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情境導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情境教學能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而情境導讀是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關鍵,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開題情境,精心設計導讀情境,開發拓展課外情境,引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情感的升華,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課堂;情境導讀 ;開題情境;導讀情境;課外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53-0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小學各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的共同目標。我們提倡情境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情境導讀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實效。那么,如何進行情境導讀呢?
  一、創設開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題目是整篇課文的眼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文題入手,根據不同類型的題目,巧設不同的開題情境,讓學生帶著不同的情感學習課文,為理解課文內容打下情感基調。
 ?。ㄒ唬﹦撛O問題情境,開啟思維閘門
  語文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滋養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的養料。教師設計問題或指導學生質疑,在問題中激活學生思維,學生就能順著教師的指引去研究課題讀法,并在研題中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在《搭石》一課開題時,我先讓學生讀一遍題目,然后引導學生質疑:“什么叫搭石?為什么搭石?搭石過程中有什么感人的事發生?”三個問題一下子串起了課文結構,引出了主要內容,也暗含著中心思想。學生讀文后,紛紛舉手回答:“我在課文中找到了前面兩個答案,我知道在搭石的過程中人們做了好事……”我趁熱打鐵:“那我們讀課文題目時還能像剛才那樣讀嗎?誰來說說自己的讀法?”學生有的說“搭”要重讀,有的說“搭石”要讀出贊美的語氣。全班以這種讀法再讀題目,其實就已經為下面的學習定下了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調。
  (二)創設自然情境,體驗思維美感
  一篇文章就是一個藝術品,藝術的魅力在于美。小學生思想淳樸,對藝術的欣賞缺乏經驗。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引導他們把抽象的藝術變成生活藝術。開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形象直觀的自然情境,開啟學生思維的美感,把自然現象引進課堂中來。《月光曲》這篇課文,雖然故事性強,但讓學生去追溯創曲的經過,悟出當時的情境,這對小學生來說真的很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開課時,我播放了自己中秋之夜拍攝的VCR:深藍的夜空中掛著一輪圓月,月亮在云彩中穿梭,月光灑在縣城的山林中、縣城的河水里,時而升起幾個許愿燈飛向夜空……然后我提問:“你這時想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想到了嫦娥,有的說想到了中秋節的快樂,有的說想到了縣城的美景……我把學生體驗到的現實美景與貝多芬《月光曲》的情境融合起來,為課文學習定下了美感基調,當學生去讀課文時,他們就會有似曾相識之感。
  二、精心設計導讀情境,引發情感體驗
  閱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多種導讀情境,重現教材的相關景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繪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興趣,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巧用插圖情境,圖文結合,入情入境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圖文并茂,課文插圖緊扣主要內容,是教師最好的教學資源,也是信手拈來的情境創設資源。導讀時可分以下步驟來進行:(1)圖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2)邊讀邊看圖,想象課文背景或意境;(3)觀察插圖,體驗作者情感;(4)只看插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朗讀或背誦課文。如《江雪》這首詩的作者柳宗元離學生的生活久遠,而且我們南方學生也很少見到雪景,于是課文中的插圖對學生理解詩意和有感情地誦讀就有了很大的幫助。在學生知道作者因為被貶到永州而孤獨苦悶才寫下這首詩時,我見縫插針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在一片冰天雪地里,一葉舟,一位漁翁……給你什么感覺?”學生感悟到“冷”襯出了孤獨寂寞,“雪”襯出了詩人的自傲與清高。在學生悟出詩人的情感后,我隨機對著插圖指出相關圖景,學生圖文結合,入情入境地開始誦讀。
  (二)借助多媒體課件,融會貫通,推波助瀾
  多媒體技術集音、形、色于一體,直觀,可視性強,能多方面刺激大腦神經,為語言文字提供參照物,從而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語言,體味課文意境。教學《草原》時,在舒緩動聽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歌聲中,我通過視頻緩緩播放:天空、白云、青草、牛羊、河流、丘陵、蒙古包、牧民……草原美景一一展現出來。學生從聽覺、視覺上感受著草原之美。接著,學生初讀課文,感知老舍筆下的草原天高、氣爽、草碧、原廣、牛馬歡、人熱情。再讀課文,我讓學生找出草原美景,邊找邊看課件圖像:“天,一碧千里。”“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一會兒下?!薄靶∏鸬木€條柔美?!薄膀E馬和大牛靜立不動?!薄瓕W生、文本、課件一一對應,他們交流感受,用心靈碰撞出了草原之美。整節課,在多媒體的介入下,景美、人美與民族團結融會貫通,為接下來學生的互動與朗讀造就了推波助瀾之勢。
  (三)相互轉換角色,活靈活現,相依相存
  小學生模仿力強,喜歡表演。在教學時,教師適時創設表演情境,把文本人物搬到課堂上來,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同文本對話,與編者攀談,這樣容易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老人與海鷗》的教學時,在學生充分感知老人與海鷗已經是彼此信任、相依相存的情況下,我把“老人喂海鷗”和“海鷗瞻仰老人”兩個內容合編成短劇,讓一個學生朗讀課文的相關內容,另一個學生扮演老人,其他五個學生分別演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表演開始了:一位老人駝著背,邊叫邊把食物灑向海邊,時而撫摸獨腳,時而輕輕叫喚紅嘴,時而詢問老沙……海鷗們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啄老人的衣角……當老人靜立不動時,海鷗亂作一團,一下子撲向老人,一下子跪下,有的哀鳴著……表演結束了,學生們感受到了動物與人和諧共處時的快樂,也感受到了動物的靈性與對老人的懷念之情。之后,全班再讀這兩個內容時,語氣和語調都有了明顯的變化。
  三、開發拓展課外情境,獲取情感升華
  一個閱讀教學內容的完成,只是一個知識內容的暫停,其中的價值與情感應該還在學生心中回味、延伸。語文教師有責任拓展課堂情境,讓更多的價值與情感得到升華。例如,學習了《金色的腳印》后,學生知道了“只要你對動物好,動物也會對你好”,也就是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切都將變得更加美好。由此,我讓學生回憶哪些課文還有這樣的啟示。有的學生想到了《只有一個地球》:“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有的學生想起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蔽异`機一動:“你還想到了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哪一個詞?”學生們大聲回答:“和諧!”再讀課文時,他們若有所思,同時聲情并茂。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十分欣賞李吉林老師那飽含人生哲理的話:“我愛小池,也愛溪流,那是因為我愛它們的‘清’和‘遠’。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沒有涌浪,便辜負了人生。小學教師的生活,有時像小池的明凈,有時像溪流的清遠,但似乎少了一點跳躍的涌浪。于是,我很向往大海的奔騰……”我想,假如閱讀教學中,我們總能創設的一個個有效的導讀情境,那么這些“小池、小溪、涌浪”便可匯成知識長河,引著學生向大海奔騰……
  (責編 劉宇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8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