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  > 中國論文網 > 
  • 醫學論文  > 
  • 分析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中不同鼻腔黏膜瓣處理方法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臨床效果

分析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中不同鼻腔黏膜瓣處理方法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臨床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中不同鼻腔黏膜瓣處理方法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80眼)慢性淚囊炎患者, 采用信封隨機分組模式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 各40例(40眼)。兩組均采用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 常規組采用常規鼻腔黏膜瓣處理方法, 實驗組采用“Y”型黏膜瓣方理方法。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97.5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82.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淚囊炎患者給予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Y”型黏膜瓣治療, 便于覆蓋裸露的骨創面, 可提高疾病治愈率, 值得采納。
  【關鍵詞】 慢性淚囊炎;鼻腔黏膜瓣;鼻腔淚囊吻合術;鼻內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39
  近些年來鼻內鏡技術不斷發展進步, 導致鼻腔淚囊吻合術也獲得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 實際治療時應幫助患者開放吻合口, 對吻合口開放造成影響的因素包括吻合口形成瘢痕, 使得吻合口逐漸閉鎖, 這是由于將淚囊開放時具有較大的骨面創傷情況[1-3]。本次研究將80例慢性淚囊炎患者納入研究, 分別給予不同的鼻腔黏膜瓣處理方式進行手術治療, 分析其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10日~2017年5月10日本院就診的慢性淚囊炎患者80例(80眼), 所有患者疾病均獲得了明確的診斷, 且給予保守治療后未獲得明顯的療效, 排除小淚囊、淚點與淚小管阻塞、鼻腔與鼻竇病變患者。采用信封隨機分組模式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 各40例(40眼)。常規組男22例, 女18例, 年齡18~55歲, 平均年齡(36.20±7.31)歲。實驗組男23例, 女17例, 年齡18~56歲, 平均年齡(36.58±7.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手術治療前均對淚道進行沖洗, 探測淚道, 給予淚囊碘油造影、鼻內鏡檢查、細菌培養等, 對兩組患者均給予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 且采用不同的鼻腔黏膜瓣處理方式。
  常規組采用常規鼻腔黏膜瓣處理方法。術前給予表面與局部浸潤麻醉方式, 在鼻內鏡的輔助下進行鼻腔外側壁投影, 對淚囊的位置進行確定, 切開鼻腔黏膜, 并將黏膜瓣往后進行推移, 保存黏膜瓣。給予咬骨鉗、骨鉆將淚囊開放, 并在探針的作用下導入淚囊, 檢查淚囊的大小, 充分開放淚囊內側壁, 之后切開淚囊, 給予淚囊黏膜瓣與修剪后的鼻腔黏膜瓣于淚囊后方對夾, 依據實際的出血現象給予壓迫止血。
  實驗組采用“Y”型黏膜瓣方理方法。將淚囊開放, 與常規組相同, 并將鼻腔黏膜瓣進行保留, 依據實際的淚囊內壁黏膜瓣的大小將淚囊壁切開, 將淚囊黏膜瓣鋪平后將淚囊區的前后骨創面盡量覆蓋。依據實際的殘留骨創面, 從前至后將鼻腔黏膜瓣切開, 使得出現“Y”形的黏膜瓣對淚囊上方的鼻腔裸露骨面、殘留骨創面覆蓋, 依據實際的淚囊窩大小情況將止血海綿于淚囊窩內填塞, 保持不移位的黏膜瓣。
  兩組患者手術完成后給予抗生素連續治療5 d, 并在14 d內每隔1 d使用1次抗生素, 將少量的激素加入對淚道進行沖洗, 之后每隔2周至醫院進行復診。
  1. 3 療效判定標準[4] 對兩組患者進行12個月的術后隨訪, 治愈:內鏡下觀察到形成淚囊造口, 無溢膿流淚癥狀, 沖洗無阻礙;好轉:出現淚囊造口與上皮化, 減輕了溢膿流淚的癥狀, 在大力沖洗下可通暢;無效:未達到上述的治療效果??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97.5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82.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對慢性淚囊炎患者給予鼻內鏡技術進行治療受到了廣大醫學工作者的廣泛認可, 其發展階段包括鼻腔淚囊造口、置管法、鼻黏膜瓣、淚囊瓣銀夾鉗夾法、改良黏膜瓣等[5]。
