“設計與故事”和“設計與日常性”三個設計理念出發,對社區共同體精神重塑和城市永續經營進行說明和舉例。
[關鍵詞]社區共同體;城市共同體;關系;故事;日常性
文章編號:2095-4085(2019)12-0027-02
社群主義主張每個人都存在于社會共同體中,國家是大共同體,社區,街道,城鎮是小共同體,社區是由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互幫互助,富有人情味的共同體,是城市和國家這種大共同體的基本組成單位。社區共同體是實踐共同體,是道德共同體,其核心是歸屬感,這就要求社區成員積極參與社區共同活動,秉持統一價值觀,維護當地文化特色。
現在社區共同體面臨人情淡漠,居民缺少歸屬感的困境,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由于傳統居住方式的改變,由血緣,地緣,單位制為核心的熟人社區變成了 “陌生人”組成的社區,原先的街坊鄰居互相了解,信任互助到現在社區各家各戶相對封閉,不常往來,互不了解。其次隨著科技發展,居民的休閑娛樂方式更加多樣化,由原先的閑聊嘮嗑等直接人際互動變成了電視手機等人機互動。再次當代社區配置越來越完善,社區基礎設施管理由物業提供,沒有了共同利益與自發性活動,居民參與程度大大降低。
隨著傳統社區精神的消亡,居民焦慮,缺少安全感與歸屬感,這并不能歸咎于經濟發展。對于社區居民來講,他們需要一個生活舒適,鄰里和睦,充滿人情味的社區。對于政府來講,只有小共同體穩定,城市國家這種大共同體才能穩定和諧。新型社區硬件設施提升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我們所需要的是積極探索社區營造,對社區精神進行重塑,從小共同體開始,擴大范圍,從而影響大共同體的形象與精神。
如何進行共同體精神重塑,下面將從“關系的設計”,“設計與故事”和“設計與日常性”三個設計理念對社區營造和城市永續經營設計進行說明。
“關系的設計”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社會不是由個人組成的,而是表示聯系和關系的總和。如果從“人無法獨自生存下去”這個觀點來考慮,對設計來說關系很重要。我們周圍的世界都是在各種關系之間的平衡上成立的。對此我們首先進行前期調研,對當地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了解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和居民構成,通過開展研討會,傾聽了解居民需求和意見。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無論社區還是城市,自然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人類基本都喜歡對自然盡一份力量,我們必須學習與自然維持共生的關系,打造有機空間,為其他生命留塊地。新加坡前國家總規劃師劉太格先生曾經說過:“搞規劃第一要了解的是市民對這城市的要求是什么,市民的要求是逐步的,規劃與土地預留是分不開的,一個規劃必須從大做到小,從遠期做到近期,從地下做到地上,先把重要的自然地點,對重要的原始森林保護區,沼澤地的保護,這些地方堅決不去動他?!?nbsp;我們希望隨著生態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人們也將承擔起對這個共同體的其他成員。例如植物,動物,水,高山,大地等的責任和義務。絕對不做不必要的人工設施,只選擇親切好用的設施,用減法的手法,盡量留下大的空地種植草皮和大樹,保留或者恢復大自然的原貌。從人與人的關系出發,社區公園內應設計一些大小不同的半開放空間,給居民舉辦各種活動提供場所,放置互動式及參與式的展示設計,創造出一個兼文化,休閑,教育,娛樂功能的公共空間。
“設計與故事”:故事與人的生活態度,社會的機制,人的記憶與大自然有著密切的關系。以故事為主題的設計應該是怎樣的呢?其關鍵在于社區原動力—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營造,例如高雄市對空白圍墻進行彩裝,邀請了周邊高校學生設計圖案,晚上用投影儀描出圖形白邊,白天再請居民帶著自己家人對圖案進行填色,親自參與進社區街道美化的活動中。自己動手做,讓每個人的小故事成為街道及城市歷史的一部分。傳統是社區的靈魂,全體居民應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因為它可以團結居民,進而呈現出社區的歷史和文化深度。最后應秉持社區營造不是由政府主導,而是居民共同策劃社區的藍圖,政府機構只負責支援的理念對社區進行活化。
“設計與日常性”:人們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日常中,對日常居民可接觸的事物進行設計才是最重要的設計。街道城市永續經營的課題關鍵就在于“日常性的設計”,改善公共空間的品質是引導都市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公共空間中,通常都會設置公共藝術品,形形色色的公共藝術也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公共藝術品可以成為當地居民辨識地點的參考,有些空間本身環境沒有任何引人之處,周邊建筑也毫無特色,因此需要一些當地居民可以辨識的目標,公共藝術扮演了這個角色,公共藝術可以給這個社區一個性格,使得住在這里的人覺得能融入他們所居住的環境,是群體認同要素里面重要的一部分。一個成功的公共藝術作品,必須配合城市空間特性,還要創造附近居民可以理解認同的意義,它不僅是為了改善公共空間的美觀,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藝術也成為群體的一部分,藝術品不僅存在于博物館里,而是變成大眾日常所接觸欣賞的一部分,居民可以觸及使用或者參與融入作品中,成為有生命的藝術,藝術的動能也就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公共藝術為社區街道城市帶來幽默,趣味,色彩以及個性。
建造彈性柔軟的社區共同體的目標在于恢復社區街道在城市化進程中淡化消失的親密感與歸屬感,讓居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擁有認同感,內心里有了“根”和“鄉愁”,進而維護城市和國家等大共同體的穩定和永續經營。
參考文獻:
[1]李敏鋒.淺析巴塞羅那城市空間革新[J].建材與裝飾,2018,(28):2.
[2]王蕾,袁中金.新加坡新市鎮規劃設計的探究與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09,(02):61-67.
[3]譚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共同體”理論的實踐旨歸[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111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