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互聯網實現路徑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的發展,探索普惠金融互聯網的實現路徑對推動農村地區普惠金融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分析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新疆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的面板數據,通過回歸分析了“傳統路徑”和“互聯網路徑”下普惠金融與互聯網路徑的顯著相關性,提出推動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 傳統金融 實現路徑
一、引言
201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改革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2014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互聯網對于普惠金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015 年中國“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發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發展普惠金融,要著力加強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服務”。2016年底國務院頒布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中明確指出“我國普惠金融的服務重點是小微企業、農民、貧困地區人群,要繼續發揮互聯網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有益推動作用,大力推進移動金融專項工程”。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區,如何克服普惠金融地區發展不均衡,破除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缺乏持續動力的障礙,更好得服務小微企業、農民、貧困地區人群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在分析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新疆農村地區2015-2018年金融服務覆蓋面、金融服務可得性等數據進行全面匯總統計,從普惠金融發展“傳統路徑”與“互聯網路徑”入手,設計變量進行實證分析,探索普惠金融互聯網實現路徑的可能性。
二、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普惠金融研究多集中在普惠金融內涵、發展水平測度、制約發展因素和發展對策建議等方面,對普惠金融實現路徑的探索研究較少。王金龍和喬成云(2014)認為互聯網能夠擺脫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達到長尾市場中的帕累托最優,從而實現“長尾”“馬太”和“鯰魚”效應,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載體。張明哲(2014)認為互聯網可以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盈利性”和普惠金融“普惠性”的矛盾沖突,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可持續性。婁飛鵬(2014)認為互聯網具有網絡覆蓋廣、綜合成本低、復制推廣快、信息儲量大的優勢,能夠有效地解決銀行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中所面臨的高成本、低收益、風險大的問題,互聯網是發展普惠金融的最佳選擇之一。陳申駿(2015)認為,普惠金融和互聯網發展息息相關,互聯網金融通過對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為拓寬普惠金融覆蓋面提供了有力的補充。朱民武(2015)認為普惠金融和互聯網具有相同的哲學邏輯,因此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對落后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的供給,改善農村地區和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的金融排斥現象。姜振水(2017)認為互聯網是我國未來推進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發展方向,運用互聯網數字技術可以改變中國傳統金融服務模式,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滲透率,彌補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缺失,進一步擴大“三農”金融服務的覆蓋面。
綜上所述,學者們都認為普惠金融發展應該致力于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互聯網能夠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弱勢群體和中、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載體。研究探索普惠金融互聯網實現路徑對推動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ㄒ唬┬陆r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普惠金融的發展體現在金融領域的多個方面,度量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數包含多個維度。2011年5月6日,普惠金融聯盟在發表了普惠金融核心指標(Core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Inclusion),從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使用情況維度設計了 5 項指標,分別為每萬成年人擁有的網點數、擁有網點的行政區占比、擁有網點的行政區人口占比、擁有存款賬戶的成年人占比和擁有貸款賬戶的成年人占比。結合新疆的實際情況,我們用每萬人擁有銀行網點數、每萬人擁有ATM機具、每萬人擁有POS終端來反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用人民幣存、貸款余額、銀行卡交易筆數及金額等反映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
