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例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中醫證型特點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的中醫證型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204例住院治療的登革熱患兒的臨床資料, 對其急性發熱期中醫證候學特征及病情演變進行整理, 并進一步分析其中醫證型特點。結果 204例登革熱患兒發病高峰在8~10月, 所有患兒均有發熱, 發熱類型多為不規則, 發熱同時大部分出現皮疹, 以充血性皮疹和皮下出血點為主(180例 , 占88.2%);部分出現納差、腹瀉及腹痛等消化道癥狀(168例, 占82.4%), 年齡較大患兒有訴惡寒、乏力頭痛或肌肉酸痛(68例, 占33.3%), 舌質以紅或暗紅為主(198例, 占97.1%), 舌苔以黃膩或黃苔為主(190例, 占93.1%), 脈象以弦脈、數脈為主(182例, 占89.2%), 指紋多色紫達于氣關(166例, 占81.4%);中醫辨證分型為衛氣同?。?15例, 占56.4%), 或氣營兩燔(89例, 占43.6%)。結論 登革熱的發病具有顯著季節流行性, 由于兒童稚陰稚陽及純陽之體的特點, 其發病及證候演變有其自身的特點, 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以驟然發熱、發斑出疹為主要臨床表現, 病因為時邪疫毒, 病機為衛氣同病、擾動營血, 以衛氣同病或氣營兩燔為主要證型特點。
【關鍵詞】 登革熱;發熱;中醫;證型;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2.065
登革熱(dengue fever , DF)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 廣泛流行于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是全球分布最廣, 發病最多, 危害較大的一種蟲媒病毒性疾病[1]。任何年齡組人群均可感染登革病毒而發病, 其中以兒童和青壯年發病率最高, 隨著疫情的不斷擴大, 兒童感染登革熱的人數也不斷增加, 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目前對于登革熱的治療西醫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 主要采取對癥支持治療。因此, 研究兒童登革熱的中醫證候特點對指導本病的中醫藥治療有重大的意義。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作為廣州市登革熱定點收治醫院, 兒科收治了廣州市大部分住院治療的登革熱兒童?,F將204例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的中醫證候特點進行分析, 為中醫藥防治兒童登革熱提供臨床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9月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兒科住院治療的204例登革熱患兒的癥狀表現、中醫證候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等臨床資料。
1. 2 診斷標準 中西醫診斷標準及分期標準均參照國家衛計委制定的《登革熱診療指南(2014年第2版)[2]。
1. 3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住院治療登革熱患兒的病歷資料, 由中醫??漆t生填寫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中醫證候調查表, 調查表內容包括發熱情況、脈象情況、舌質情況、舌苔情況、全身癥狀(如頭痛、肢體痛、乏力等)、消化道癥狀、呼吸道癥狀、出疹情況及指紋情況等。記錄整理相關信息并錄入數據庫, 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
2 結果
2. 1 基本資料 204例患兒中男128例( 62.7%) , 女76例(37.3%);年齡24 d ~10歲, 平均年齡(5.1±1. 9)歲, 發病高峰在8~10月。
2. 2 主要癥狀及體征 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發熱(204例, 占100.0%), 最常見的伴隨癥狀為皮疹, 以充血性皮疹和皮下出血點為主(180例, 占88.2%), 部分出現納差、腹瀉及腹痛等消化道癥狀(168例, 占82.4%), 年齡較大患兒有訴惡寒、乏力、頭痛或肌肉酸痛(68例, 占33.3%), 舌質以紅或暗紅為主(198例, 占97.1%), 舌苔以黃膩或黃苔為主(190例, 占93.1%), 脈象以弦脈、數脈為主(182例, 占89.2%), 指紋多色紫達于氣關(166例, 占81.4%);中醫辨證分型為衛氣同?。?15例, 占56.4%), 或氣營兩燔(89例, 占43.6%)。成人登革熱臨床癥狀較為常見的腔道出血如鼻衄、陰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本研究病例中均未出現。
