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吃苦”教育嚇住孩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周五下午第一節課是我校例行的“道德講堂”。授課者是三年級的一位班主任,內容是《家風》。幾個環節后,看到時機成熟,教師進行了更深一層的延伸:“誰能說說我們班的班風是什么?”當一個學生說到“刻苦學習”時,教師說:“對,作為學生必須刻苦學習。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必須吃苦。自古以來,但凡成功的人都是吃盡了千辛萬苦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殘酷,不吃苦,怎么行?”她表情非常嚴肅,似乎只有用這種神情,方能讓學生理解“刻苦學習”的真諦。
的確,“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是眾所周知的“真理”。但給三年級學生鄭重地傳授這個觀點,是不是太殘忍了呢?告訴一個成人,做一件事必須“吃苦”,他都可能會有畏難情緒,何況心智還不健全的孩子。一個人的求學之路是那么漫長,當學生從教師那里接受了“學習是件苦差事”的信息時,他還能積極面對嗎?美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在實驗中發現:孩子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的狀態下,信心會減弱;他們快樂的時候,學習任何東西都會比較容易。“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這些道理教師不是不懂,但在現實操作中,似乎忘了教育本該是快樂的,忘記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幸福感的人。我們喜歡時時將“學習必須吃苦”掛在嘴邊激勵學生;我們更喜歡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名言警句來鞭策學生,告誡他們必須有“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好像唯有“今天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拼勁才能最終取得成功。在這些“吃苦”教育中,我們不僅忘記了自己對生命愜意和富有詩意的眷顧,更重要的是還把學生推到了一個狹隘無比的領域:為學習而學習,為達到目的而“吃苦”。我們全然忽略了快樂育人的價值,拋棄了教育的生命意義,似乎忽略了“苦”,就不能培養學生的刻苦、勤奮精神。
雖然我們的用心是好的,目的也是明確的,但當學生在潛意識里接受了“學習是件苦差事”的信息時,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他們怎么會去快樂面對呢?為什么剛入學的學生都是愛學習的,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厭學者會越來越多?我想,是繁重的課業負擔壓迫了他們,在負重之下,他們產生了畏難、退縮的情緒,但最有可能的是“學習是件苦差事”這個根深蒂固的概念摧毀了他們——誰愿意生來就吃苦,而且要那么長久地受苦?所以,一學習他們就想到自己正在“受苦”,就會選擇偷懶、應付、逃避。
但可怕的是許多教師意識不到這些“問題生”的“問題”正出于此。當發現他們不聽課、不參與學習時,不是去關注他們的情緒,而是竭其所能或“惡補”,或呵斥,或恐嚇,逼迫他們學習。在這種消極的“苦學”中,學生接受的知識能有多少呢?斯賓塞用諸多實例研究證明:孩子對惡劣的、否定性的環境有天然的反感。盡管這種反感的情緒會因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這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識。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不快樂的教育會毀掉孩子?!弊鳛榻處煟覀儾粦晃蹲非蟆翱炭唷毙?,而應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學習是快樂的”種子。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才能讓他們自主、自信、專注地探求新知,愉悅、積極、努力地奮發向上。
切記,千萬莫讓“吃苦”教育嚇住孩子。
?。ǜ拭C省酒泉第七中學小學部 735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3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