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階段數學課堂問題設計與活動設計的反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小升初階段,學生面臨的數學語言環境在不斷變化,從小學的“看到、發現……”的表象性問題,轉化到“歸納,規律…”等抽象性問題,對于學生而言,課堂的挑戰性在不斷提高。因此,在預初階段,為了順利過渡這樣的銜接問題,數學課堂的問題和活動設計亟需教師充分了解學情,精心備課。
關鍵詞 數學課堂;設計;小升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1-0203-01
針對本課題,本學期,我們預初數學備課組進行了一次同課異構課研究,選擇了預初第二學期課的《8.3長方體中棱與棱位置關系的認識》作為課例。本節課是《第八章,長方體的再認識》的第三節內容,前面兩節內容主要是在小學基礎上對長方體元素的進一步認識和總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本節課內容則是全新的知識內容,因此在課堂問題和活動設計上都要根據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鋪墊。在實際的同課異構的觀課過程中,不同的教學設計引發了學生截然不同的課堂表現。我作為上課教師之一,在這個磨課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經驗,經歷備課、上課、評課的各項環節,本次教研活動就是一次有益的學習過程,也讓我對預初的課堂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引入環節,問題設計要注重從“感受”到“概念”,再到“感受”的連續性
本節課,我設計了一系列生活實例圖片讓學生感知空間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問題1:圖片中的兩條直線之間存在哪些你認識的位置關系?”學生反饋“有異面、平行、相交的位置關系”,追問“問題2:在你們手中的長方體中,是否也存在這樣位置的兩條棱?若有,請指出”,學生獨立思考后,展示探知所得,在這之后,再問“問題3:能否總結一下找到互相垂直的棱的方法?”,學生分析快速找到某類位置關系的棱的方法,再追問“問題4:應用這樣的方法,我們是否可以發現與一條棱相交的棱有一定的規律?”在這樣的問題鏈的帶動下,學生從最基本的直觀感受,不斷思索知識的全面性和規律性的方面,而不是單單解決某個問題,由此所得的知識內容更具連續性。
對比其他老師的引入問題設計和課堂效果,雖然我的問題設計有層層遞進的意圖,但對于部分學生,突然從生活中的兩條直線直接過渡到研究一個長方體中棱與棱的問題,知識點的腳手架并沒有架好。其實,在圖片感知兩條直線位置關系后,也可直接過渡到概念部分,理解兩條直線異面、平行、相交的概念,通過形象感知帶動概念的理解。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長方體中棱與棱可能存在的這三種位置關系,并及時做小結歸納(判斷方法)。這樣設計的優勢就在于,學生先有了感受,大致理解了概念的意義,學習了概念的規范定義,理解了其抽象意義,再到直觀感受中去,則是有技傍身,聯動效應會帶動學生的知識理解。
二、學生課堂活動設計要注重活動后的及時小結與方法優化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常能體會到預初學生對于課堂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愿意動手、動腦,尤其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特別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但有時候,這樣的豐富多彩也只是表面精彩,學生聽完幾種方法和做法,可能僅僅對自己會的,或某種感興趣的方法印象深刻,往往在實際練習中也偏愛某類方法,不管是否最適用。我認為,在預初階段,應當關注多樣化解題方法背后的適用性問題。所以,在學生活動設計時,不單單要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分享,更要讓他們深入思考,不同方法適合用在哪些類型題中。例如,本堂課中,學生在動手探索“長方體中,哪些棱之間存在異面關系”時,在學生展示不同想法后,可以讓學生對比不同方法,思考“已知一條棱,找出所有與其異面的其他棱最快的方法是什么?”類似這樣的總結性提問,對于學生而言,也是培養歸納能力的一個途徑,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升思維含量。方法的優化比簡單的方法多樣化更具有現實價值,學生的能力提升也亟需這樣的提升和思考。
三、課堂檢測問題設計應當有預見性,檢測活動形式要惜時
預初年級的學生課堂注意力往往會伴隨枯燥的練習題檢測分散掉,尤其是在對答案,乏味的點評活動中。因此,教師在設計檢測問題時,應當具有前瞻性,梯度清晰,知識點到位。檢測形式也要簡練,對于簡單問題,可以一帶而過,甚至組內互對即可,應當將大量時間花在學生的易錯點或難題中。預初學生的特點就是對有疑問的問題,他們喜愛思索,愛表現,因此,教師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去解決有意義的問題,提升課堂容量。
本次教研學習的這堂課,也是小升初銜接的一堂典型課例。內容看似淺顯,實則對學生的概念抽象認知能力的要求在提高,已經從小學的觀察感受上升到要學會知識提煉和總結,并將知識應用到其他問題中去。只有教師不斷反思與提升,在課本解讀的基礎上,不斷靠近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7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