1.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目前,新疆國有大型銀行省級機構均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中行、建行、交行同時在地州市二級分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金融物理網點向縣域、鄉鎮(團場)不斷延伸,其中銀行機構縣域及鄉鎮(團場)機構網點數2374個,占比68.28%,覆蓋率達到57.4%。截至2018年末,新疆農村地區有銀行業網點3848個,較上年同期增加117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銀行網點1.72個,同比增長18.78%。在機具設備方面,新疆農村地區每萬人擁有ATM機具10.48臺,較2017年增長54.12%;每萬人擁有POS終端220.61臺,較2017年增長11.02%。
2.農村銀行結算賬戶和銀行卡廣泛普及。在新疆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已經逐漸接受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截至2018年底,新疆農村地區累計發放銀行卡3666.74萬張,人均持卡2.05張,平均每人擁有2個個人銀行賬戶。新疆農村地區已經實現“人人有銀行卡、人人有結算賬戶”。新疆農村地區銀行卡業務交易金額16920.36億元,同比增長21.15%;網上銀行客戶677.59萬戶,同比增長16.59%;手機銀行客戶623.78萬戶,同比增長30.00%,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工具廣泛使用。
3.農村地區信貸投放力度顯著增強。新疆地區通過加強政策定向傳導,保證小微、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力度,農村地區信貸投放力度顯著增強。截至2018年底,銀行機構發放的專門支持普惠口徑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小再貸款達0.6億元;新疆農村地區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936.3億元,微型企業貸款余額達671.6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8.2%和21.2%,共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6.05萬戶、127.7億元,貸款累放覆蓋率達43.6%,有貸款需求覆蓋率90.4%,新疆農村地區信貸投放力度顯著增強。 ?。ǘ┬陆r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突出問題
1.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不均衡。傳統金融機構是以資金需求為導向設立金融服務網點的,金融服務網點多選擇設立在大中城市。新疆轄區農村地域廣闊,人口居住分散,農牧民受教育程度總體偏低,導致銀行機構在基層網點設置、支付終端機具管理、風險防控等方面工作量大,部分機構處于強化風險管理與減輕成本回收壓力的兩難境地,不愿在偏遠農村地區設立金融服務網點,導致新疆普惠金融地區發展嚴重不均衡。以金融服務可得性指標為例,新疆烏魯木齊每萬人擁有的銀行網點數(個)、每萬人擁有的POS終端數(臺)、每萬人擁有的ATM數(臺)、分別為3.58個、1421.70臺、27.55臺,是喀什地區的4.38倍、25.79倍、7.47倍是和田地區的6.14倍、39.79倍和11.05倍。
2.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缺乏持續動力。小微企業、農民、貧困地區人口是我國普惠金融的服務重點。這些客戶群體的特征就是需求數量多、需求層次低、創造的價值有限。以金融服務的使用指標為例,2018年南疆4地州銀行卡人均交易筆數和非現金交易筆數不足其他地區均值的1/3,人均個人消費貸款余額不足其他地區均值的1/4。新疆人均移動支付筆數最高的地區和最低的地區差距在15倍以上。南疆4地州作為新疆少數民族和貧困人口的聚居地,在目前傳統的金融體系下,發展普惠金融的成本大,持續發展普惠金融缺乏動力。
四、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互聯網實現路徑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本文從金融服務供給和金融服務需求兩方面構建評價指標。由于普惠金融的發展受到金融產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影響。一方面,金融供給跟不上金融需求會導致金融排斥;另一方面,金融需求低于金融供給會導致金融過剩,金融機構會進行業務調整,削減金融機構網點設置和從業人員?,F階段對從金融供給視角研究普惠金融的文獻有限。羅婷婷和張藝(2014)在問卷調查方式取得金融服務供給和需求的綜合評價基礎上,選取觀測指標,采取回歸分析法獲得金融服務供給和產出效率評價。任海泉等(2015)從普惠金融發展“傳統方式”與“互聯網方式”、“設施投入”與“設施產出”四個維度進行評價,通過金融服務供給與產出分析提出普惠金融互聯網發展的現實意義。
在新疆廣袤的農村,由于居民收入較低、集中度不高,地域偏遠,金融交易的成本大,農戶及農村小微企業面臨“金融排斥”??朔敖鹑谂懦狻庇袃蓷l可供選擇的基本途徑:一種是“傳統路徑”,通過進一步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改進交通基礎設施,增加自助金融服務終端等,為農戶及農村小微企業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另一種是“互聯網路徑”,發展互聯網移動支付,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移動支付方式為農戶及農村小微企業提供基礎金融服務。
