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要想上好一節語文課,首先要設計好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符合學段目標,要充分關注學情,要突出重難點,還要適合上課老師的自身特點。本文主要探討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研究。
【關鍵詞】 目標教學;全面發展;實踐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體現了我國語文教學的方向、水準和質量,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依據和總目標。它的確立和和制定除了要達到培養人才的教育目的,還要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解放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參加實踐
讓學生走出老師定下的框框架架,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敢于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很有可能使課堂達到一種“活而不亂,活而有序”的效果。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實踐是指學生將所學知識經過頭腦加工處理,然后說出、寫出、做出來的過程。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利用一些操作技能,使主觀得以在客觀物質世界中體現,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
二、取舍得當,突出重點
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內容和知識點很多,根本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多加揣度作者的思想,大膽取舍,側重主題、手法、情感等其中的一項重點講解。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各方面都講解,學生無法完全吸收,只會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學習負擔,根本無法學好文章中的重點。所以教師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
三、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目標
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相當復雜,既要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和工具性、人文性等屬性,又要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特點。第一,要突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構建以語文知識目標為基礎,以語文能力目標為核心,同時注意語文教學的道德情操目標和人格教育目標;第二,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它與其他科目的教學目標有很大區別。首先,為了提高可實施性,可以將語文中的知識性目標量化、分解。其次,我們要遵循語文教學的本質規律,不能一味地注重客觀化、精準化,否則其教學目標也會失去其應有功能,要讓語文教學目標達到精確性與模糊性的統一。
四、以目標為依據,選擇最佳教學方案
語文課程標準的三個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案來達到教學目標。活躍的課堂氛圍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學好知識,提高能力。如果將“提高對托物言志意境的鑒賞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就要引領學生分析物品描寫的層次、物品描寫的技巧及其形成的效果。
五、實施活動策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活動性策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著很大作用。所謂活動性策略就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利用教學中的活動因素,營造一個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環境。
總而言之,學習的主人是學生,而非教師。學生的主觀努力程度和能動性高低是決定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而教師的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制定最佳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提高個人素養,成為學生的榜樣,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尚文. 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