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對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及預防相關措施應用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治的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共150例,隨機分為I、II、III組,3組患者應用不同的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措施,對血栓形成結果進行對比觀察。結果:I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II組患者發生概率為0,III組患者發生率為4%,其中I、II組患者組間對比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各組的術后D-二聚體 ( D-Dimer)均相較于組前高,同時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定量(FIB)均有一定程度提升,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降低,組間D-二聚體量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通常對于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長時間的靜止會導致患者下肢的深靜脈血栓發生,應該通過一系列措施進行避免,一旦有癥狀出現及時檢查,及時干預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
  【關鍵詞】:婦科;盆腔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
  【中圖分類號】R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下肢深靜脈血栓( LEDVT)是臨床常見病癥類型之一,會導致患者的下肢疼痛,皮膚出現腫脹溫度異常升高[1],嚴重者會因為血栓的脫落產生肺部梗阻的情況,對呼吸、循環造成阻礙,引起生命健康的威脅,是婦科患者常見的臨床并發癥的一種,有較高的發病率及致死率,因此對于婦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應該通過適當的措施減少病情發生的可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治的婦科盆腔手術患者共150例,隨機分為I、II、III組,患者年齡分布為46-74歲,平均年齡分布為(54.35±2.45)歲,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前的彩超檢查確定無下肢靜脈血栓,同時各項血液指標正常,排除術前有急性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以及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在術前一周內對患者的多項血液指標進行常規檢查,包括患
  者的凝血4項、D-二聚體、雙下肢深淺靜脈彩超等,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I、II、III3組,每組患者50例,所有觀察組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更加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方,根據中國的傳統醫學(由武漢傳統的中國醫藥藥房第一醫院提供)基礎上應用處方如下:黃芪20g,當歸、川牛膝各15g,紅花、桃仁 、川芎 、赤芍、乳香各10g,清水浸泡煎半小時后,以武火后以文火煎煮半小時,倒出藥液后再次煎煮,放入高沒清水適量,混合兩種藥液,每日口服2次、 1 劑,飯后服用。 I組患者應用抗血栓梯度彈力襪 ( GCS),術日開始穿彈力襪,穿至恢復正?;顒蛹俺鲈呵?,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隔8h將患者的彈力襪取下,同時檢查患者的皮膚狀況,判斷患者的彈力襪是否在正常的位置。II組患者應用抗血栓梯度彈力襪 ( GCS)、低分子肝素 ( LMWH)組合,在I組基礎上加用LMWH,定期定量進行注射,量為0. 4 ml / 次,1 次 / d,在術后12h之后開始注射,同時觀察患者的注射部位的皮膚狀況,是否有淤青以及出血的情況發生。III組患者應用抗血栓梯度彈力襪 ( GCS) 、間歇充氣加壓泵裝置 ( IPC)組合的形式,在I組患者的基礎上加以間歇充氣加壓泵裝置 ( IPC)應用,同時對患者術后的下地活動狀況進行觀察。保證患者的氣泵的良好運行狀況,避免出現電源的脫落,觀察患者的皮膚及溫度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患者的血液常規項目、凝血4項、D-二聚體及雙下肢深淺靜脈彩超、髂靜脈彩超等,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如果有相關情況出現,應該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通過軟件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通過卡方進行驗證,計量資料通過()表示,通過t驗證,如果組間有統計學差異,則P<0.05。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對比
  對比可見,I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共1例,發生率為2%,II組患者發生概率為0,III組患者共發生下肢靜脈血栓2例,發生率為4%,其中I、II組患者組間對比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II、III組及I、III組間對比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2.2 三組患者術前、后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通過對比各組間的術后D-二聚體 ( D-Dimer)可見,各組的術后D-二聚體 ( D-Dimer)均相較于組前高,同時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定量(FIB)均有一定程度提升,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降低,組間D-二聚體量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有報道表明經方加減或自擬方劑加減聯合西醫治療均較好的治療效果[2]。導致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為血液的流動緩慢,造成血脂濃度增高,血液處于高凝結狀態,血液的流動速度變化,導致術后 DVT發生的概率增加,通常情況下,高齡、肥胖、糖尿病等都會一定程度引起 DVT的發生。婦科手術后盆腔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是脈沖引起的血瘀,氣虛、血虛、動脈瘀血阻滯脈道,氣與血相輔相成,多數學者認為氣血、營血回流障礙是本病的初始疾病的病因,瘀血為疾病的基本發病機理。靜脈阻塞,無法通行,影響體液輸布,水津不循常道,外溢為濕,流注于肌膚則腫,氣血虛弱瘀血于動脈和靜脈阻滯脈絡。有研究結果顯示,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對深靜脈血栓進行避免,常見的預防方法包括物理預防方法以及藥物的預防方法[3],物理的預防方法是通過對早期癥狀觀察后針對性提供治療措施,實現深靜脈血栓早期的預防,彈力襪可以形成循序遞減的壓力,從而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血流的促進作用,將下肢靜脈泵及整體靜脈血容量的承載降低,對靜脈系統淤血情況有效緩解避免,減少下肢靜脈及靜脈瓣膜承受的實際壓力,避免因為瓣膜的破裂導致血液的回流發生,防止因為凝血因子的作用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情況,通過間歇的壓力泵可以形成對于下肢靜脈回流速度的提升,壓力梯度的逐漸增加作用于患者的側肢可以形成血液、淋巴液向近心端的趨進,從而對靜脈血液的瘀滯有效避免,促進血液的排除,促進脈沖式的血流形成,對凝血因子的聚集有效預防,減少血栓發生的可能,最終實現降低血栓發生的目的。本次研究中,I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II組患者發生概率為0,III組患者發生率為4%,其中I、II組患者組間對比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各組的術后D-二聚體 ( D-Dimer)均相較于組前高,組間D-二聚體量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綜上所述,通常對于婦科盆腔手術患者長時間的靜止會導致患者下肢的深靜脈血栓發生,應該通過一系列措施進行避免,一旦有癥狀出現及時檢查,及時干預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
  參考文獻
  湯婧.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養生保健指南,2019,(17):63.
  李娜.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和康復[J].雙足與保健,2018,(14):118-119.
  解連英.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健康周刊,2018,(1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7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