2. 2. 1 發熱 發熱持續時間1.5~5.0 d, 平均發熱持續時間(3.2±1.6)d;發熱峰值38.1~41.0℃, 平均發熱峰值(39.1±0.6)℃;189例(92.6%)患兒發熱類型為不規則型, 15例(7.4%)患兒為雙峰熱。發熱伴隨有惡寒、寒戰48例(23.5%), 伴有頭痛、肢體疼痛20例(9.8%);由于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 伴發惡寒、寒戰及頭痛、肢體疼痛者應多于實際記錄統計數據。
2. 2. 2 皮疹 204例患兒中188例(92.2%)出現皮疹, 以充血性皮疹和出血點為主, 其中充血性皮疹76例(37.3%), 出血點104例(51.0%), 瘀斑5例(2.5%), 多型性皮疹 (充血性與皮下出血點、瘀點瘀斑兩種以上并見)3例(1.5%)。皮疹分布以四肢多見, 亦可見于腹、胸及背部。皮疹平均出現于發熱第(1.5±0.9)天, 其中107例(52.5%)患者在病程第1天與發熱同時出現, 最晚在病程第5天出現。
2. 2. 3 消化道癥狀 204例患兒中出現嘔吐66例(32.4%), 腹痛或腹脹78例(38.2%), 納差160例(78.4%), 大便稀爛82例(40.2%)。
2. 2. 4 呼吸道癥狀 204例患兒中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鼻塞、流涕或咳嗽102例(50.0%);出現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或肺炎18例(8.8%)。
2. 2. 5 舌象情況、脈象及指紋情況 舌質以紅或暗紅為主要表現(198例, 占97.1%), 其中舌紅101例(49.5%)、舌暗紅97例(47.5%), 舌淡紅3例(1.5%), 舌絳紫3例(1.5%)。以黃苔為最常見舌苔改變, 其中黃膩苔或黃苔190例(93.1%), 薄白苔6例(2.9%), 少苔或光剝苔8例(3.9%)。脈象以弦、數脈為主(182例, 占89.2%), 其中弦脈82例(40.2%)、數脈100例(49.0%), 滑脈22例(10.8%)。指紋多色紫達于氣關(166例, 占81.4%), 色紫達于風關22例(10.8%), 色紅達于風關8例(3.9%), 色紅達于氣關8例(3.9%)。 2. 3 中醫證型 中醫辨證分型為衛氣同?。?15例, 占56.4%)和氣營兩燔(89例, 占43.6%)。
3 討論
登革熱由伊蚊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 其傳播迅速, 尤其登革出血熱病情嚴重, 近年來在東南亞、中南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區一些國家流行較為廣泛, 已成為這些地區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3];廣東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熱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是登革熱高發地區, 每3~5年可能出現一次流行高峰, 2014年廣州市曾出現了登革熱的爆發流行, 病例數同期相比明顯增多, 發病人數創歷史新高[4, 5]。登革熱人群普遍易感, 其中兒童發病率較高, 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目前國內外尚無針對登革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藥物, 該疾病患兒可應用的藥物更是有限, 國內研究發現中醫藥對成年登革熱患者縮短熱程、減輕癥狀和血小板提升有一定作用, 但尚缺乏在兒童登革熱中醫藥治療方面的研究。因此, 對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的中醫證候進行深入的研究, 探索出急性期確切的治療方法, 對兒童登革的治療及有效控制傳染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登革熱多發于長夏和初秋氣候炎熱雨濕較多、蚊蟲較易滋生之季, 其發病急驟, 傳變迅速, 易造成廣泛流行, 暑熱既盛, 且雨濕較多, 天暑下逼, 地濕上蒸, 濕熱相合, 發為濕熱時疫, 故登革熱應歸屬中醫“溫病”或“溫疫”范疇[6-9]。濕熱時邪疫毒致病與正氣強弱、感邪輕重密切相關。正氣充足, 感邪較輕, 不一定發病, 即使發病也較為輕淺。如元氣虧乏, 感邪又重, 則發病較為嚴重。臨床觀察發現, 登革熱多起病急驟, 傳變迅速, 初起多為衛氣同病, 出現惡寒發熱、少汗、倦怠乏力、頭項強痛、肢體酸痛、胸悶及腹脹等癥狀;邪氣繼續深入營血, 則見氣營兩燔證或熱入營血證, 表現為熱毒充斥表里上下之證, 癥見高熱頭痛、兩目脹痛、吐衄發斑及骨節煩痛等;熱毒深重者, 可出現痙厥、昏聵不語等。