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從句習得的理論嬗變與研究展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關系從句蘊含著復雜的句法、語義和語用信息,其跨語言的類型差異往往成為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難點。早期的習得理論主要從語言類型學的視角探究關系從句的主賓不對稱及其加工優勢,近年來的研究呈現多維度、跨學科的態勢,研究的視角經歷了從認知加工到神經科學的轉換,研究的方法趨于多樣性而更為完善,為認識關系從句的習得規律提供了新的證據。
[關鍵詞]關系從句;理論嬗變;研究展望;語言習得
[中圖分類號]H3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9)02-0093-05
Abstract:Relative clau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information encoded therein, with their cross-linguistic typological differences likely to cause difficulties for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ers. The early acquisition theories focused on the subject-object asymmetry of relative clauses and their respective processing advantages from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multi-dimensio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trends in the stud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wit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shifted from cognitive processing to neuroscience.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have also improved with more diversified and perfected design, bringing fresh evidence for shedding light on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Key words:relative clauses; theoretical evolution; research outlook; language acquisition
關系從句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語言現象,體現了自然語言的遞歸性特征,在語法理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成為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1]。然而,由于關系從句蘊含著復雜的句法、語義和語用信息,其跨語言的類型差異往往成為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難點。自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外對關系從句的理論和習得與加工的研究成果漸趨豐富。在理論假說的探究之外,基于關系從句習得的實證研究也層出不窮。從其理論基礎看,關系從句習得的研究主要著眼于語言類型學、認知加工理論和心理語言學視角,近年來的研究呈現多維度、跨學科的趨勢。本文將以關系從句習得的理論視角為切入點,在分析該領域研究現狀和進展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語言類型學視角
語言類型學認為,對人類語言機制和規則所做的任何總結和概括均需經過跨語言的驗證,對某一具體語言的特點進行的描述亦需建立在跨語言的共性和類型分類的基礎上[2]。關系從句在自然語言中的共性特征及其類型差異成為二語習得研究者關注的話題,相關的實證研究對揭示這一語言現象背后的人類語言習得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ㄒ唬╆P系從句習得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
在關系從句的習得研究中,主賓不對稱現象較早受到了研究者的注意。例如,Keenan和Comrie對不同類型的50多種語言進行了詳細對比和深入研究,發現主語關系從句存在普遍性和最易習得性,認為主語關系從句是一種無標記的關系從句類型,其他類型關系從句(如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的習得難度要高于主語關系從句。這兩位學者經研究發現如下習得順序:主語(SU)>直接賓語(DO)>間接賓語(IO)>介詞賓語(OP)>屬格(GEN)>比較賓語(OCOMP)。其中,“>”表示可及性程度在層級中的遞減關系。Keenan和Comrie將此習得順序命名為“名詞短語可及性假設”(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NPAH)[3]。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標記程度是影響關系從句習得中主賓不對稱的重要因素,早期的研究大多證實了該假設的這一預測。例如,根據Gass和Ard的研究,二語學習者在習得標記度較高的介詞賓語關系從句時容易出現重復性代詞的錯誤[4]。如,在“…the women that I gave the book to her”中,“her”便屬于一種重復性代詞,這種類型的代詞使用錯誤卻很少出現在標記性較低的關系從句中。Hyltenstam對母語為西班牙語、芬蘭語、希臘語和波斯語的受試者習得瑞典語關系從句的情況進行了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結果,即受試者口語表達中的關系從句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重復性代詞,比較賓語關系從句中的重復性代詞最多,而主語關系從句中的重復性代詞最少[5]。