本文借鑒羅婷婷和張藝(2014)和任海泉等(2015)的方法,選取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面板數據,從“傳統路徑”和“互聯網路徑”、“金融服務”和“金融供給”,分為兩類、四個維度進行評價分析。
2.指標選取。我們對2015-2018年新疆15個地州市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覆蓋面、金融服務可得性等數據進行全面匯總統計,從普惠金融發展“傳統路徑”與“互聯網路徑”入手,設計變量進行實證分析,探索普惠金融互聯網實現路徑的可能性。在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內在要求,又考慮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選取每萬人擁有的銀行網點數(x1)、每萬人擁有的ATM數(x2)描述普惠金融“傳統路徑”實現方式;選取網上支付客戶數(x3)、移動支付業務金額(x4)描述普惠金融“互聯網路徑”下金融服務的供給。
2017年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面向新疆25個普惠金融綜合試點地區的農民群眾開展了“新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調查樣本總數為1250個,以1:3:1的比例覆蓋高收入、中等收入及低收入農、牧民群體。調查顯示:新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在資金供給總量與方式上取得顯著成效,農村金融覆蓋程度大幅提高,但資金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資金供給不足仍是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紤]到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需求為貸款,存款增長是存款用于農村地區放貸的前提,因此選取人民幣存款增量(y1)、人民幣貸款增量(y2)指標作為因變量,反映金融服務需求。
?。ǘ┗貧w模型的構建
為消除原始數據單位量綱和數量級對分析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對6個變量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取對數,處理后的數據符合標準正態分布。運用Stata15.0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模型
?。ㄈ嵶C結果分析
1.傳統的銀行網點增加對人民幣存、貸款增長作用有限。模型顯示:在“傳統路徑”下,每萬人擁有的銀行網點數(x1)對人民幣存款增加額(y1)和貸款增加額(y2)的貢獻率不顯著。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資金供給不足,金融機構通過增設銀行網點數來解決農村地區資金供給不足效果不明顯。金融機構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保證小微、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落實專門支持普惠口徑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小再貸款,充分發揮普惠金融主力軍的作用。
2.“互聯網路徑”下,網上支付客戶數增加對人民幣存、貸款增長作用明顯?;ヂ摼W能夠提高弱勢群體和中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成為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的載體。模型顯示:在“互聯網路徑”下,網上支付客戶數(x3)每增加一單位人民幣存增加額(y1)和貸款增加額(y2)的分別增加1.33和1.46個單位,這明顯高于“傳統路徑”下每萬人擁有的ATM數(x4)對人民幣存增加額(y1)、貸款增加額(y2)的貢獻率。
3.在“傳統路徑”下,增設自助設備可以滿足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需求。模型顯示:每萬人擁有的ATM數(x2)每增加一個單位,人民幣存款增加額(y1)增漲0.25個單位,人民幣貸款增加額(y2)也增加0.25個單位。在目前傳統的金融體系下,發展普惠金融的成本大,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增設銀行自助設備來解決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供給。 4.“互聯網路徑”下,移動支付業務金額增長對人民幣存、貸款作用明顯。模型顯示:移動支付業務金額(x4)每增加一個單位,人民幣存款(y1)減少0.51個單位,人民幣貸款(y2)減少0.73個單位。新疆轄區廣泛開展的移動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已經深入到農村地區,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已經明顯影響到農村地區人民幣存、貸款業務。在“互聯網路徑”下客戶金融服務的自主參與度較高,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約束,通過“長尾效應”的積累,達到自身的帕累托最優。移動支付業務成本低,效率高、服務群體大眾化,也特別適合新疆地域廣闊,人口居住分散的農村地區。
綜上所述,“互聯網路徑”對普惠金融實現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克服“傳統路徑”下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地區發展不均衡、普惠金融成本高、可持續性不足的缺點,有效的發揮普惠金融“長尾效應”,擴大了“鯰魚效應”,進一步逐漸消除金融排斥,為新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機遇。
五、對新疆普惠金融互聯網實現路徑的建議
?。ㄒ唬嫿ǘ嘣幕ヂ摼W支付服務體系
