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貴“自主”導出“精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先生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忽視了“主體”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學生往往只能“一知半解、機械模仿”。要改變現狀,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學過程就必須“逐步讓孩子自己學會學習”,變講堂為真正的練兵場。結合“基于核心素養構建‘自主·導學’課堂的實踐研究”的實驗課題,通過在實驗班中的教學所得,筆者認為應通過預習、導法、討論、等多種渠道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數學課堂實踐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如何實現自主、自立、自為、自律;老師作為學習的參謀,如何助力學生學習,使教學雙方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直至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深能自探”的境地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獲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預習——鋪設自主學習的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所以,要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首先必須抓住有效預習這一環。預習本身就是一種自學,是課堂學習的準備,學生在預習中不僅要動口、動腦,還要動手。
例如,在學習三下《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的課前小研究單是:(一)你知道什么樣的數是小數嗎?搜集幾個生活中用小數表示的例子(單位不同),寫下來;(二)你知道0.3元是多少錢嗎?請你先畫一個圖形表示1元,然后嘗試表示出0.3元;(三)關于小數的學習,通過預習,你想提出什么問題?試著寫出關于小數的三個問題。而創設不同層次的預習要求,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更是有效課堂的精華所在。
思想與行為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里的,從經驗里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真知灼見是跟著智慧走的。因此,在預習時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的學生,就應該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樹立自學的信心。
二、導法——架設自主學習的橋梁
“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學習能力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形成的,小學生自學能力的養成也是如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幫助學生讀懂數學中的文字言語、符號言語和圖形言語,進行思考,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目的。
數形結合就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一種思想方法。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等結合起來,以形助教、以數解形,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起到優化解題之目的。如四上實踐活動《簡單的周期》中研究盆花時,我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先找出盆花的排列規律,每3盆花為一組,依次是藍、黃、紅重復出現,然后讓學生思考:像這樣繼續擺下去,第19盆花是什么顏色的?怎樣驗證你的想法?于是,學生有的畫一畫,有的圈一圈,這就是數形結合的一種外在表現,但班中有孩子立馬反駁:這方法很直觀,但也有缺陷,現在問題中的第19盆花這個數字比較小,假如換成100、1000等比較大的數字,這樣的方法太煩了。于是,又有孩子提出自己是算一算的,19÷3=6(組)……1(個),19表示一共有19盆花,3表示每組有3盆花,6表示可以分成6組,1表示還多1盆,這一盆是第7組的第一盆,所以是藍色。而這樣的方法就可以彌補畫一畫、圈一圈的缺陷,不管數字大小,都可以解決。學生既會積極思考,又會清晰表述,更讓我們看到的是化繁為簡思想的自然融入,一種自悟、自得習慣的養成,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感受、感悟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能經歷一個思維能力、探究意識的養成。
三、討論——迸發自主學習的智慧
課堂討論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有效學習方式,老師只需適時、適當地加以糾正、點撥,我們的學生將會在討論中迸發出自主學習的智慧之花。
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中,有360÷12和360÷4÷3這樣的題組對比練習,我練習時沒有給出這組題組,而是直接板書360÷12,問孩子們會列豎式算嗎?孩子們異口同聲:會算。我來個180°反轉,現在老師規定不用筆算,你準備怎么算?學生于是在腦中快速搜索方法,可以口算:先不看0,算36÷12=3,再添0就是30,表示36個10除以12得3個10,3個10就是30。教師繼續逼近:能不能再換個角度思考,用本單元學習的知識解決?學生馬上切換思路,有的想到可以運用商不變規律,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4,等于90÷3,也有的認為可以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2,等于180÷6;也有的學生說,根據先前學習的連除算式中“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這個數除以后面兩個數的乘積”的規律逆運用,可以把12看成3和4的乘積,360÷12=360÷3÷4,還有的認為轉化成360÷4÷3,這樣根據乘法口訣算起來更快捷,甚至有的學生認為還可以轉化成360÷6÷2……對數學內容的理性表達,閃爍著學生理性的光芒,這樣的討論遠比教師生硬地講解來得印象深刻。
我注意到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眼中閃爍著疑惑、靈感、喜悅,這都是學生思維火花迸發的外在表現,正是老師抓住契機組織學生討論,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才會有獨到見解的迸發,課堂上才會有更多的學生敢于挑戰:“ 我有不同意見”“我有補充”。
總之,學貴自主,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做、去疑;既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讓他們在以后的終身學習中如虎添翼,你會發現,導出的一定是一片精彩!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實驗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0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