上述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佐證了主語關系從句在二語習得中的加工優勢,但一方面,名詞短語可及性假設有著重語言規律描述而輕深度解釋的缺陷,特別是標記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得這一理論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不易操作的問題,并且語言中其他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也不容忽視;另一方面,早期的研究以印歐語言的習得為主,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大,該假設的預測也受到了一些質疑。例如,從類型學的角度看,英漢兩種語言的關系從句屬于完全不同的類型,前者屬于右偏置類型,后者屬于左偏置類型,英語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未必與漢語習得的情況一致。從實證研究的情況看,二語學習者在習得漢語的關系從句時,主語從句的加工優勢受到了質疑[6]。 ?。ǘ┲髻e不對稱與生命性取向
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具有復雜的成因,除了賓語從句類型的標記程度以外,關系從句先行詞的生命性取向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名詞短語的生命性反映了學習者語義層面的理解對關系從句習得和加工的影響,而不同的生命格局對關系從句的理解具有調節作用,從這一角度出發進行的研究對認識主賓不對稱現象的成因有著新的啟示。近年來研究者開始基于生命性取向研究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例如,在Ozeki和Shirai的研究中,受試者的母語背景分別為英語、漢語和朝鮮語,結果顯示,受試者在習得日語主語關系從句時的難度與賓語關系從句相差不大。該研究同時發現,關系從句先行詞的生命性對母語為英語和漢語的學習者產生了影響[7]。從生命性語義線索的角度分析,學習者之所以首先習得主語關系從句,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主語具有施事(agent)的語義角色,在信息處理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容易被儲存和提取。國內學者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發現了生命性所起的效應。李金滿和王同順研究了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關系從句的情況,發現盡管生命性無主效應,但它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沖擊甚至抵消可及性影響力的發揮:當先行詞為無生命名詞時,主、賓兩種關系從句的使用頻率無顯著性差異;但當從句內名詞同時為有生命時,則與可及性相悖,表現出賓語關系從句的高使用率[1]。
不過,也有一些研究得出的結論與此相反。例如,在Okugiri的兩項研究中,英語本族語者和操日語的英語學習者均能在書面語中頻繁使用英語的主語關系從句,先行詞的生命性取向對此沒有產生影響。相對而言,賓語關系從句出現的頻率不高,英語本族語者會在先行詞為無生命特征的情況下使用賓語關系從句,日本學生則幾乎不使用賓語關系從句[8-9]。
由此可見,主賓不對稱現象與先行詞生命性語義線索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目前的研究還不足以揭示其內在的規律。正如Gass所指出的那樣,關系從句的習得順序雖然總體符合NPAH的預測,但語義因素和語言類型差異的作用使得關系從句的習得比早期預想的更為復雜[10]。
二、認知加工視角
認知加工理論是近年來二語習得領域備受關注的研究派別,該理論強調人與客觀環境的互動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認為人的語言能力與其一般認知能力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別,語言結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經驗結構或概念結構,兩者有著較高的對應性或像似性。關系從句的遞歸性和復雜性特征恰恰反映了這一認知過程,成為近年來語言習得研究者深入探討的話題。
?。ㄒ唬┯楷F論的結構距離觀
涌現論(Emergentism)也稱自然發生論,是基于對非線性系統發展規律的觀察而形成的一種認知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的發展具有非線性特征,語言的習得是自然發生的一種現象[11]。根據這一觀點,關系從句的復雜性是由更為簡單和基本的語言單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句法結構。涌現論的代表人物O’Grady從突顯性和結構距離兩個方面闡述了關系從句的習得問題,其所謂的突顯性是指先行詞在關系從句中論元位置的顯著性,而結構距離則指填充詞與關系從句中空位之間的依存距離。根據O’Grady的“結構距離假設”(Structural Distance Hypothesis),關系從句句法結構的復雜程度取決于待整合成分在句法層級中的距離,若待整合內容之間的距離越遠,相隔的句法節點越多,則加工所需的代價越大[12]。在漢語中突顯性因素指向主語關系從句加工優勢,距離因素恰好相反;而在英語中,兩種因素共同決定了主語關系從句較之于賓語關系從句的加工優勢?;谶@一認識,O’Grady 認為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在語言中并不具有普遍性。
“結構距離假設”的提出有助于人們重新審視關系從句內部復雜的加工過程,為關系從句習得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圍繞關系從句開展的一些實證研究對該假設的預測進行了驗證。例如,Lee K.O. 和Lee S.Y.的研究發現,雙語兒童習得朝鮮語關系從句的情況符合結構距離假設的預測,主語關系從句比賓語關系從句更容易理解[13]。不過,研究者同時指出,結構距離并非影響關系從句習得的唯一變量,目的語本身所特有的一些因素也應考慮在內。
?。ǘ┻B通論的感知難度觀
連通論(Connectionism)是指通過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一系列特征而開展的一種研究范式,其目的在于更加科學地揭示人的認知行為。早在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開始從連通論所提出的認知神經網絡視角探究關系從句的習得。例如,Kuno從人類記憶系統的感知能力出發,根據先行詞在主句中充當的成分來分類而提出了“感知難度假設”(Perceptual Difficulty Hypothesis)[14]。他認為,若從句嵌于主句的中間位置,則句子解析過程因受限于人的短時記憶而變得困難,此類關系從句不易于加工和習得;而當從句的位置處于句首或句末時由于沒有中斷主句,對習得者記憶系統的挑戰較小,因此使用和習得起來理應相對容易。按此假說,關系從句習得遵循如下規律:OS(OO)> SS(SO)(字母對中第一、二個字母分別代表先行詞在主句中及關系從句中所處位置,“>”代表習得先后順序)。例如:
?。?)內嵌式
The cheese that the rat that the cat chased ate was rotten.