若邪氣兇猛、傳變迅疾, 則無明顯以上衛氣營血傳變過程, 起病即諸證候并見, 病情復雜而嚴重。本研究中登革熱急性期患兒均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 部分伴隨惡寒、寒戰、頭身疼痛、鼻塞、流涕或咳嗽等衛表證的癥狀, 中醫歷來認為“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頭痛及肢體疼痛亦為外邪襲表、邪氣阻滯、營衛之氣運行不暢所致;鼻塞、流涕或咳嗽為外邪襲表、皮毛受邪后的表現, 因肺主皮毛, 皮毛受邪后肺失宣肅, 出現鼻塞、流涕及咳嗽, 這些皆為衛分證的表現。脈象以弦脈、數脈為主(182例, 占89.2%), 二者為里證、熱證脈象, 多見于氣分證, 未見代表單純衛分證的浮脈。指紋色紫達于氣關占81.4%, 為氣分里熱證的表現。舌質以紅或暗紅占97.1%, 黃膩苔或黃苔者為主要舌苔表現, 占93.1%, 提示本病為熱邪所致, 氣分里熱證明顯。研究中188例出現了皮疹, 占92.2%, 充血性斑丘疹、皮下出血點及瘀斑均有出現, 為熱邪擾動營血、損傷絡脈、血溢脈外所致, 為熱入營血的表現。部分出現消化道癥狀者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痛, 考慮為邪熱兼夾濕邪, 致中焦脾胃為濕邪所困, 導致脾失健運、升降失調而出現嘔吐、腹脹等表現, 部分表現為黃膩苔亦為濕邪致病的佐證。其原因可能為炎熱季節多雨, 且暑必夾濕, 也與嶺南地區濕熱氣候相關, 加之現代社會兒童多乘涼飲冷, 長時間停留于空調環境、嗜食冷飲, 損傷中陽, 導致脾失健運, 更易于感受濕邪。本研究中兒童登革熱病例多起病急、癥狀輕、病程短, 與既往相關報道一致[10], 發熱持續時間1.5~5.0 d, 平均發熱持續時間(3.2±1.6)d, 較相關成人研究報道熱退更快[11], 且無登革熱重癥病例出現。其中107例(52.5%)患者在病程第1天與發熱同時出現, 最晚在病程第5天出現。與文獻報道[3]的皮疹多在第一次退熱或第二次高熱時出現不太一致??紤]由于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 形氣未充, 臟腑嬌嫩, 御邪能力相對較弱, 因而與成人相比, 小兒更易被邪氣所中, 感邪較輕即可發病, 且起病急驟, 衛分證未解, 邪氣便入氣分, 表現為衛氣同病;又因小兒為純陽之體, 感受邪氣之后易于化熱化火, 而出現高熱不退, 火熱之邪擾動營血、損傷絡脈, 出現斑疹、吐衄, 從而在早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有效的檢查及治療, 熱退相對較快, 少有重癥出現。所以, 兒童登革熱急性發熱期以衛氣同病或氣營兩燔為主要證型, 治療應以清氣涼營為主, 佐以化濕。
參考文獻
[1] Bhatt S, Gething PW, Brady OJ, et 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burden of Dengue. Nature, 2013, 496(7446):504-50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登革熱診療指南(2014年版).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2014(22):221-224.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2-2020.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49.
[4] 應若素, 唐小平, 張復春, 等. 廣州市2002-2006年登革熱病例特征.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2007, 21(2):123-125.
[5] 宋家慧, 劉文斌, 曹廣文. 登革熱的流行病學特征和預防措施. 上海預防醫學, 2017, 29(1):17-22.
[6] 黃穆成, 黃勝杰. 登革熱臨床治療心得. 中醫雜志, 2012, 53(6):525-526.
[7] 林德生, 朱正丹. 中醫藥治療登革熱臨床體會. 世界中醫藥, 2008, 3(2):95-96.
[8] 夏瑾瑜, 洪仲思, 葉曉燕, 等. 登革熱I號方治療登革熱125例. 新中醫, 2009, 41(2):84-85.
[9] 段紅妍, 陳慕芝, 黃剛. 關于登革熱濕熱證及其體質的一些見解. 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8):1401-1402.
[10] 林菁, 洪文昕, 張復春, 等. 34 例嬰幼兒登革熱的臨床特征分析. 兒科藥學雜志, 2016, 22(7):11-14.
[11] 方志堅. 登革熱患者103 例臨床特征分析. 熱帶病與寄生蟲學, 2016, 14(1):41-43.
[收稿日期:2018-07-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