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從開展醫學健康教育與建立健康檔案,積極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加強體育鍛煉與健身活動,加強自我管理和建設“無煙”環境等方面提出防治對策。
【關鍵詞】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璺危?防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有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慢性氣道炎癥、基因異常、環境污染、吸煙等共同作用有關[1]。COPD是臨床最為多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以持續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額,呈進行性發展,呼吸衰竭、肺心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終末期疾病表現[2]。有報道,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殘廢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導致肺功能進一步惡化,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等[3]。目前臨床治療COPD主要方法包括祛痰鎮咳、抗氧化、擴張支氣管、吸入糖皮質激素、家庭長期低流量氧療等。
COPD是一生慢性疾病,患者大部分時間是在醫院外度過,因此對COPD進行社區綜合防治極為重要。通過實施以健康教育為主要措施的干預活動,降低人群中COPD的危險因素,控制發病率上升;以及通過對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早期發現、隨訪與規范化治療、干預,預防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成為COPD社區防治策略。
筆者對社區COPD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結合閱讀文獻 ,就社區COPD的防治措施提供參考。
1 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1.1 吸煙
吸煙(包括目前吸煙和既往吸煙)是COPD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吸煙可多個環節促進COPD的發病,如能使支氣管上皮纖毛變短,排列不規則,使纖毛運動發生障礙;還可以削弱肺泡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并且引起支氣管痙攣,增加氣道阻力?,F在青少年和女性吸煙率呈上升趨勢,被動吸煙的情況也在加劇。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吸煙總量和COPD的發生存在明顯正相關,且女性吸煙者對COPD更易感[4]。
1.2 環境因素
煤炭等固體燃料應用也是COPD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廚房通氣情況、煙霧暴露時間也與COPD發生相關。機動車輛尾氣所形成“交通相關的空氣污染”(TPAP)造成的室外環境污染在慢阻肺發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5]。
1.3 遺傳易感性
大量流調研究表明COPD的發生與家族史有關。但COPD肯定不是一種單基因疾病,其易感性涉及多個基因。遺傳學研究顯示這種基因多態性存在明顯的種族特異性[4][5]。
1.4 其他
如個體的社會經濟地位,吸入職業性粉塵等都和COPD的發生發病之間具有密切關系;低重較輕的人群有發生COPD的危險性;受教育程度低,慢性咳痰、咳嗽及兒童期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缺乏體力活動等都能增加COPD的發病風險[4][5]。
2 社區慢阻肺防治管理
2.1 社區慢阻肺管理模式的探索
相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社區管理模式基本成熟,但對慢阻肺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統一、公認的社區管理模式。目前有中日友好醫院等機構組織實施的“城市分級診療框架下慢阻肺防治模式研究”及清華大學等發起的“中國慢阻肺聯防聯治試點研究”,這些研究將為我們探索慢阻肺管理與分級診療制度提供經驗和政策建議[6]。
2.2 社區慢阻肺管理的意義
社區慢阻肺管理就是依托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對社區群眾進行分級識別,采取積極的醫療干預和溝通,建立有針對性的醫療保健計劃,提出各種積極的建議、策略來改善病情或預防病情加重,并在臨床和經濟評價的基礎上力爭達到不斷改善社區慢阻肺患者健康目的。
2.3 社區醫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現狀
社區醫生是慢性病防治的主力軍,提升其防治意識和能力,是未來我國慢阻肺等慢性病防治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社區醫生慢阻肺防治能力急需提高,主要表現在意識差,對慢阻肺相關臨床知識、各種藥物的作用評價和使用、肺功能檢查以及穩定期患者的治療和管理方面認識不足,在規范化治療方面的培訓和繼續教育還很缺乏。
2.4 社區居民對慢阻肺知識的認知情況
相比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社會范圍內已開展了大量的健康宣教活動,上述疾病患者以及社會公眾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有明顯提高,目前慢阻肺患者及社會公眾對慢阻肺的認知還處于相對較低水平。有報道上海某地對60歲以上人群常見慢性病的認知調查,發現調查對象對慢阻肺名稱、危險因素及后果等的知曉率不足2%,明顯低于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的認知。
3 社區慢阻肺防治策略
3.1 以社區為基礎,開展健康宣教活動
健康教育是COPD綜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增強控制疾病的信心、更積極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正確應對病情變化、更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使社區居民能夠像了解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等慢病一樣了解慢阻肺,運用社區診斷技術、評估技術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及時掌握社區居民的慢性病分布和病情情況,為制定慢阻肺防治策略提供參考依據。
3.2 以政府為主導,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
健康、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對預防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形式對慢阻肺的成因和危害,以及預防與保健進行廣泛宣傳。
3.3 減少有害氣體排放,建設“無煙”環境
慢阻肺大部分是由于接觸“有煙”環境,引起慢性氣道阻塞、支氣管管腔擴大及肺彈性降低或者肺泡壁破壞,導致肺功能損害進而衰竭。吸煙、職業性粉塵和化學物質(如煙霧、過敏原、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及室內空氣污染)的濃度過大或接觸時間過長,均可導致慢性阻塞型肺疾病的發生。 3.4 以預防為中心,加強體育鍛煉與健身活動
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心肌活動力,維持重要臟器的功能;還可以加速脂肪代謝速度,調節血脂異常,保持正常體重。呼吸功能鍛煉過程中,可以充分擴張胸廓,同時也可進行肩部、胸廓、肋間肌等鍛煉,這對改善呼吸功能具有積極作用;進而有效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慢阻肺患者往往容易忽略身體鍛煉,害怕或不敢鍛煉,對運動健身和身體健康之間的辨證關系缺乏正確認識 ,需要我們進一步引導和幫助。
4 結語
總而言之,開展社區綜合防治是多種慢性病的最佳手段。重視慢阻肺的早期預防工作以及有效的社區管理,可提高社區居民和患者的知曉率,有效減少慢阻肺的發生,減輕癥狀,改善肺功能,減少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次數,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病情進展。
參考文獻
[1]宋雨,楊偉,王潔好等.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后的評估作用[J].疑難病雜志,2018,17(1):1-4.DOI:10.3969/J.ISSN.1671-6450.2018.01.001.
[2]NegiH,SarkarM,Raval AD.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North India[J].J Postgrad Med,2014,60(1):7-11.DOI:10.4103/0022-3859,128797.
[3]黨建橋,馬國偉,張建強等.長期家庭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不同治療模式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藥,2014,36(24):3724-3726.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4.24.015.
[4]方曉聰,王向東,白春學.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中國的診治現狀[J].國際呼吸雜志,2011,31(7):493-496.DOI:10.3760/cma,j.issn.1673-436x,2011.007.004.
[5]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素與社區綜合防治[J].實用醫學雜志,2014,01(30):4-5.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4.04.003.
[6]許揚,張鵬俊,楊汀等.我國基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現狀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34):4153-4158.DOI:10.3969/j.issn.1007-9572, 2016.34.001.
作者簡介
周義先(1964-),男,安徽省全椒縣人。碩士研究生。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全科醫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14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