(2)外嵌式
The cat chased the rat that ate the cheese that was rotten.
這里的例(1)屬于SS型,主語關系從句嵌入在主句的主語位置,例(2)則屬于OS型,主語關系從句則嵌入了主句的賓語位置。后者由于沒有分割主句,對人的短時記憶挑戰較小,因而更易于加工與理解。
針對感知難度假設的預測,一些研究者對此進行了驗證。例如,在Izumi的研究中,受試者為來自阿拉伯語、漢語、法語等12種母語背景的英語學習者,研究發現嵌入賓語位置的關系從句比嵌入主語位置的關系從句更容易習得,研究結果與感知難度假設的預測基本一致[15]。該研究還發現,感知難度假設與名詞短語可及性假設具有互補關系,兩者的結合對關系從句習得難度的預測更具準確性。不過,蔣秀玲以中國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發現這兩個假設所做的預測并不完全準確,它們之間的互補性并不十分嚴格[16]。 三、心理語言學視角
心理語言學是一門基于實驗方法的交叉學科和研究范式,從這一視角出發對關系從句習得進行的研究著重考察語言的理解機制及其歧義消解策略,而這是上述涌現論和連通論的方法所無法解答的。無論是涌現論的結構距離假說還是連通論的感知難度假說,兩者都局限于解釋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難以透過關系從句的掛靠偏向與工作記憶的作用來認識語言理解中的歧義消解策略。
?。ㄒ唬╆P系從句的掛靠偏向
從句法結構來看,關系從句與中心詞之間通常存在比較穩定的掛靠關系,理解時一般不會產生歧義。不過,在某些情況下關系從句的前面存在兩個名詞短語,關系從句與中心詞之間的掛靠關系存在不確定性,學習者需要借助句法策略和語義策略對這類關系從句進行歧義消解,否則就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例如:
Someone shot the servant of the actress who was on the balcony.
在這里,關系從句who was on the balcony可以掛靠前面的名詞短語the servant或the actress, 從而產生兩種不同的理解意義。Gibson等提出的參數化加工模型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解釋[17]。根據這一理論假設,關系從句的掛靠偏向取決于兩個競爭性因素:時近原則和謂詞鄰近原則。時近原則反映了工作記憶的要求,即在符合語法規則的情況下,關系從句應掛靠于最遲加工過的短語。而根據謂詞鄰近原則,關系從句應掛靠于結構上與謂語盡可能毗鄰的名詞短語。Gibson等認為,在不同語序類型的語言中,時近原則和謂詞鄰近原則會發揮不同的作用。例如,西班牙語和法語的語序允許副詞出現在謂詞和賓語之間,這兩種語言的關系從句掛靠關系具有很強的謂詞鄰近取向。而在英語和挪威語中,謂詞和賓語之間不允許出現副詞,這兩種語言關系從句的掛靠偏向更多受時近原則的影響。
?。ǘ┕ぷ饔洃浀淖饔?