  鼻內鏡鼻腔淚囊吻合術失敗的主要因素為吻合口再閉鎖, 有關學者指出, 是由于手術后黏膜瘢痕組織增生引發, 其中難以避免的原因為暴露出骨質創面、黏膜缺失、異物刺激等, 所以給予鼻腔黏膜瓣會使骨創面的面積與瘢痕的形成減少[6]。本次研究中對常規組患者將淚囊黏膜與鼻腔黏膜夾合一起, 且僅僅對其中的一個點夾閉裸露其他的骨面, 手術完成后等到疾病愈合時容易出現瘢痕, 導致對手術后身體的愈合造成影響, 導致瘢痕出現, 是引發手術完成后吻合口再閉鎖的重要因素。而對實驗組患者給予“Y”形黏膜瓣方案, 將鼻腔黏膜瓣的蒂部置于后方部位, 等到開放淚囊后依據實際的淚囊瓣大小對創面進行覆蓋, 將鼻腔黏膜瓣切開, 且將上瓣于淚囊上方鼻腔覆蓋, 裸露骨臂, 以防骨面出現瘢痕對淚囊后瓣鋪平后覆蓋殘留骨創面, 有效保護了下壁的創面, 對淚囊后壁淚囊瓣進行覆蓋, 以免淚囊瓣對吻合口進行阻塞, 利于包好好黏膜上皮, 吻合口的形成, 預防吻合口再閉鎖、狹窄等情況的出現, 將吻合口開放率遞增。相比常規組治療方案, 實驗組的優勢為:手術完成后無需將特殊的材料置于吻合口部位, 不會發生異物出現的組織肉芽化與感染現象, 不會引發術后不適、材料脫垂等, 手術完成后無需進行拔管, 使得材料費降低;便于促進一期愈合, 減少瘢痕組織的形成, 以防吻合口再閉鎖、狹窄等情況, 增加手術治療的成功率[7, 8]。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病情隨訪, 結果顯示, 實驗組總有效率97.5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82.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鼻內鏡下可對黏膜瓣愈合后出現的鼻腔淚囊造孔寬敞情況進行觀察, 手術完成后一般情況下無局部肉芽組織增生現象, 具有較快的黏膜愈合速度, 其中常規組中有1例吻合口閉鎖或者狹小, 無流淚癥狀, 可能是由于原先的鼻淚管阻塞使得淚囊炎癥對鼻淚管水腫進行刺激, 引發鼻淚管暫時性的閉鎖現象, 開放淚囊后可徹底引流淚囊區的分泌物, 恢復了鼻淚管引流淚液的功能。對慢性淚囊炎患者給予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Y”型黏膜瓣治療, 具有微創、安全、不會影響面部容貌的效果, 屬于常見的臨床治療方案, 手術治療前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做好術前的準備措施, 手術治療時依據鼻腔黏膜將裸露的骨創面進行覆蓋, 以免手術完成后再閉鎖吻合口。手術完成后定期進行病情隨訪, 對淚道進行沖洗, 將吻合口凝血情況及時清理, 便于促進創面的早日預后, 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對慢性淚囊炎患者給予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Y”型黏膜瓣治療, 便于覆蓋裸露的骨創面, 可提高疾病治愈率, 值得采納。
  參考文獻
  [1] 胡金慧. 改良式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的臨床研究. 實用防盲技術, 2017, 12(1):25-26.
  [2] 潘東艷, 趙世紅, 丁衍, 等. 淚道逆行置管術與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觀察.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4, 32(7):840-842.
  [3] 李偉, 吳文潔, 劉登艷, 等. 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與鼻淚管支架術治療慢性淚囊炎比較分析.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6, 34(11):1221-1223.
  [4] 金光裕, 欒衛紅, 董雅萌, 等. 鼻內鏡下三瓣法行鼻腔淚囊吻合術臨床研究. 中國內鏡雜志, 2014, 20(7):766-768.
  [5] Eshraghi  B, Masoomian  B, Izadi  A, et al. Conjunctival bacterial flora in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and its changes after successful dacryocystorhinostomy surgery. Ophthalmic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4, 30(1):44-46.
  [6] 吳柳青, 卜繼普, 肖羽輝, 等. 改良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320例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7):28-30.
  [7] 喬磊, 高雯, 李鵬, 等. 外路鼻腔淚囊吻合術治療三種類型兒童復雜性淚囊炎.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7, 35(2):189-192.
  [8] 徐永根, 陳偉, 李海東, 等. 外路鼻腔淚囊吻合術或聯合淚小管置管治療淚囊囊腫探討.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3, 31(10):1335-1337.
  [收稿日期:2018-08-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0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