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當代少年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心理素質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基于種種原因,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對滯后。因此在農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是當務之急,尤其是對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更為顯著。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留守兒童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現在有關學生因品行、人格做出違法犯罪之事已成為整個社會十分重視并且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更多的還在于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他們的心理不夠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當代少年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心理素質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基于種種原因,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對滯后。因此在農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是當務之急,尤其是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尤其顯著,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1影響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這一時期的小學生身體快速發育,心理開始逐漸成熟。但是由于這個時期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淺,遇到事情欠缺考慮,辦事又容易沖動行事,常常會顧此失彼,不計后果,再加上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的問題,就會變的更加困難。從生活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的愿望、家長的期盼以及整個社會對學校的考評等,往往高于他們現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發育程度。使得他們的心理沖突和矛盾隨之出現,而這種沖突和矛盾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1.2來自家庭方面的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都到了大城市打工或者經商。因此在農村地區出現了一些現象:一方面,許多家長外出務工,這樣就導致了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小學生”。這些家長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或者送去比較近的城鎮住寄宿學?;蚴撬腿ネ泄?。孩子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自我約束力會很差;另一方面大部分農村家庭對教育問題重視程度不夠,當前農村中的年輕父母大多是初中畢業,有的甚至是小學都沒有畢業,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孩子與父母只是簡單和表面的交往,家長對孩子的在校學習情況很不關心,只要孩子在學校沒出事,老師不叫家長,就從來不會主動地去學校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有的家長甚至連孩子的班主任是誰都不知道,更別說能與孩子說說心理話,談談心,關心孩子們心理需求,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還有一方面是單親家庭,由于有些家長的思想觀念落后,就將自己因不幸婚姻帶來的負面情緒全部撒在孩子身上。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以體罰代替教育,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這些因素都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1.3來自學校方面的因素
現在很多學校還是崇尚“分數至上”,這樣就導致了學業變成了學生的負擔,教師之間的相互競爭變成惡性競爭,造成學生的學習緊張,產生學習壓力,甚至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這就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有部分農村學校,覺得藝術教育可有可無,甚至有的學校教師專業素質差,實踐活動少,往往像音樂、繪畫、體育這些課程讓語數外所代替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4來自社會方面的因素
社會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一是社會的陳規陋俗,街頭書刊、成人用品等社會環境,由于缺乏年齡限制體系來防止兒童接觸,所以兒童時常會接觸到色情以及暴力圖像產品等,盡管有時是出于偶然。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使心理防線脆弱的學生失去平衡,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二是“讀書無用論”的影響,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比較泛濫。不讀書也能賺錢的輿論在農村中流行,致使農村學校的畢業學生就業機會少等等;三是網絡在農村越來越流行,農村網吧管理不良,家長對網絡知識的匱乏,常引發農村學生的偷盜、離家出走的一系列問題。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具備了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真正的健康。由于農村的現實條件,年輕父母出去打工或經商,導致現在農村的“留守小學生”更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自制力等方面就會遇到或是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不愿意學習,自控能力欠缺,出現逃學、打架甚至離家出走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嚴重的會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強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2.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心理
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生是學生群體中最易產生負面心理的群體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能夠正確面對和處理問題,不會采取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健康的心理狀態下,他們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且愿意與外界溝通。
2.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變化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其實這個過程教師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促進了自身的成長變化。讓教師能夠正確理解心理和品德的關系,認識到自身的文化素養對學生的影響,能夠理解和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溝通,做學生的心理疏導師。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心理健康工作開展得更好。
2.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會在家庭中滲透,讓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而且有意識地遵循孩子們的學習心理規律,從而達到健康心理給整個家庭帶來集體的積極向上的氛圍,這樣孩子們就會生活在更加寬松健康的環境中。孩子的文化知識和心理素質得以不斷地增長,無形中也會影響其父母的文化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提高整個農村的文化氛圍和心理健康水平。
3農村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從學校入手,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是學生人格和心理發展的基礎。首先要求教師精心準備課堂需要講授的內容,能夠把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事情聯系起來,從而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使學生們能更融入課堂;其次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不會因為成績好壞而對他們差別對待,能夠平等地對待,成績低的學生多一點微笑,多一份幫助和鼓勵,而不是批評、諷刺、羞辱或謾罵;再次,教師要以良好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對待每一位學生,千萬不能因為自身原因引起的不愉快而遷怒到學生;最后,教師在課堂中應該幫助和關注后進生,理解他們、寬容他們,從而達到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只有教師們共同努力,真真實實地幫學生們解決問題,才能最終達到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標,引導他們健康地學習和生活。
3.2轉變教育觀念,構建良好的心理環境
首先改變“分數至上”觀念,學校不應該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還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習能力差點學生,教師應該對他們有起碼的尊重和理解,平等地對待他們,包容他們的弱點,發現他們的優點或者特長,在生活學習上幫助他們,給他們發表自己意見和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有充分的獲得感、存在感,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關愛和平等,防止產生厭學、逃學現象。
3.3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邀請外界心理輔導醫生或是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定期開展不同專題的心理健康講座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且在校內開設專門的心理資料閱覽室,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安排有經驗的心理輔導老師對他們進行心理學的一些初淺知識的傳授,讓他們掌握心理健康的有關標準,以達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的目的。并且老師會給這些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定期回訪孩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開設心理資料閱覽室,讓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報紙、雜志、書籍以及觀看相關視頻等資料,使學生們能夠達到自我的提升,同時也可以有效地促進和提高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水平。
3.4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日?;顒又?
小學生日常活動中蘊藏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掌聲,尤其是孩子。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們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想成為一個好孩子,家庭教育就要讓孩子有“我是好孩子”的感覺。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當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感到你對他無盡的關懷與愛護,那是他們學習和生活最大的動力。
4結束語
當代少年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心理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因此,加強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總之,要共同努力,改善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小學生的人格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優良心理品質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38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