關系從句結構的復雜性和掛靠取向的差異對二語學習者的工作記憶容量提出了挑戰。就關系從句的加工與工作記憶的關系而言,Gibson的句法預測局域理論認為,關系從句加工需要借助短時記憶存儲最初的信息,再將隨后出現的信息融入其中[18]。另外,追蹤句子的句法中心詞也會占用部分存儲資源, 要在之后出現的名詞短語與其中心詞之間建立聯系則離不開對資源的整合,而整合的難度取決于待整合的成分之間的距離[19]。由此可以看出,在關系從句的加工過程中,工作記憶容量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工作記憶容量的不足將影響學習者對存儲資源的整合,進而影響其對句子歧義的消解。圍繞這一問題,學者們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例如,Hopp的研究發現,工作記憶容量較高的二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復雜的句子(如關系從句)分析方面與本族語者沒有顯著差異,受試者工作記憶容量方面的個體差異則與其所采用的句法分析策略呈顯著的相關性[20]。Kim和Christianson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高級水平的二語學習者在理解關系從句的歧義結構時所使用的加工策略與本族語組和母語組受試所使用的策略沒有本質差異,但受試者工作記憶容量的不同對加工策略的選擇具有顯著影響[21]。
上述研究說明,工作記憶存儲和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學習者在特定的時間內加工復雜的關系從句時往往受到工作記憶容量的制約。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工作記憶在成人二語學習者句法加工中的作用目前仍有分歧,未來這方面的研究應該從句法層面轉移至語篇層面[22-23]。
四、研究展望
?。ㄒ唬┚浞āZ用界面的研究趨勢
以往的關系從句習得研究對句法—語義界面的因素給予了比較充分的關注,相對忽視了關系從句所蘊含的語用因素。句法和語用在語言中具有互補性,要理解關系從句習得的本質和內在規律,就必須對這兩個領域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在關系從句中,名詞短語與先行詞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通過信息編碼方式實現的,如話題、焦點等。就關系從句的習得而言,名詞短語的話題性是一個影響其加工難易度的重要因素。根據Mak等提出的話題性假說(Topichood Hypothesis),關系從句中充當主語的往往是最具有話題性的成分[24]。通常情況下,關系從句的主語由從句的先行詞充當,這是因為先行詞具有關系從句的話題功能。不過,如果關系從句中的名詞短語具有話題性,先行詞就失去充當從句主語的優勢。Mak等采用實驗方法對話題性假說的預測進行了驗證,證實了話題性因素在第一語言關系從句加工中的作用[25]。
話題性假說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釋了關系從句加工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但從二語習得視角開展的實證研究還非常鮮見,基于句法—語用界面的研究將會對這一領域的探索帶來新的發現。
?。ǘ┛鐚W科研究的熱點走向
關系從句習得的跨學科研究成為近年來的一個新的趨勢。早期的行為實驗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關系從句加工的反應時間、理解模式和歧義消解等問題進行了有效探究,但卻難以探察學習者大腦語言處理機制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研究者開始從生理學、神經科學和病理學的視角探究關系從句的習得問題。隨著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s)、功能性磁共振技術 (fMRI)、神經病理學分析方法的引入,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范式在第一語言關系從句的習得方面已經比較成熟,對第二語言的關系從句習得研究來說同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以神經認知科學領域的進展為例,王慧莉等采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考察了漢英雙語者英語關系從句的加工過程。該研究基于語言加工的實時監測及腦區活動的特征,佐證了漢英雙語者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主賓不對稱現象,進一步證實了英語主語關系從句的加工優勢[26]。胡曉丹的研究同樣采用了相關電位技術,發現高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主、賓語關系從句之間的差異非常敏感,這與英語本族語者的情況相似;低水平的英語學習者雖然能夠理解關系從句,但在加工過程中難以明確區分主語關系從句和賓語關系從句[27]。這兩項研究以神經網絡和腦電位的分布為切入點,為關系從句的習得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學的證據,有利于揭示關系從句習得的心理過程與生理制約,為進一步破解關系從句習得的奧秘提供了新的跨學科視角。 五、結語
關系從句習得的理論假設經歷了不斷驗證的過程,雖然已有的研究結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在不同程度上為認識語言的認知機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使人們對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習得規律的認識更近一步。需要指出的是,關系從句的習得涉及許多復雜的因素,尚有許多待解之謎,相關的理論需要進一步完善,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斷優化。目前的理論假說大多圍繞關系從句習得中的加工優勢展開,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一些其他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如關系從句習得的動態發展問題,以及關系從句使用中的回避現象等。另外,由于關系從句習得研究過多依賴理解性語料,基于產出性語料的研究還不夠充分,所以導致相關的理論闡釋不夠全面,難以真正揭示關系從句習得的內在規律。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從多學科的視角,結合不同語言的結構特征,在更廣泛的領域內驗證已有假說,為完善關系從句習得的理論提供更為科學的證據。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19YJA740074);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6CWZJ16)
[收稿日期]2019-04-02
[作者簡介]尹洪山(1967-),男,山東濟南人,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
[參考文獻]
李金滿,王同順.當可及性遇到生命性:中國學習者英語關系從句使用行為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 (3):198-205.
