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的具體實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美育,就是審美教育。美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美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有著很重要又非常特殊的作用。蔡元培是我國近代美育的集大成者。他對美育的性質、特點和目的都作了明確的說明。他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泵烙闹饕攸c是“毗于情感”?!懊烙康模谔找被顫娒翡J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泵烙梢允谷顺摾?,減少占有的沖動,獲得精神的自由,激發創造的活力。
  關鍵詞:美育;語文課堂;意義
  一、 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美育的意義
  語文課中,蘊藏著許多的審美因素,“可以說,一套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美的系統,是一個精彩紛呈的美的世界。”教師要指導學生細讀課文,讀懂課文,鑒賞意境美,關鍵在于啟發學生積極地思維,而能讓學生積極思維的最佳手段是使課文內容更富形象性、生動性,符合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達到提高學生高尚審美情趣的目的。
  二、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
  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實施方法》一文中所說:“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緣的?!比绾问姑烙扔星楦杏鋹傂裕帜馨l揮更大的教育性,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美育的真正目的呢?下面,我將針對以下三點來論述美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一) 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美
  美育是通過美的事物的具體可感的形象來吸引受教者,感染受教者,使受教者親臨其境,親聞其聲,親見其形,得到審美的愉悅,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語文課本中的一些優美作品,傳達著人類社會的各種美?!渡街斜苡辍返恼Z言清新生動,引人入勝;《春》語言優美形象;《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雄渾激昂,震撼人心。有來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會讓人想到湛藍的夜空中像鐮刀或者像玉盤的月亮,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之美;有詩句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人感受到雄偉壯觀之美;還有《巴東三峽》的奇、秀、險的美……這些美的教學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觀教育和審美能力培養的極好材料。我們祖國人民用智慧和勞動創造了許多美的事物,如《蘇州園林》一課,作者用嚴密、概括的語言,從一個觀賞者的角度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總特點,又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具有自然之趣的亭臺軒榭、重巒疊嶂的假山、入畫的池塘和俯仰生姿的花草樹木,就連角落的裝飾、門窗的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的功夫都是別具匠心,真是處處入畫。課堂上可以用錄像,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圖像把學生一下子帶到生動、具體的“山”和“水”的直觀畫面上來。學生就必然陶醉在美妙的自然風光中,真正感受到蘇州園林確實處處給人“如在畫圖中”的感覺,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二) 讓學生品味、升華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語文課堂上實施美育就是要利用課文對自然景物描寫的深邃意味,使學生成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融為一體,體味審美對象的意味,從而陶冶其情感,凈化其心靈。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是描寫大自然的,如《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描寫了夢幻般美麗的青海湖景色,贊頌了大自然的美麗。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這些審美因素,對學生進行自然美的教育。如:讀《天凈沙·秋思》,作者在此描寫的秋景,生動地突出了秋天的蕭瑟、悲涼,特別是通過“枯”“老”“昏”“古”“瘦”等字的使用,既生動傳神地描繪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同時也在這些景色的描寫中,蘊含了一種凄涼、悲苦的情調。前面的18個字,沒有一個動詞,全是名詞與形容詞,卻把深秋的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鮮明生動。作者卻為我們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深秋晚景圖:干枯的藤蔓,枝椏縱橫的老樹,幾只黃昏歸來的烏鴉靜靜地佇立枝頭;一股溪水潺潺流過小橋,橋邊有些人家;一條鄉村小道蜿蜒伸向遠方,深秋的西北寒風一陣陣吹來,瘦骨嶙峋的老馬在小道上緩緩行進。在這幅景色中,有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每種事物都有其特點:藤是枯的,樹是老的,橋是小的,道是古老的,馬是瘦的,風是西風等等。這些事物看似孤立的,但實際上卻緊密相聯,它們每三種組成一組,三組畫面相映成趣,組成了一幅絕妙的秋天的圖畫,僅僅是由28個字組成的。詩中所寫的事物的特點,無一不蘊含著意味,無一不滲透著深情:秋天的蕭瑟映襯著人的“斷腸”,表現出無家可歸之人的悲苦。任何人讀這首小令,都會為之感染。這首小令對秋天景色的描寫不僅生動、鮮明、具體可感,而且是在對這種具體可感的景色的描繪中,深深地傳達出一種需要慢慢品味的意蘊。
 ?。ㄈ?讓學生欣賞課文中塑造的形象美
  語文課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擬人化的形象:如偉岸的白楊樹、為新中國的建設而獻身的鐵人王進喜……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感悟到了這些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堅貞不屈、勤勞勇敢、熱愛祖國等美好品德。這就使語文課發揮出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功能。
  如《美猴王》一課中對“猴哥”——孫悟空的塑造,本課是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一個片段,這里敘述了孫悟空出世不凡,怎樣從石猴成為美猴王的一段奇異的經歷。作者吳承恩對石猴的動作、語言描寫十分精彩、有趣,表現出石猴既有活潑、靈活的猴性,又有勇敢、熱愛自由的人性。這篇小說的情節發展順序是:石猴出世——山間生活——發現洞天——攜眾搬家——被擁為王。本文通過刻畫一個活潑靈巧,本領高強,有膽有識,熱愛自由的猴王形象,歌頌了它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品質,寄托了人民反對壓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作者塑造美猴王的形象,有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它酷愛自由,不愿“受老天之氣”,喜歡獨立為王。老天,代表人間封建統治秩序。美猴王對上天的蔑視,實際上是對封建統治秩序的蔑視。作者在此曲折地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封建統治的不滿,對平等、自由、快樂生活的向往。美猴王是作者塑造的一個集猴、人特點于一身的理想化的藝術形象。
  又如,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中,教師先指導學生聽錄音感受楊梅的可愛,隨后播放楊梅錄像,隨著輕松歡快的江南名曲聲,學生很快就會被吸引住,使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在頭腦中形成美的表象。當讓他們用一句話來談及感受時,他們便說出:“楊梅可愛極了”,“故鄉的楊梅樹美極了”等等。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對美的渴望,深刻地體會美、感受美。
  作者簡介:
  鄭朝霞,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溪潭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7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