緊密結合新疆特色行業發展需求,按照“互聯網支付+行業”的發展思路,在新疆旅游景區建立電子支付旅游示范景區,為發展“智慧”行業應用提供支付服務支持。開展公共繳費領域移動便民支付試點,選取部分地州開展通過集中繳費平臺繳納電費、天燃氣費、暖氣費和出租車行業手機二維碼支付試點。鼓勵銀行機構利用“訪惠聚”工作組駐地,建立銀行機構互聯網支付服務示范點,開展金融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示范活動,引導農村居民更多地使用移動支付工具辦理日常結算。
?。ǘ┌l揮好當地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作用
建立“互聯網+普惠金融”正向激勵機制,積極引導涉農金融機構探索“互聯網+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在成本可負擔的前提下,按照機會平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探索將金融服務的范圍擴展到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針對受制于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等主客觀因素,對難以市場化實現電子支付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地區,相關部門可考慮建立針對“互聯網+普惠金融”的區域試點等創新管理機制,采取“降成本、補收益”的方式,鼓勵金融機構整合內部資源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優質、有效的金融服務。
?。ㄈ┳⒅貏撔掳l展,加強風險防范
“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會呈現支付需求多樣化、支付場景豐富化、支付主體多元化等特點。我們要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去營造“互聯網+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的寬松環境。要充分意識到“互聯網+普惠金融”可能帶來的資金安全、信息安全、技術安全等方面的風險。由于小微企業、農民、貧困人群等是我國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傳統觀念和消費習慣在短時間內還難以改變,特別是在少數民族人口占比90%以上的南疆地區,受民族文化、消費習慣、傳統理念、語言文字障礙等因素制約,“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更要注重加強風險防范。
?。ㄋ模┮虻刂埔耍龊媒y籌規劃
我們要結合新疆普惠金融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特點,多措并舉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組織為新疆農村地區小微企業、農民、貧困地區人口提供多層次、全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發揮農業發展銀行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功能,提高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服務“三農”的能力。通過在南疆4地州和農村貧困地區布局村鎮銀行、小貸公司、金融租賃服務公司等金融組織機構,彌補新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不均衡、覆蓋率低的現象。
參考文獻:
[1]王金龍,喬成云.2014,《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與普惠金融的互動發展》.《新視野》第5期14-16頁.
[2]張明哲.2014,《普惠金融體系建設與網絡金融》.《金融教學與研究》第1期3-4頁.
[3]婁飛鵬.2014,《金融互聯網發展普惠金融的路徑選擇》.《金融與經濟》第4期33-36頁.
[4]陳申駿.2015,《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村小額信貸創新發展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及研究生論文,NO.C205678.
[5]朱民武.2015,《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思考——基于金融倫理與互聯網金融視角》.《現代經濟探索》第 1期68-72頁.
[6]姜振水.2017《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實現路徑》.《農村金融研究》第4期49-51.
[7]李東榮.2016,《深入推進“互聯網+普惠金融”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金融發展評論》第12期25-26頁.
[8]郭建偉.2017,《“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新疆探索》.《金融時報》01月24日.
[9]任海泉,梁繼鋒,郭文明,蘇強,何艷太.2015,《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實證研究——以朔州市為例》.《華北金融》,第12期52-57頁.
[10]馬紅,阿依努爾·依布熱依木,樊俊濤.2018,《新疆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分析——基于普惠金融發展指數》.《新疆財經》第10期15-26頁.
[11]羅婷婷,張藝.2014,《互聯網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實現路徑研究——基于重慶農村金融服務的調研》.《金融監管研究》第12期95-106頁.
[12]陸岷峰,吳建平.2016,《互聯網金融契合普惠金融發展研究——基于長尾理論指導下的視角分析》.《西部金融》第11期6-12頁.
[13]江瀚,向君.2015,《以移動互聯網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金融發展研究》第10期79-82頁.
?。ㄗ髡吖┞氂谥袊嗣胥y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27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