劉丹青. 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3(4):5-12.
Keenan E, Comrie B.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J]. Linguistic Inquiry, 1977(8): 63-99.
Gass S, Ard J. Second language and the ontology of language universals[M] // Rutherford, W E. Typological Universal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4.
Hyltenstam K. The use of typological markedness conditions as predi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case of pronominal copies in relative clauses[M]// Andersen R. Second language: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4.
張秋杭.從漢語關系從句看AH假設和通格假設[J].外語學刊,2015(6):69-74.
Ozeki H, Shirai Y. Does the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predict the difficulty order in the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relative clause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2): 169-196.
Okugiri M. The animacy statu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relative clauses in written language by Japanese learners[M]// Tokyo Daigaku Paul Rossiter Kyōju Taikan Kinen Shuppan Iinkai. West to East, East to West: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Education Dedicated to Professor Rossiter on His Retirement. Seibido, Tokyo, 2012a: 135-156.
Okugiri M. The Acquisition of the Discoursal Properties of English Relative Constructions by Japanese Learners[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2012b.
Gass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M].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賈光茂.涌現論視角下英語關系從句的習得[J].現代外語,2014 (1):85-94.
O’Grady W, Lee M, Choo M. A subject-object asymmetry in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in Korean as a second languag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3(3): 433-448.
Lee K O, Lee S Y. Korean-Chinese Bilingual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Korean Relative Clauses: Rethinking of the Structural Distance Hypothesis[J]. Language Research, 2004,40:1059-1080. Kuno S. The po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and conjunctions[J]. Linguistic Inquiry, 1974(1):117-136.
Izumi S. Processing difficulty in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by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Language Learning, 2003(2):285-323.
蔣秀玲.可及性遞進階假設與感知難度假設互補性再考察[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1(2):17-21.
Gibson E. et al. Recency preferences in the human sentence processing mechanism[J]. Cognition, 1996(1): 23-59.
Gibson E. Syntactic complexity: Locality of syntactic dependencies[J]. Cognition, 1998(68): 1-75.
戴運財.工作記憶與教學方式在英語關系從句習得中的作用[J].外語學刊,2011(2):96-100.
Hopp H. Working Memory Effects in the L2 Processing of Ambiguous[J].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4(3): 250-278.
Kim J H, Christianson K. Working memory effects on L1 and L2 processing of ambiguous relative clauses by Korean L2 learners of English[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17(3): 365-388.
Juffs A. Working Memory and Sentence Processing: A Commentary[M]// Wen Z. et al. Working Mem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5.
易保樹,倪傳斌.《二語習得和加工中的工作記憶》評介[J].中國外語教育,2017(1):91-94.
Mak W M, Vonk W, Schriefers, H. Animacy in processing relative clauses: The hikers that rocks crush[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6, 54: 466-490.
Mak W. M, Vonk W, Schriefers H.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relative clause processing[J]. Memory & Cognition, 2008(1): 170-181.
王慧莉,等.漢英雙語者英語關系從句加工的ERP研究[J].中國應用語言學,2015(1):3-33.
胡曉丹.高低水平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關系從句加工的ERP研究[D].南京
[責任編輯 祁麗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7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