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圍溶栓期用藥護理的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用藥護理應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圍溶栓期的效果。方法 60例AMI患者,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應用組, 每組30例。兩組患者均進行溶栓治療, 對照組在溶栓期給予常規護理, 應用組在溶栓期給予常規護理+圍溶栓期用藥護理, 比較兩組不同護理方式的護理效果。結果 應用組低血壓、低心率、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分別為13.33%、10.00%、6.67%, 均低于對照組的40.00%、33.33%、26.67%,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組住院時間為(11.10±3.11)d, 短于對照組的(13.68±3.54)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陽性率分別為23.33%、26.67%, 均低于對照組的53.33%、60.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AMI患者在圍溶栓期實施用藥護理, 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縮短住院時間, 對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及提升溶栓治療效果意義重大, 故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圍溶栓期;用藥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2.080
伴隨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斷提升, AMI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之嚴峻態勢, 該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發展快、死亡率高等特征, 因此對其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1]。臨床上早期主要采用溶栓藥物實施治療, 溶栓藥物的作用為促使纖溶酶原轉為纖溶酶, 溶解血栓[2]。通過早期溶栓治療可以盡快恢復AMI患者的心肌供血, 解救壞死的心肌細胞, 從而縮小缺血的范圍, 達到預防和減緩心肌梗死并發癥的發生, 故可以有效改善AMI患者的預后。但是相關研究發現, 在AMI患者進行灌注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并發癥影響溶栓治療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溶栓治療的應用范圍[3]。因此, 只有提升AMI患者在圍溶栓期中的護理質量, 優化整個護理環節, 最大程度地提升AMI患者的依從性, 才能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提升溶栓的效果, 最終讓患者受益。為此本次研究給予圍溶栓期的AMI患者用藥護理措施, 同時將護理后的效果進行詳細地闡述, 主要宗旨是為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豐富的經驗, 以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2017年本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AMI診斷標準,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應用組, 每組3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7∶13;年齡50~68歲, 平均年齡(61.1±8.7)歲;前壁心肌梗死14例, 側壁心肌梗死11例, 下壁心肌梗死5例。應用組男女比例16∶14;年齡49~69歲, 平均年齡(62.1±8.9)歲;前壁心肌梗死13例, 側壁心肌梗死12例, 下壁心肌梗死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標準 ①存在腎功能、肝功能、肺功能異常;②溶栓治療失敗后, 應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③多臟器功能衰竭;④合并主動脈夾層或者肺栓塞。
1. 3 溶栓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溶栓治療。溶栓治療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商品名: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如胸痛<6 h采用90 min給藥法;如胸痛6~12 h采用3 h給藥法;溶栓治療后給予常規抗栓治療,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或者低分子肝素抗凝。
1. 4 護理方法
1. 4. 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方法。①叮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②給予吸氧, 監測AMI患者的生命體征, 如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水平等, 同時記錄以上監測數據;③建立2條靜脈液路后, 抽血進行相關檢查, 如肌鈣蛋白、心肌酶、血常規、腎功能、電解質等;④AMI患者床旁應做好相應的搶救器械或者藥物, 如心電圖機、除顫儀、起搏器、血壓儀、聽診器等;⑤當AMI患者在溶栓治療時, 每隔30 min給予全導聯床旁心電圖, 與前一次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ST段和T波的改變來觀察是否存在灌注心律失常;⑥定時詢問患者的癥狀(胸痛), 若胸痛加強則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⑦根據ST段的變化情況、胸痛狀態以及心肌酶譜等的變化來判斷溶栓是否成功。
1. 4. 2 應用組 實施常規護理+圍溶栓期用藥護理。①常規護理與對照組一致;②與AMI患者進行溝通, 及時與其建立友好和信任的關系, 并講述溶栓治療的整個過程和存在的風險, 使其認識度和依從性得到提升, 并積極配合溶栓治療的整個過程;③每例AMI患者存在特異癥狀, 對該類患者應采取針對性護理, 如存在胸前區疼痛劇烈, 應給予相應的鎮靜護理;如患者出現緊張心理, 應及時給予安撫;對AMI患者提出的疑問, 應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和耐心的態度來解答;④在治療中, 有專門的責任護士對其皮膚狀態進行實時觀察, 是否出現淤斑或者淤點;對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進行密切觀察, 若出現腎臟功能障礙或者消化道出血后, 應及時聯系主治醫生給予相應的治療處理;若患者的心率和血壓發生異常后, 應及時通知醫生給予救治, 同時隨時應用阿托品、多巴胺或者腎上腺素等搶救藥物[3];⑤若AMI患者為下壁心肌梗死, 應做好補液治療, 必要時應建立第3條靜脈液路;若患者存在QT間期延長或者灌注心律失常, 應隨時準備好利多卡因或者胺碘酮, 同時應提前做好除顫儀充電準備;若AMI患者存在ST段和心肌酶譜變化不明顯, 甚至出現進行性升高, 應及時聯系主治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4];⑥在溶栓治療后, 當接受抗栓和抗凝治療, 且一定要密切監測與出血相關的并發癥。
1. 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低血壓情況[血壓<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低心率情況(心率<50次/min);惡性心律失常情況[室性心動過速(室速)或者心室顫動(室顫)];住院時間;心理抑郁情況(采用HAMD進行評定:內容包含24項, 當評分>20分, 判定為陽性);心理焦慮情況(采用HAMA進行評定:內容包含14項, 當評分>14分, 判定為陽性)。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低血壓情況 應用組僅有4例(13.33%)發生低血壓, 對照組有12例(40.00%)發生低血壓。應用組低血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55, P<0.05)。
2. 2 低心率情況 應用組僅有3例(10.00%)發生低心率, 對照組有10例(33.33%)發生低心率。應用組低心率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12, P<0.05)。
2. 3 惡性心律失常情況 應用組僅有2例(6.67%)發生惡性心律失常, 對照組有8例(26.67%)發生惡性心律失常。應用組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 P<0.05)。
2. 4 住院時間 應用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1.10±3.11)d, 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3.68±3.54)d。應用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999, P<0.05)。
2. 5 心理抑郁情況 應用組有7例(23.33%)為HAMD陽性, 對照組有16例(53.33%)為HAMD陽性。應用組HAMD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11, P<0.05)。
2. 6 心理焦慮情況 應用組有8例(26.67%)為HAMA陽性, 對照組有18例(60.00%)為HAMA陽性。應用組HAMA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787, P<0.05)。
3 討論
AMI患者一旦長時間處于缺氧、缺血狀態, 會導致心肌壞死, 又因該病發展迅速、病情危重, 預后效果非常不理想, 以上均是誘發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故對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救治措施和護理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采用早期溶栓治療, 以此來恢復心肌的功能, 雖然治療效果顯著, 但是由于每例AMI患者癥狀、溶栓時間、給藥途徑不同, 所以在圍溶栓期中均需要針對性地制定服務計劃, 尤其在用藥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密切觀察AMI患者的病情變化, 以此來預防出血性并發癥的發生, 尤其是顱內出血, 該類患者的預后較差[5-8]。通過本次研究發現, 對AMI患者在圍溶栓期給予用藥護理后, 明顯降低了低血壓、低心率、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同時可以縮短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另外, 在緩解和改善AMI患者的抑郁和焦慮心理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 使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 用良好的心態接受溶栓治療。在圍溶栓期用藥護理中, 作者認為隨時可能發生各種并發癥, 若發生并發癥, 應及時給予相關預防措施, 最大程度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當溶栓治療結束后, 進行抗栓、抗凝治療, 不能掉以輕心, 應加強出血風險的監測, 因為AMI患者易發生出血情況, 會對遠期預后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綜上所述, 對AMI患者在圍溶栓期實施用藥護理, 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 對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及提升溶栓治療效果意義重大, 故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關家鳳.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診急救護理. 中國醫學創新, 2013, 10(6):145-146.
[2] 張維君, 郭雯. 溶栓治療進展.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3, 19(5):536-537.
[3] 馮樹柯. 靜脈溶栓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學創新, 2011, 8(5):93-94.
[4] 周記.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急救護理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3, 10(20):80-81.
[5] 陳竹芳, 黃鶴. 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19):87-89.
[6] 劉儉葵, 李淑芳, 李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圍溶栓期用藥護理的效果觀察.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11(23):90-92.
[7] 楊文筆, 田洪琴, 劉澤媚,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6, 32(9):136-137.
[8] 林美英.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療的觀察與護理.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5, 21(1):186-187.
[收稿日期:2018-1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